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发展问题。改革开放20年,是江西工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20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周边省份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也是客观现实。江西行政区划属于华东,经济区划归于中部,目前发展差距如继续拉大,将来的工业数字和档次很有可能与西部省份为伍。这与我省物华天宝的称谓,沿海腹地、内地前沿的区位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都很不相称。为此,确有进一步找问题、作分析、寻找对策的必要。
一、工业的主要难点和矛盾
江西经济差距在工业,对此全省上下已有共识,但是工业的难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
1.工业整体规模小,长期投入不足。
总量是反映工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工业在全国占的比重小,而且呈下降趋势,98年仅占1.18%,比91年下降0.59个百分点。在省内经济中工业比重也比较低,1978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6∶38∶20.4,97年为27.7∶38.4∶33.9, 比重仅提高0.4个百分点。1997年二产中工业占32%,低于全国比重10.5 个百分点,也低于安徽(43.04%)、湖南(34.05%)。而且资产质量也不高。369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户平均资产1.74亿元, 户平均销售收入只有0.37亿元,资产总贡献率只有21%。
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1997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09亿元,净值只有608 亿元。“八五”以来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只有44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中,加工工业仅占60%(能源和采矿分别占28%和12%),除原材料加工占16%外,一般加工业占44%(190亿元)。
2.工业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差。
一是轻重工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七五”末为43.4∶56.6,“八五”末为44.4∶55.6,重工业高出11.2个百分点,1997年为43∶57(乡及乡以上39.4∶60.6),1998年新口径为37.3∶62.7。“八五”以来国有单位的440亿投资中, 用于轻工业的只有22.6%,与行业投资不能合理流动有关。
作为农业具有较大优势的江西,轻工业不占重要位置,是不应该的。由于轻工业比重工业投入少、产出高,所以,轻工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加工、各种日用消费品,尤其是家用电器,不约而同地成为许多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深度不够。我省工业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不善于从后道工序搞起,如棉纺工业,长期靠二纱二布出口换汇,中高档面料少,加工服装就更少。化工基本上是基础原料,精细化工没有大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高消耗、高运量、高投入产品为主,所以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
三是资产集中度低,缺少带动力强的支柱产品。我省企业规模小,大中型企业总数占全部企业比例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主要产品如钢铁、棉纱、水泥、化肥、烧碱、冰箱、彩电、摩托车等只相当于全国平均规模的35-76%,规模效益差。前些年一批有优势的产品又未能及时培植壮大,痛失机遇。
四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成长慢,差距大。我省工业发展和安徽、湖南比较,传统工业主要是烟酒方面有一定差距。新的差距最主要的是差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现代技术特征的工业,我省除轻型和微型汽车有优势外,家电、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占的比重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而且呈继续下降趋势。
3.企业经营水平提高不快,人才缺乏。
我省工业企业效益差,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低。不少企业论条件不比外省企业差,但效益差距却很大。如化肥、水泥、饮料、陶瓷等等,装备条件和外省差不多,可是发挥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我省一批有前景的产品,如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没有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也和企业经营水平低有关。当然,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但企业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低,经营人才缺乏,主攻工业意识不强,没有花大力气去抓是主要的一条。
4.政策环境不够宽松,扶持力度不够大。
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环境宽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了,也必然有利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样,没有宽松环境就必然制约经济发展,经济不发达,从某一个方面也影响环境的改善。这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解决矛盾应该选一个突破口,即努力创造好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目前我省环境和过去比当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尚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部门或地方领导对工业经济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对主攻工业认识上存在差异,没有形成狠抓力促的氛围;二是主攻工业力度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三是政策扶持强度不够;四是缺乏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
5.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例过高。
我省经济不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成份比重过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我省国有资产和产值所占比例均比邻省高,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国有企业负债高,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整个工业活力不足。非国有经济不仅比例低,而且缺少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实业。
6.工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新的增长点少。
工业缺乏后劲,这是我省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在现有产品中,有发展前景的能成为我省经济亮点的并不多,在建的大项目有把握成为新增长点的也寥寥无几。这说明我省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关于走出困境的思考
我省工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纪之交的江西工业,应当也必须抓住大大小小的机遇。大的方面,如“九五”乃至“十五”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而我省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区位,在中西部省中属于相对优越的省份;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建,带动沿长江开放开发向长江中上游省市推进,我省位于长江中游,有沿江而上的近水楼台之利;我国人口众多,民以食为天,农业的持久稳定是基本国策,我省不仅农业基础好,而且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建成食品大省的最有利的一个因素。政策方面,比如国家确定国有工业要实现战略性转移,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要求,对江西这样的国有工业企业所占比例较大的省来说,有可能比别的省享受到多一些的政策,当然,关键的是要会用政策和用足政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合国有企业经营的,主要是能源领域、基础原材料领域、高科技领域和公用事业方面,为了实现国家对市场的有效调控,确保竞争的公平性,尤其对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及其加工经营,需要保持国有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垄断,而江西正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包括铀、锂、钨、铜、稀土、黄金在内的稀缺性资源,江西虽非绝无仅有,但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至于小的方面,发展机遇更是不胜枚举。所以,江西工业应该有前景和后劲,不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工业的“主攻”地位是十分正确的。解决工业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坚定信心,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优化结构,重组资产;突破难点,扶植重点;制定政策,振兴产业。企业要有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把主攻工业真正摆到“主攻”位置,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保持高度的一致,下决心把一个快速有后劲、健康呈现良性循环的工业带入21世纪。
1.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转变思想,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我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工业对整个经济起着主导作用,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农业工业化的实现是全省经济和地方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基础。我省就业压力大,人平工资水平低,人才流失多,财政摆脱不了“吃饭”,第三产业长不大,都与工业不发达直接相关。当前,不少地方出现学生分配难、转业军人安置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干部教师有时不能按月开工资等现象,都与那个地方工业不发达、盈利企业少、产品和物流量不大有关系。“讲农业两三天,讲工业一支烟”,这种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状况必须改变。
(2)抢抓机遇,用好用足政策。 以往国家规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有些是我们自己没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在受益上和外省形成了差距。用好用足政策,并不是说要为地方利益违反国家政策,而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灵活运用。如1995年前国家曾一度允许沿江开放城市和省会城市利用外资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由于我省九江、南昌利用外资规模小,从此项政策中得到的优惠自然少。还有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政策不学习不研究,工作缺乏责任感,执行呆板不灵活,上项目不会选时间、不看空档、不善调整,失去了很多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去年开始,国家为鼓励利用外资,再一次放开利用外资进口设备关税减免政策,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机遇,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取消这项政策,又会后悔莫及(经济开发区政策已开始调整,但高新区优惠政策尚未调整,我省高新区如不加快发展,又会造成受益的差距)。还有贷款利息的问题,虽然国家有规定,但几次降息,对原来的贷款尤其是到期贷款,如果采用灵活办法可以享受更多降息带来的效益。最近国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不受规模限制,如果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抓紧形成规模,培植龙头企业,那么我省在上市指标上又将失去机遇。政策可以变效益,但要动脑筋会利用才行。
(3)狠下一条心治理企业“三乱”。 据省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统计,我省企业一年承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达70多亿元,大大高于独立核算企业一年实现的利税总额。虽然这是全国性问题,但比较起来,我省有些情况更为严重一些。因此,必须下决心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
现在,省地县各级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总体上力度不够,可操作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放水养鱼”的观念不是很明确,顾眼前的多,想长远的少。
(4)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协调功能,集中力量抓重点。 抓住机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通力合作。尤其是对全局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必须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不仅认识上要统一,而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集中支持。这些年我省有一批企业和产品得到较快发展,除了他们自身努力外,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有力支持。但由于各方面认识不一致或者不能集中力量扶持,失去机遇的例子也有不少。虽然我们的家庭不厚,财力有限,但是,一定时间内集中一定的力量总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每个时期,我们应该选准几个重点尤其是对影响全局的重大决策、对行业能起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一定要统一认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支持。当前在发展食品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中,应该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形成共识,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有一个看得见的成效。
从根本上讲,一个省的工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竞争,首先要看观念能不能适应,思路对不对头。观念新,经济兴,市场经济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大有作为。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思想;思路狭窄、不敢竞争、束手无策的无为精神状态;畏难情绪、等靠要心理、希望上面给政策的“不给不要”的惰性习惯;强调部门局部利益、造成政策层层“衰减”的官商作风,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务必彻底转变。
2.主攻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效益差,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重要原因是结构不合理,结构层次低。工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很现实的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通过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
(1)加快发展轻工业是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 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与我们的部门行业体制、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固然有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发展轻工业思想不够统一,政策不多。要改变我省“重重轻轻”的工业发展格局,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打破以往投资的“行业惯性”,促进我省轻工业的发展。
发展轻工业应首选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工业。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决定,要把食品业建成江西第一大产业。
从贯彻落实的角度,我认为要注意三点:
一是认真总结过去的教训。“醒得早,起得晚”的现象在我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应该说是很明显的。如方便面,早在“六五”时期我省就引进过两条生产线;火腿肠、膨化食品也早就引进了关键设备;百事可乐虽然几经周折,但也较早就拿到了国家批文。可是,与后来居上的“康师傅面”、“春都火腿肠”、“旺旺食品”相比,规模、效益都有天壤之别。我省一些食品抢先投资,却没有占领市场,发挥效应,选项没有错,关键是不善于开拓市场,不善于经营管理。所以,善经营懂营销比什么都重要。
二是培植重点和拳头产品。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开发的品种不少,有一些食品具有地方特色,发展前景好,但是规模总是搞不大,形不成气候。扶植,要有选择,要扶优促强,光扶不促,看来还不行。如板鸡、活茶,国内外独一无二,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且投入小、产出高,如何迅速发展、壮大?要研究,不能年复一年等下去,市场不会一直等下去,别的企业也不会熟视无睹。
三是突出抓烟酒等高税利产品。我省烟和酒的特点是,质量不错,企业也不算少,品牌也多,说没有名气又有点小名气,但是,就是老搞不大。“摇钱树”长不大,这是我省轻工业的最大不足。我省食品总量的差距和财政收入与邻省的差距,主要在烟酒。如四特、李渡、封缸、麻姑、乌鸡、古汉酒等,曾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但这些年不仅发展慢,有的几乎消失。当然,有的已开始觉醒,虽然晚了一大步,但总比浑然不觉要好。省政府提出今年力争烟酒税利增加3-5亿的决策完全正确,我们的企业不但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要求发展。
(2)实施名牌战略,用品牌来树立江西工业形象。 名牌和拳头产品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说山东是经济大省,人们脑子里马上想到海尔、青岛啤酒;谈论江苏经济实力,首先想起春兰、小天鹅、依维柯;安徽靠美菱、荣事达、古井贡就能撑起“轻工大省”的基本形象;湖南这几年发展快,很自然让人想到旺旺、远大、芙蓉、酒鬼……。
江西经济要崛起、工业要振兴、轻工要改变面貌,必须有一批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 我省实施了四年的名牌战略, 四年推了116个江西名牌,如江铃汽车、昌河面包车、 华意无氟冰箱及压缩机、修水宁红保健茶、江中草珊瑚含片、南昌日化的草珊瑚牙膏、南昌金圣香烟、广丰的月兔香烟、章贡和全良液酒等。但是,这些产品在省外大多数名气不大。主要还是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广告宣传意识差,所以对省里经济带动也不强。为此,要花大力气实施名牌战略,搞出一批带动性强的名牌。
有了品牌,要会扩张。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同行之间共同联手,壮大实力,扩大规模。要学会用品牌去联合,去投资,去实现低成本扩张。培值名牌,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消费类产品如家电、食品(含烟酒)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上取得突破。最近经济参考报公布的全国品牌价值最高的20个产品中,消费类及高新技术产品占绝大多数。我省实施名牌战略应注意这一点。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工业新的制高点。当今世界, 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拥有科技实力已成为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象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力量的竞争上。我省一方面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知识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拓新兴产业领域。
首先是发展信息产业。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推动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国家已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五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我省电子工业98年30多亿元,增长6.6%,占全国比重只有0.55%。周边的湖南、 安微两省速度惊人。湖南电子基础比江西差,这二年异军突起,98年46亿元,增长33%,在全国由17位跃升到16位,江西却由15位降为19位。安徽98年增长高达72%,仅长安电脑一家建设规模就达56万台,投入10多亿,其增长速度可想而知。我们如不重视,又将被邻省远远抛在后面。
电子元器件是我省强项,目前在全国仍处领先地位。如电解电容器、电子陶瓷元件、可变电容器、光电器件及芯片、继电器是国内外知名的“五朵金花”,但目前仍停留在元器件上,靠来之不易的这点微利,成不了气候。通讯产品有一定基础,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接入网、电话机、无绳电话、短波单边带接收机(军用)等通讯设备受到市场欢迎,但竞争也十分激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问题较大的是计算机及软件产业,起步不算晚,但发展缓慢。近二年虽然有新的进展,但总体实力不强,97 年计算机及软件产业销售仅3亿元左右。所以,如何加快发展计算机及软件产业是当前发展信息产业的焦点。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需慎重决策。
高新技术除了发展信息产业以外,还应注意扶持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以及具有现代技术特征、已有一定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品和产业。如凤凰光学产品、华意无氟产品、赣南制药P转移因子、 博雅药业的血液制品、江西制药的克拉维酸以及生物保鲜技术应用、稀土开发利用产品,还有极具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形成共识,制定决策,还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激励、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风险投资基金等。
3.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改善所有制结构。
江西工业经济不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公有经济成长缓慢。
这么多年,我们熟悉一点的是搞国有工业。对非国有工业怎么帮、怎么扶、怎么引导,缺乏经验。现有的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这一套机构,从行业、部门管理服务,到金融、政策扶植支持,对非公有工业发展不太适应。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这在认识上已达成共识,主要是缺乏实践或者说不敢大胆地去实践。我省国有工业比重居高不下,并不是国有工业多得不得了,也不是我们“主体”地位比别人强,而是非国有工业少得可怜也小得可怜。
“抓大放小”是对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要真正做到“放小”、“活小”,关键是非国有资本能够积累壮大到能够接手、参股部份国有企业的程度。这方面沿海和内地差别很大,我们要很好补上这一课。发展非国有经济,最大的扶植是制定真正的鼓励政策,营造适合各种经济成份发展的宽松环境。这在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员、大批职工下岗分流需要实施再就业的当前,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我省应该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省政府应尽快研究制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宽经营范围、注册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强调一个“扶”字,简化手续,减少收费,提供服务。
4.增加内涵投入,着力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省国民经济中工业比重低,反映为工业规模小,而矛盾的焦点是长期以来投入一直不足。我省每年工业增长速度并不低,主要还是基数小,增加的绝对数不多,所以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要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没有投入是不行的。
(1)多方筹资,增加投入。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既服从国家宏观政策,又能逐步补偿我省工业投入历年的一些欠账?我认为,一是要调整工业改造的思路,国家对工业投资控制,是对工业总量和一般生产能力作出的限制,要加快淘汰过时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发展高新科技及其产品,这就不会与国家政策撞车;二是国有企业要改变单一依赖银行贷款的传统,扩大投融资渠道;三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主要是私人、民营企业的投资;四是加快引进外资包括省外资金;五是争取国家政策和有关部委的支持来增加投入;六是探索集团投融资的新路子。
(2)加快发挥已建成但未能投产见效的一批项目的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国有工业的投资大约有700多亿元, 大体上三分之一的项目效益较好,三分之一勉强能运行,还有三分之一效益较差或基本没有产生效益,一些项目建成之时就是停产之日,这些项目大都靠贷款建设,负债很高。由于建成后市场发生变化,或工艺技术原料存在问题,或缺乏运行所需流动资金,无法启动,造成很大损失。这部分低效资产不转化,企业就会被形成的包袱压得翻不了身,甚至被拖垮。对此,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应逐项认真研究,制订方案,采取措施,加以挽救。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还有不少项目需要研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情况,找到发挥效益的有效途径。
(3)加速优势产品和企业上规模增效益。 江西工业很大一个弱点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拳头产品少,带动力不强。以我省现有的名牌产品为例,在全国有优势或属于产品技术、性能、质量上领先的至少有三分之一,问题在于有优势或暂时领先,但老搞不上去,盘不大,最终必然会失去这种优势。这方面,过去我们有不少的教训,现在也有令人堪忧的地方。如何通过联合、兼并走集团化的路子,大有文章可做。要解放思想,冲破局部利益的束缚。在省政府领导亲自协调下,清华同方兼并713厂,东风药业和江中制药实行联合都取得了成功; 其他有条件的也要加快步伐兼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4)加快起动“九五”没有起动的重点工业项目。 工业发展离不开投入,没有新的投入,就谈不上大的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省一批重点项目准备工作已有几年,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开工。今年是“九五”第四年,如果再不启动,“九五”的计划目标将落空,必将影响“十五”或更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进入“九五”以来,我省基本建设几乎没有工业项目,技改的重点项目除少数如华意冰箱和压缩机、昌河十万台汽车等完成较好外,其它超亿元的大项目都未能按计划进行。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应该抓紧排难解困,加快起动。有不少项目前景不错,但由于企业负债过高,资本金落实难,又不符合贷款条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研究切实措施,这对增强江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