论人力投资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论人力投资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论人力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力投资的性质

人力投资,也称为“人力资本”,是指对于人力资源或劳动力资源进行投资。

人力投资,历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曾指出,应当把人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列入固定资本的范围。其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把教育看作“国民投资”,认为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是其自身也是生产的对象,劳动力的生产是以生活资料为前提,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中实现;教育具有生产性质(生产劳动力),使得劳动力质量提高、“改变形态”和“具有专门性”;医疗卫生保证人们的健康,其费用等于劳动力的“修理费”等等。

人力投资的效益,是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投资,使之形成、强化其劳动能力而取得的。特别是通过提高其质量,具有了比以前大得多的劳动能力。这种强化的劳动能力,在运用中可以取得比投入量大的产出量,即取得经济效益。人力投资的效益问题比较复杂,从总体的角度分析,其效益具有以下特点:

1.收益者与投资者的非一致性。对于人力投资,可以由社会、企业或个人三者中的某一方承担,也可以是两方或三方共同投入,但收益一般说三方都能获得。例如国家义务中小学教育所支付的费用是属于社会方面,但人们接受教育后获得较高的能力,不仅取得社会收益(促进国民总产值提高),也使企业利润、个人收入增加,社会并由此获得较多的税收,即一方投资三方收益。这也可以称为收益的广泛性。

2.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对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口生产费用和教育费用,一般要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发生作用,得到收益。对人口最初投资的收益,则要花费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这就是人力投资收益的迟效性。但是,对于人力投资,可以发挥相当长的经济功用,在较长时间内取得收益。

3.不同内容投资的收益差异性。对于人力投资的不同方面——人口“生产”与“再生产”、正规教育、在职训练、成人其它教育、卫生保健、劳动保护、人力流动,等量投资取得的效益量会有较大差异,同期投资取得收益的时间早晚和延续期限也会有较大差异。

4.收益的多量性。很多宏观、微观的统计资料都能说明这一点。因此,人力投资被认为是最为合算的投资。

5.收益的多方面性。对人力资源投资,如舒尔茨分析,直接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直接取得社会效益。此外,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劳动保护、人力流动等方面的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的社会地位和有利于社会平等,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减少疾病对人类危害,增加劳动者自主性,在多方面有利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人力投资主体与观念

从总体上来看,人力投资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方面。一般来说,政府的投资数额巨大,投资面广大或者说是覆盖全面,在投资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在这里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单位,包括各种经济性的企业、非经济性或半经济性的事业单位、非经济性的社团组织或基金等等,它们的投资方向性、针对性明确,往往和自身的工作目标——如企业盈利、培养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达到某一方面的社会效益等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数额也往往较大;个人投资者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重要角色,它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前途(即未来的“回报”),会自觉地付出各种投资。

在对待不同的人力投资、人才投资项目方面,不同的投资主体主观上有着不同的考虑,客观上也有着不同的收益水平,或者说是有着人力投资收益分配的不同比例,从而它们就有着不同的投资动机与投资行为。还应当指出,人力投资的不同主体所看待的“收益”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样,不同的主体就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投资理念。

1.国家,具体体现为政府,所关心的是通过该项投资能够达到的综合效益,并注重投资的效果产出率。从国家的角度看,人力投资的效益包括:(1)满足社会成员的有关需要,如举办公立学校、医院等。 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2)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生产能力;(3)有利于达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进步。因为人力投资, 尤其是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给人们以普遍的“改善社会地位”的帮助;(4)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经济增长, 达到国家的经济目标,其结果一般也会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

2.企业是具有独立权益的经营实体,所关心的是通过投资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益。从企业的角度看,人力投资的效益(这是一种广义的效益)包括:(1)满足自身业务活动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2)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服务,即保证企业不断成长的持续性适用人力资源供给;(3)提高员工素质,增加员工个人发展的实力, 提高企业对于员工的凝聚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4 )有利于企业的公共形象,从而有利于吸引人才,壮大企业的实力,并能获得社会人力投资的回报。

3.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个人,所关心的是经济支出为自身的生活目标服务,取得人生生涯发展的效益。从个人的角度看,人力投资的效益包括:(1)人力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 是促进自身劳动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可以使个人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资本”;(2 )使得个人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有利于个人的择业和就业;(3 )为个人获得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有利于人的晋升和向上流动,有利于生涯的改善;(4 )使得个人的学识、观念、修养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5)可以获得高的经济回报, 即一定时期的投入(尤其是教育投入)可以转化为以后较高的工资收入,在这个意义上即成为人力资本。

人力投资分项目收益分析

这里我们从人力投资各个项目的角度,对其投资内容与收益计算进行分析。

1.人口生产投资效益。这里所说的人口生产投资,不同于人口学使用的“人口投资”概念,而是从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角度出发,其含义是用于形成正常健康人体的生活消费的费用部分。如前所述,劳动者通过生活消费维持了健康的体质,通过供养家属生产出未来的劳动力。用于劳动力资源生产的费用,其后将带来效益,它显然具有投资性。对人口生产投资,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劳动者个人与家庭生活支出和社会用于人们生活方面的各项支出两大部分。

具体说来,人口生产投资包含以下方面来源:(1 )社会劳动者工资以及工资性津贴收入;(2)农业人口农产品销售收入;(3)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收入;(4 )劳动者对于自己产品的直接消费(折合为收入);(5)其它劳动报酬,如稿酬、业余劳动收入、发明奖等; (6)国家用于生活消费品的财政补贴;(7)社会福利、企事业单位福利款项;(8)社会救济款项;(9)其它来源。应当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口生产投资不是包括了劳动力教育培训费用的对人口的全部投资费用。而构成人口生产投资的支出部分,又小于上述这些项目收入的总和。这是因为,人口的消费支出,还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

人口生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对全部人口的生活投入,一方面是部分人口的生产产出。但是由于某个时期的人口生活费用投入,并不导致即时劳动人口的生产产出,同一时期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效益;某个时期的投入及以后相应的产出之比的方法,在计算上也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应该从一般意义出发,衡量人口的理论上的“可能生产量”,或“预期生产量”。

由此,人口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体现为下述理论公式:

人口预期生产量

人口生产经济效益=───────

人口生产费用

2.教育投资效益。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劳动者。通过教育费用的支出,使得人的劳动能力形成和提高,从而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取得经济效益。这样,教育就具有了“生产性”,其费用就成为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

具体来说,教育投资包括以下来源:(1 )国家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2)国家和地方财政分配给各产业、 行政部门经费中用于教育的开支;(3)企业、事业单位自行支付的教育、培训费用;(4)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投资及对教育部门的资助;(5 )个人接受教育花费的学习费用。

舒尔茨还提出,一个人为接受较高教育而牺牲可能获得的收入,这种“放弃收入”,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构成教育费用的内容。我们认为,研究个人教育投资收益问题时,这一概念是可以建立的,而在宏观的教育投资中,舒尔茨所说的这种“机会成本”难以计入。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由以下途径取得的:(1)通过教育, 培养出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保证了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由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使得生产得以发展。(2)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并将其成果物化到社会生产中,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3)通过教育, 提高劳动力资源质量,并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企业产出率大大增加,使宏观经济结构得以改善,从而使经济效益大大提高。(4)通过教育, 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水平,并促进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和进一步自我开发和减少结构性失业的目标,即促使人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舒尔茨指出,“失业状态使劳动者掌握的技术蒙受损失,人力资本因处于闲置而退化。”

教育投资效益的理论公式为:

教育投资带来的产出量

教育投资效益=──────────

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包括各种教育费用的总和,有时也可以用一个社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反映。教育投资带来的产出量,可以将其它因素固定后看增加教育费用后的产出增加量或者不同教育投资的产出量差额。教育投资中不同项目的效益具有差异性,如普通教育投资收益较迟,在职培训收益较快;中小学教育投资对象广泛,但资金集约度低,大学教育投资对象数量小,而资金集约度高等等。要取得教育投资的较大收益,需要根据各等级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和资金量,恰当分配投资,形成合理的结构。

3.人力保健投资效益

人力保健,即对劳动力资源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持其健康水平。人力保健的投资,包括卫生保健投资和劳动保护投资两部分。这部分投资维持和恢复了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具有“修理”或“养护”性的费用,可以认为它是对劳动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附加投资。

卫生保健,是通过对患病者的医治和健康者的预防措施,来减轻或消除疾病对人类的侵袭,维持人的劳动能力。卫生保健投资包括医疗卫生部门人员的工资、医疗卫生设施、医用仪器设备、药品等。通过这些投资,可以取得下列效益:(1)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 从而可以增加人的劳动年限,这等于廉价生产出人力资源;(2 )保护和提高人们的体力和智力,由此可以提高同量活劳动的产出率;(3 )积极性卫生保健费用的投资(预防费用),能够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减少患病率,由此减少劳动力患病导致的工作日下降的经济损失和患病后数额较大的消极性治疗费用。

在某些劳动环境中,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可能使人遭受伤害或者患职业性疾病。通过投资改进生产设备、增加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力资源。劳动保护投资主要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技术装置、劳动环境监测和治理装置、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有毒有害劳动环境的保健补贴等。通过劳动保护投资,可以减少用于工伤事故、职业疾病的各种医疗费、补贴费、赔偿费和由此损失工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保护了人力资源,使之可以增加产出。

人力保健投资效益的理论公式为:

人力保健投资效益=

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取得的收益量

───────────────

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投资

这一公式还可以分解为两个:

①人力保健投资效益=

卫生保健投资增加的产出量+

由此减少的损失量

─────────────────────

卫生保健投资

②人力保健投资效益=

由劳动保护投资减少的损失量+

由此增加的产出量

────────────────────

劳动保护投资

4.人力流动投资效益

对于人力流动,国外研究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地域间流动部分,即人力迁移。在某一地域内部,劳动力资源从某一岗位移动到另一岗位,一般不涉及人力投资问题;而在不同地域流动,则需要支付迁移的安家费等费用。人力流动,对于流出地域来说,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可能由此提高其劳动效率,并减少工资支付,而取得收益。对于流入地域来说,能够得到劳动力资源,使自己的经济活动得到保证,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取得经济效益。流入地域的这种效益一般会大于流出地域的损失,从而对总体效益有利。此外,一个地域由外部流入人力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可以使其不花费以往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源生产费用(人口生产与教育费用),节省了人力投资,而使流出地域蒙受损失。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当代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到发达国家上。

人力流动投资效益的理论公式为:

人力流入地域新增效益-

人力流出地域损失的效益

人力流动投资效益=───────────

人力流动费用

或者为:

人力流入地域新增效益+

人力流出地域新增的效益

人力流动投资效益=───────────

人力流动费用

人力流动投资所得的效益,可以看作是经济资源配置状态改善的收益,其支付费用是较小的,而取得的收益可能非常大。

标签:;  ;  ;  ;  ;  

论人力投资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