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_日本中国论文

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_日本中国论文

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中国论文,日本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了50年,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从开始感觉到日本经济的存在,至今只有15—16年,因为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我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可说是一无所知,因此,当我在这个改革开放开始之年被派往日本学习电子技术时,看到日本的实际状况,曾经感到吃惊,想不到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还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后来,我改行研究日本经济,与我最初的吃惊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我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虽然走了一条所谓“脱亚入美”的路线,但日本经济与亚洲各国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来没有断绝过。作为在亚洲第一个掀起经济高速增长浪潮的国家,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自身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成绩为亚洲各国作出了“示范”,打破了亚洲人在欧美人面前的那种“自卑感”,同时,日本也向亚洲各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近年来日本经济表现很差,有人说应该打破所谓“日本经验”的神话。的确,从经济增长率看,日本从“西方经济的优等生”一下子倒退为“劣等生”,从名列第一倒退为倒数第一,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否定日本过去曾经是优等生,曾经名列过第一,何况日本在追赶时代的经验对于我们仍然处在追赶过程中的国家还是有用的,因此,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战后日本的经验,既不要迷信,也不宜彻底否定。第二,日本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对亚洲各国的出口,起到了传播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文明的作用。记得在80年代前半期,我家的左邻右舍,大都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电视机、洗衣机。近年来,我发现风向在发生变化,日本人开始使用中国制造的电视机等家电产品了。不过,应该承认对于亚洲各国的民众来说,在一二十年以前,日本的消费品是展现西方消费文明形象的重要媒介,同时,日本产品的质量一般来说比较高,对亚洲各国公众形成重视产品质量的现代消费意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在传播西方消费文明当中的浪费弊病方面,日本的坏作用也很突出,比如“过剩包装”,日本的许多商品太爱打扮,本来东西不大,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搞得挺大,让你在打开时,要象剥洋葱似地一层一层往下退皮,既浪费材料,又浪费功夫,还增加了倒垃圾的麻烦。最近,中国过中秋节,3—4个月饼,个个包着塑料纸,再装进塑料壳,然后装进豪华的金属盒,金属盒又套上花花绿绿的硬纸盒,最后还装进礼品袋,实在搞得太奢侈,追其根源,与日本做的坏样子就很有关系。第三,日本对亚洲各国出口机械设备等资本品、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乃至技术本身,对亚洲各国产业技术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冷战格局下,由于美国这个头号技术大国忙于同苏联搞军备竞赛,致使亚洲各国更多地接受了日本的生产技术文明的影响。不过,跟欧美相比,日本企业在技术转移方面是比较保守的。有的日本朋友说,中国人说日本转移技术比较保守,成了老生常谈,企业是要赚钱的,对技术不保守怎么赚钱?其实未必如此,很多情况下恰恰是不保守技术才能赚钱,比如丰田公司在10年前为了保守技术,不肯到中国来投资,它是想与其把技术转让给中国,不如直接卖汽车给中国更上算。那时候,一个日本的中学老师带了一批学生来到天安门前,数长安街上跑的汽车,结果,数了100辆,有90多辆是日本车, 当时觉得很高兴,可是,正当丰田不肯向中国转移生产据点的时候,欧美的汽车厂家却十分积极,结果目前中国的3大3小汽车生产格局中,几乎没有日本汽车厂家的地位,如今你再到长安街去数汽车,恐怕数100辆, 也数不出多少辆日本车。这就是日本企业保守技术的报应。第四,从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以亚洲不同地区为重点,开展直接投资,把本国的比较劣势产业转移出来,不仅向接受投资的国家转移了技术,而且也转移了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可以说是“广义的技术转移”,对亚洲各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更全面的积极意义。不过,日本在对亚洲各国进行直接投资时,对本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顾虑太多。要说产业空洞化,日本早在50年前就空洞化了,而且比现在的那点空洞厉害得多,过去那个空洞化是美国飞机炸出来的,是日本自己造的孽,然而,战后日本搞重化学工业化,正好赶上了世界性的技术革新浪潮,结果就用当时来说最先进的产业技术来填战争造成的产业空洞,使日本的产业技术取得了迅速的进步,以至有的日本人说,应该感谢美国飞机炸毁了那些在平时很难舍得扔掉的陈旧设备。现在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业向国外转移生产据点,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给日本产业结构腾出了迎接正在兴起的信息通信革命的产业空间。日本人是不是也应该感谢一下日元升值的冲击呢?第五,随着在亚洲各国的日资企业的增加与亚洲各国工业化的进展,日本在近年来较快地增加了从亚洲各国的工业品的进口,这意味着日本也开始成为亚洲各国工业品的重要的“吸收者”,也就是向亚洲各国提供市场,不过,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它的流通体系,外国企业确实很难打进去,因此,在日美贸易摩擦当中,日本批评美国人太蛮横,美国批评日本市场的封锁性问题,我听起来觉得两边都有理,都挺解气的。第六,还须提到,日本以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对亚洲各国提供了政府开发援助,对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推动作用,不过,日本的ODA尽管绝对额不少,但其ODA占GDP的比例仍然很低。

上面我提到了战后日本为亚洲经济发展所做的事情,好象有点在给日本摆功,其实,日本主要是为了追求其本身的发展和利益而这样做的。换句话说,日本为亚洲国家做的每一件好事,反过来说也是亚洲国家为日本做的好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互利”的含义所在。比如,日本向亚洲各国出口消费品或工业品,正是亚洲各国向日本提供了有利可图的市场的结果。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可以说是传统的工业化文明在日本国土上取得的成功。然而,需要指出,在战后很长时间,正是亚洲各国的落后,起到了确保战后日本实现重化学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所需要的资源以及环境条件的作用,因为亚洲各国没有在日本利用冷战格局下的天赐良机从全世界获取廉价而丰富的能源资源的时候,作为买方国同日本进行争夺,也没有象日本那样贪婪地“消费”环境。然而,如果要把战后日本式的成功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在1.2 亿人口的国家取得成功的传统工业化文明扩散到二三十亿人口的广大亚洲地区,这将意味着又有十几个日本走向能源和环境的“高消费”时代,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能源资源供应的紧张,并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趋于尖锐化。

最近,日本有关部门已经检测出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乘风东去的酸性雨的物质。这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各国的酸雨问题有可能影响到日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酸雨物质是不需要出国护照的跨国旅行家。在欧洲,英国、德国的工业废气旅行到欧洲北部,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所受到的酸雨危害甚至超过了产生酸雨物质的英、德两国。因此,早在80年代末,一位日本教授就曾对我说,日本国内某些所谓的“战略专家”大谈苏联侵略威胁,其实,环境问题的威胁才是日本面临的真正现实的威胁。

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过去,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造成的,现在,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使工业化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几亿人口的范围扩大到几十亿人口的范围。现在,谁也不能说,因为工业化会带来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就不要工业化了,我们坐汽车你们就别坐了。与此同时,谁都应该认识到,如果发展中国家走发达国家的传统的工业化老路,我们这个亚洲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将出现怎样的可怕的情景。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的一个很大优点是他们经常抱有危机感,比如“资源小国”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大力开发头脑资源。现在,人们希望日本人能够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危机感,即不仅仅是操心本国问题的危机感,而且是为整个亚洲操心,为整个世界操心的危机感。日本人常常害怕向国外转移技术会带来所谓“飞去来器”效应,其实,环境问题的“飞去效应”更为可怕,这就是当日本将传统的工业化文明传播到亚洲邻国时,致使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反馈到日本国土。在这个无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的环境问题面前,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本国开发的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如果仅仅作为“国别财产”藏在自己家里是决没有好处的,必须作为“国际公共财产”拿到亚洲的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来充分发挥作用才是上策。

总之,日本如果要同亚洲一起走向21世纪,就决不能满足于仅仅向亚洲展示战后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并支持亚洲各国去重复这种模式,如果这样去做,在日本国土上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向整个亚洲土地扩展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日本要同亚洲一起走向21世纪,应该是与亚洲各国一起去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给后代留下麻烦和灾难的新的文明模式。(1995年10月稿)

标签:;  ;  ;  

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_日本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