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工业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纵横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工业从小到大,得到了比较快速地发展,使我们的国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上了工业化。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有工业支撑着我国宏伟的改革开放事业,以它上交的税费承担着改革开放的巨大开支,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以它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内外贸的重要支柱;以它的收益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重担,成为社会安定的可靠基石,为我国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再一次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无论是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其它经济成分不可替代的。
制定国有工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199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关部门正在为此进行部署,现在看来,在深化国有企业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相适应地从宏观上考虑国有工业的整体改革问题,研究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其理由有三:
一是为提高整个国有工业经济的素质,要求有一个发展战略。我国现有的国有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起过重大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些国有工业企业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且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驰聘国内外市场的好企业。但是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剧烈竞争中处境十分困难,掉队了。有的设备老化,产品落后无销路;有的债务缠身,缺乏自有流动资金难以周转;有的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亏损严重,等等。造成这种情况有历史原因,有企业自身改革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但是还应该看到在宏观管理上,有一个国有工业在转向市场经济必然要面临的战略调整问题。
二是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走势,要求有一个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同志讲的,“具体章法还要在试验中一步步立起来”。开始是解决企业经营自主权。通过几年的实践,得出一个共识,即要搞活国有工业企业必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接着为了解决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经营主体,自负盈亏,又进入到新的试验,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以单个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取得了重大效果。同时也使人们看清了一个问题,改革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宏观管理上制定整个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把改制、改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企业改制的同时,按照整体的发展战略进行改组、改造。
三是抓住机遇,需要有一个发展战略。现在处在世纪之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像四小龙那样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谋求提高以经济、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争取在下一个世纪的角逐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也在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但是应该看到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我们必须力争在今后的15年内,把国有工业经济搞好,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营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而这又要求我们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来指导。
基于上述三条理由,我们建议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这一重大课题。
国有工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关于国有工业发展战略的内容,需要大家认真讨论。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一)要把“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方针具体化,便于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防止某些人士嘴上喊“主导”,而在实际工作上却在贬低和动摇。国有经济为主导,主要是指他们的经济导向作用、技术领先作用、资产增值作用和社会公益作用。即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和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中,国有工业要确立控制全局的地位;在竞争性产业中,拥有特大型的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以其实力占领市场的一定份额,发挥主导市场的作用,同时用其赢得的收益来支持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产业;在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品种、成本水平上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为此确实需要国有工业用新的科学技术来一个第二次创业。(这里需要说明,我们讲的国有工业是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二)着眼于提高国有工业的质量,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即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来实现优化组合。这一重大调整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区别情况可以把企业分为三类:放开一头,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政府给以倾斜政策,使它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改组国有工业的骨干力量;收缩一头,对于那些市场上不需要的,或已资不抵债的,要下决心收缩,实行破产,或者由优势企业兼并;稳定一头,这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多数企业,担负着大批职工就业的任务,只能按现行政策,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功能,促其分化,可能是这样:一部分企业被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兼并、吃掉;一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形成中型、小型巨人;一部分沦入破产队伍。进行这样重大的结构调整,关键在于放开的那一头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改组现有国有工业企业的源头。为此事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短期内完成。(三)必须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切实把国有工业的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要强化国有工业的科研力量,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机制,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弊端,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跟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争取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并使之尽快产业化。(四)发挥国有工业的力量,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由于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地区,比较效益低,发展相对慢一些。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大步跟上来,发展工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对此国有工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骨干作用。国有工业发展战略当然不仅是前述这些内容,但这四点应该是其重要内容。
切实解决实现国有发展战略的难点
实现国有工业发展战略的最大难点是资本金投入问题。现在多数国有工业企业债务缠身,原来国家拨付的自有资金已几乎全部压死,日常运营全靠银行贷款。资金紧张又带来严重的“多角债”,信用失常。这种局面要想很快的全部解决,实属不可能。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先从放开那一头企业解决起,然后再由这部分骨干企业通过经济往来,包括兼并、控股、参股等等方式进行注入资本金,逐步把这个困难链条解开。对放开的那一头企业注入资本金的来源,现在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办法,有的是利用闹市区企业搬家,批租原有场地的收入转化为资本金;有的引进外资,让出一部分股权,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有的是改为股份制,吸收部分社会资金,等等。这些办法我们认为是不够的。国有工业是全民所有制,为了从战略上发展这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大业的经济事业,我们建议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经营者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国有企业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发掘出来,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坚定自力更生、自己救自己的信念,否则中国的国有工业就没有希望。所有企业都要眼睛向内,严格管理,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通过增提折旧和技术开发费,合理使用企业留利,严格控制滥发奖金,立足于自身的积累,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同时,为实现国有工业的发展战略,国家还可以考虑在适当时候分步骤地为此专发一笔国债,作为资金投入,以体现国家意志。对这笔资金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讲究投入产出最大效益,决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切块分配”浪费资金。国家没有一笔资本金投入,准备放开的那一头企业也难以有大的作为;他们不能尽快地发展起来,也难以推动整个国有工业的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