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柔性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柔性论文,试论论文,本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2)05-0016-04
1 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科技进步加速,知识创新渐频,消费者需求易变,产品市场寿命渐短,企业竞争白热化。面对如此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企业界纷纷把“企业柔性”看成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1]。然而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表明[2~4 ]:作为对付“不可预见变化”的“预应力”——柔性的构建是一项有成本、冒风险的经济活动,并非越大越好,在不同环境下企业需要有不同的柔性。因此深刻剖析“企业柔性”的本质,探究“企业柔性”的作用机理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是大有裨益的。
2 企业柔性的内涵界定
自从Hayes、Wheelwright、Browne、Skinner 等学者率先把“柔性”作为企业战略重要因素以来,关于“柔性内涵”等问题争论一直不休,但一般从战略适应能力的角度加以概述,大致分为二支:企业柔性环境观、企业柔性资源观。
2.1 企业柔性环境观
柔性环境观受产业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即买方、卖方、新进入者、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力量)分析方法和思路影响,强调通过分析市场行为变量,根据环境分析适时地采取“成本领先”、“差异化”、“独树一帜”等三种一般战略来寻求企业柔性,应付环境变化[5]。 他们认为所谓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柔性环境观从战略层面上指出“柔性”是企业拥有的“适应环境能力”,这是合理的。但在寻求这种“能力”时,循着从外到内的途径,没有从企业自身,尤其是没有从企业的“个性”出发,得到的只是一种应答的“适应”,具有较强的被动盲目性,更缺乏系统性。正如杰伊·巴尼指出[6]:“环境分析——不管它如何严密, 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对竞争优势源泉的完整认识还需要加上对企业内部实力和弱点的分析”。
2.2 企业柔性资源观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和丰富,人们开始认识到“战略管理环境观”之不足,受Andrews的“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 )概念启发,普拉海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 )把“战略管理资源观”引入工商企业的管理[7]。在其理论指导下, “企业柔性资源观”逐渐占据上风,人们开始循着“由内向外”的途径,根据企业内部特点来寻求不同产出的“企业柔性”,认为企业应把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相互结合来发展企业柔性。其中较具有代表是Olhager先生, 在他看来企业柔性在短期内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在长期内,它反映企业使用新资源、新发明、新方法并进行整合融入到目前生产系统的一种能力[8]。
“企业柔性资源观”循着“由内向外”的途径寻找组织的柔性,强调企业柔性来源于“适应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整合”,因而这种柔性观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但该观点没有阐明“目前生产系统需要变革”这一事实及企业柔性的“学习”机理,因而仍有不足之处。
2.3 企业柔性学习发展观
企业柔性资源观虽然填补企业柔性环境观造成的“内部空缺”,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在竞争环境变化时能否继续增值最终取决于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企业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9,10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竞争力不是固有的,是企业“干中学”的积累,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原有学习知识价值已被融入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逐渐被市场认识以至厌弃,任何既定的竞争力竞争价值都随时间推移而衰弱,唯一持久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不断学习。作为企业竞争力重要因素——柔性也不是一成不变,企业最大最持久的柔性来源“干中学”的不断积累。前述两种观点除了已指出的不足之外,还存在最大缺点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柔性是指企业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它具有三层含义:在物质层面上,是指企业具有即取即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企业具有柔性的基础条件。表明企业有了一定的“即取即用人财物”,“就可以寻求竞争对手不可能奢想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了”;在制度层面上,是指企业具有机动灵活、科学配置企业资源原则,这是企业具有柔性的保障,表明企业具有建立内部协调协作和社区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从文化层面上,是指企业具有持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思考,空前开放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是企业柔性的深层次关键性层面,表明企业对周围环境敏感性和企业创新及适应能力的“边缘化”思想。三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彼此渗透,有机地形成企业柔性整体。
3 企业柔性的维度及维度的构成要素
企业柔性的内涵概括性地阐述了企业柔性的实质,但由于企业柔性是一个十分复杂问题,只认识这一点仍不足以把握其内在本质,必须从柔性的维度、要素及柔性功能的作用机理等几个方面加以剖析。
3.1 企业柔性的维度
企业柔性不是只一个变量,而是多变量的集成。本文根据Gerwin等“7维分类法”[11]和Kosta等“5维分类法”[12]等研究成果,考虑到现代经济社会的知识性、学习性特征,从“物质层”、“制度层”、“文化层”三个层面对企业柔性进行再分解,选用如下6 个维度来表征企业柔性,其种类、含义及所属层面见表1所示。
表1 企业柔性的各维度名称及含义
柔性维度名称 含义所在主要层面所在主要空间
机械维 在不花费多大修配和调试物质企业
成本(保证有利可图)情况内部
下,某种机械设备能加工生
产产品的数量
产出维 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产
物质、 企业
出规模的变化范围 制度内部
协调维 在不花费多大内协管理成制度、 企业
本情况下,改变企业生产水
文化内部
平的能力
人力资 在不花费多大培训、学习、 制度、 企业内
源维
招聘费用情况下,能得到高
文化外部
素质劳动力的数量
学习
在不花费多大学习和研发文化、 企业内
创新维 成本情况下,企业能开发创 制度、 外部
新的新产品数量物质
产品
在不花费多大销售成本情文化、 企业
市场维 况下,能够开拓的市场范围
物质、 外部
制度
3.2 企业柔性维度的构成要素
企业柔性不仅有许多维度,而且每个维度都有4个要素组成, 它们分别是“维长”、“维宽”、“维的易变性”、“维的均衡性”[12,13]。
(1)维长(range-number),它是指在企业某一柔性维度上, 企业系统能够得到可能选择的数量。例如在“人力资源维”中,企业可以得到的人力资源数量就是该维的“维长”。一般地,维度越长,则企业柔性越大。
(2)维宽(range-heterogeneity),它与“维长”不同,不是指企业系统能够得到可能选择的数量,而是指在某一维度上系统选择可以容忍的差异程度高低。仍以前面提到“人力资源维”为例,如果某个企业能够容纳不同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那么该企业“人力资源维”的“维宽”较宽。一般地,企业维宽大,企业系统柔性高。
(3)维的易变性(mobility), 它是指企业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难易程度,主要反映企业系统中不同维度和不同要素之间可“替代性”(tradeoff)大小,又可分成“替代时间”和“替代成本”两个子要素。从“替代时间”子要素来看,它是指维与维、要素与要素之间“替代”时间的长短。若替代时间长,则维的易变性差,企业系统一般柔性低。反之,企业柔性相对较高;从“替代成本”子要素来看,它是维与维、要素与要素之间替代时资金投入的高低。Upton 称它们为“转移罚金”(transition penalize)[13]。 若系统中“转移罚金”高,则维的易变性弱,企业往往柔性较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反之,维的易变性高,企业往往柔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和“成本”两个子要素之间也不是彼此分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一个企业可用提高的“替代成本”的办法来降低维变的时间,增加某个维的柔性,如应用IT技术,使用FM制造系统等,可以缩短企业“机械维”的维变时间,增加该维的柔性,但却提高了投资成本。反过来,如果企业不投入资金导入FM制造系统及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节约成本,但延长“机械维”等维变时间,降低了企业系统的柔性。
(4)维的均衡性(uniformity), 它是反映企业系统发生维变时,企业能够保持的“个性”不发生多大改变,而且能获得一定利润的能力。如果企业维度发生变化时较大地改变企业的“个性”,则我们认为该企业的均衡性能差,系统稳健性(stability)弱, 企业貌似柔性高,但飘忽不定,经不起市场经济大风大浪。
4 企业柔性的作用机制
综上可知,企业柔性系统是由上述6个维度、4个要素按不同比例和联结方式集成的复杂大系统,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可简之用各维和各要素之间“替代性”及“相长性”来解释[12~14]。
4.1
企业柔性作用的表现形式——各维之间“替代性”与“相长性”
企业柔性维之间可互相替代和相互推进是柔性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由于各维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转化,使得企业系统可以调节自发不同维度柔性,取长补短,从而使企业表现出柔性作用。例如,某企业“机械维”柔性较弱,不能利用现有机械设备生产规格或种类不同的产品满足市场小批量、个性化、多样性需要,但该企业可以用增加“产品市场维”的柔性来填补,通过扩大广告投入,增加营销渠道,仍能让差异性低的批量产品找到销路。其次,由于企业系统中各维之间相互推进,当增加某维柔性时能引起系统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维的柔性增加,从而使得系统表现出柔性。例如当增加“学习创新维”的柔性时,企业中新技术、新产品增加,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增加,也即生产产品的规格和种类增加,科技附加值提高,实质是增加了“机械维”、“产出维”等维的柔性;另一方面,新产品上市容易得到顾客亲睐,从而增加了“产品市场维”的柔性;再一方面,新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好,企业可获得丰厚利润,企业福利水平增加,容易引来新职员加盟,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维”柔性增加,如此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正是企业系统柔性作用具体表现形式。
4.2 企业柔性作用的内在机理——各要素之间“替代性”
Skinner等学者实证分析表明:增加或减少任一维度的柔性, 企业系统实际上是在进行‘四要素’之间的替代和转换[14]。由此看来,在企业柔性系统中,如果没有“维长”、“维宽”、“维的易变性”、“维的均衡性”等4个要素之间可相互替代的这种性质, 那么企业柔性的各个维度之间就无法发生相互转化和互相推进,企业系统也就无法表现出柔性。
至此,本文可以给企业柔性勾勒出如下比较完整的原形:追求最大经济利润是企业发展柔性的动力;适应变幻多端市场环境是企业发展柔性的压力;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柔性,走向不断成功的必由之路;各维度之间进行转化和相互促进是企业柔性作用表现形式;各要素之间进行相互替代是柔性作用内在机理。
5 结束语
综合本文各论点可知,在构建企业柔性的实务中,我们必须既要充分注意不同维度以及同一维度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企业柔性的贡献程度不同的性质;又要深刻把握各个维度之间及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替代的客观规律;同时,更要树立企业柔性系统观,注意企业柔性并非越大越好,要使企业柔性适度,工作中切忌偏颇。如果企业只强调企业柔性的“环境观”战略,则该企业虽然“产品市场维”柔性高,但易患“营销近视症”,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如企业只强调柔性的“资源观”战略,则该企业虽然“机械维”“产出维”“协调维”等柔性较高,但易增加内部资源配置费用,且内部资源优势也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失去原先优势使企业原有柔性失效。只有同时兼顾发展各维及各维中的各个要素的柔性,尤其注重提高“学习创新维”和“人力资源维”的柔性,坚持企业柔性的“学习发展观”,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知识化要求,才能保持企业柔性的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