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友1 王成果2
(1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100)
(2山东省茌平县中医医院 山东 聊城 252100)
【摘要】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含漱治疗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及维生素C治疗。治疗疗程为7天。评估溃疡愈合时间,治疗疗效,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天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可有效治疗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关键词】 甘草泻心汤;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18-02
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口腔固定正畸并发口腔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 18.83±5.94 岁。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 19.35±6.6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李秉琦主编《口腔粘膜病学》[1]第二版(1)既往有口腔溃疡病史,病史至少半年以上;(2)反复发作,至少每隔3个月发作1次;(3)发作时有以下表现:溃疡发生在唇、颊、舌等处,数目1~5个,直径不超过5mm;局部疼痛,溃疡充血,其上覆以灰黄色或浅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可影响进食。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第一版:(1)主症:溃疡,自发痛,激惹痛;(2)次症:心烦急躁,口热口干,尿黄便干;(3)检查:口腔粘膜溃疡局部充血水肿,溃疡表面渗出假膜,边缘整齐基地平坦,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围绕。
1.3 评价标准
1.3.1口腔溃疡总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
1.3.2 口腔溃疡局部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2000年12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
1.4 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 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的x±s表示,各组间差异的计量资料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 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服用甘草泻心汤:生甘草9~15g,炙甘草 9~15g,黄芩6~9克、干姜6克、半夏6~9克(洗)、大枣 3~5枚(擘)、黄连6~9克,党参12~15g,水煎300ml,早晚各一次口服。
2.2 对照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每次0.1~0.2g,3次/日,复合维生素B,1片/次,3次/日。维生素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7020378;复合维生素B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2020590;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比较(见表1)
4.讨论
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不仅与局部的刺激有关,而且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及精神因素有关,往往对固定正畸造成极大的影响,个别患者甚至因此而终止正畸治疗。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及《金贵要略》,《金贵要略》用于治疗感染虫毒,湿热不化之狐惑病;《伤寒论》则用于因反复误下,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痞利俱甚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现代用之治疗口腔溃疡的文献颇多,值得借鉴[3-4]。方中以甘草为君,重用甘草清上焦之火,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尚能缓急止痛,“主治金疮,解毒”;黄芩可治恶疮疽蚀,黄连泻火解毒作用强,诸疮必用,二者合用苦寒降泄以除其热;半夏既能治喉咽肿痛,又能消肿散结,与干姜同用辛温开结以散其寒;佐以党参、大枣补中益气。
总之,甘草泻心汤可有效治疗固定正畸性口腔溃疡,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0-7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何远征.李发枝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8):740-742.
[4]周小军.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
论文作者:韩金友1,王成果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2
标签:泻心汤论文; 甘草论文; 口腔溃疡论文; 正畸论文; 溃疡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