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现代的消费方式,以及怎样更新消费方式,这 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大问题。本文立足于消费方式转变这个问题,试图从如下三 个方面作一阐述。
一 现代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威 胁
现代的消费方式是指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 式不同,它不是建立在满足基本需要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 显的奢侈性、浪费性的消费,可称之为“奢侈型”的消费方式。人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指的 也就是这样一种消费。严格地说,奢侈型的消费方式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它发端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向其他工业化国家迅速扩张。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消费主义理论。 在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大量消费和大量生产相互促进,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在战后步入 一个新的持续增长时期,物质消费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与此同时,生活中巨大的浪费和 高度的物质消费相辅相成,环境的恶化与消费的增长同步进行。奢侈型的消费方式,典型地 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在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其主要 的消费方式只能是生存型的。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纷纷效仿发达国 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方式,使得奢侈型的消费方式向全球扩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 普遍性。就以中国来说,我们的消费方式也出现了由“生存型”向“奢侈型”变化的趋势。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效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 如果单纯局限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领域看问题,或者只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考虑问题,奢 侈型消费也许是有益的。一定时期内,奢侈型的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上 ,是有明显作用的。可是,如果走出生产和消费的狭窄领域,把由于奢侈型消费而导致环境 遭受的损害,同时也使人自身遭受的损害都考虑进去。如果我们不只是考虑当代人的利益, 也要顾及子孙后代发展的话。一句话,如果我们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奢侈型消 费就不是有益的,而是有害的。
奢侈型消费的有害性,可以从它的种种浪费上加以说明:
1.“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数量剧增。现在不仅仅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这样典 型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了,就连厨房的碟子、婴儿的尿布、照相机、剃刀、电池、瓶 子、罐子、杯子都成为一次性的了。甚至许多所谓的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汽车等也 具有了“一次性消费”的性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东西也往往因为市场上 很快出现了功能更多、样式更新颖的新产品,旧的就立即抛弃了。“用过即扔”的物品越来 越 多,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
2.物化在消费品中的无效能量无限制增加。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消费品的过分包装上。从 出售的食品、饮料、药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一切用品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了。这些 花 样翻新、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包装,同样是一次性的,为此不知浪费了多少宝贵的资源 ,也加重了环境负担。以美国为例,仅用于食品上的包装就达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5,人 均达到130千克。
3.购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闲置或抛弃。在不断变换的流行时尚的刺激下,人们购置商品主要 不是考虑实用与否,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于是就不断地购买新的流行样式,于是就有大 量的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起来或是抛弃掉了。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几 乎无例外地都有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从来没有翻过的书,积满灰尘的小摆设和昂贵但过时 的首饰。在发达国家,人们每年要扔掉数以万计的虽已过时但仍然可以使用的各种物品。
4.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大量的浪费。在美国的一些个别的例子中,人均饮料的消费在1 990年上升到182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只饮用141升水。换句话说,美国人现在饮用的瓶装 饮料比来自厨房水龙头的水还要多。这个世界每年制造和扔掉了至少2万亿个瓶子、罐头盒 、塑料纸箱以及纸制杯和塑料杯。现代人大量地食用高脂肪的肉蛋奶食品超过粮食、蔬菜消 费 的不合理现象,同饮用罐装饮料超过饮用水一样,不仅有害人的健康,而且造成资源的大量 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5.所谓“深加工产品”的大力提倡,也是一种能量的浪费。应当承认,有些深加工产品在 生活上是必要的,但也有大量深加工产品却只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新内 容,只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像这样只是追求形式的深加工产品,由于它们制造属于不同 能量层次之间的转换,其浪费的能量就更多。生态学的“百分之十递减律”告诉我们,生态 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转移的效率一般不超过10%,这其中90%的能量都在转化过程中流 失了。假如人只吃粮食,每亩地能养活10个人的话,那么,如果人吃用粮食喂养的牛的肉, 则一亩地只能养活一人。除了一级生产(植物)大规模地改变为二级生产(动物)浪费了大量的 能量外,食品的加工还意味着要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的非食物能量(如各种添加剂、在运输中 消耗的石油、在包装中消耗的纸板、塑料等等)。食品中加入不能食用的非食物能量就是浪 费能量。
上述诸种奢侈型消费的表现,都是属于背离需要的“欲求消费”。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 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 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如追求地位上的 优 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 而欲求则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一切社会共同具有的,而满足欲求的消费虽不能说是 工业社会独有的,却是工业社会的突出表现和明显特征。在工业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程度 的不断提高,满足需要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满足欲求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人们的满足需要的消费实际上只占总消费中的很小一部分。也就 是说,大部分消费都不是“必要消费”。所以,“欲求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 。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其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这是正常消费。异化消 费则是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 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如前所述,“一次性”消费把本质上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 排除出消费过程,也就是把仍然具有消费价值的消费品扔掉,这本身就是对使用价值的浪费 。在深加工消费品中,实际具有的使用价值其实只占生产所耗费的全部价值的一小部分,因 而人们实际上只是消费了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这种消费也是一种浪费。就包装而言,我们 并不一概地反对包装。某些节约资源,对环境污染较小,对于保护商品具有实际价值的包装 是完全必要的,但“过分包装”对于消费品来说则是一种“身外物”,是不能被作为使用价 值进行消费的,是生产它时需要消耗资源,消费消费品后就需要扔掉(对人无用,对环境有 害)或再处理(仍然需要能源)的东西,因而也是浪费。因追求时尚购买过多的物品而使其大 量地闲置起来,因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过多的资源消耗,同样也是背离需要和使用价值的 消费,因而也是浪费。
奢侈型消费的直接后果是引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对地球支持生命能力 的严重威胁,它不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身处当代的人们也深受其害。拉夫尔在 《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 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 人们使用或浪费能源和原材料产生的。正因为如此,现代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必须要 加以否定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还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高的消费程度,但在我国社会 转型时期,却也出现了奢侈型消费的问题。国外有一种被称为“帕金森定律”的观点,认为 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中,观念一体化速度要快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在发展中国家表现 为,虽然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尚相距甚远,但消费观念、消费欲望却已接近或赶 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即所谓的“消费早熟”。中国的情形正是这样的,西方的高消费在我 国的消费者中已打开了“大门”。一些人的疯狂宴饮、高档服装、名牌轿车、豪华别墅等, 即使按西方标准也是过于奢侈了。这种明显超前于当代中国经济水平的消费方式,不仅浪费 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正是在这些少数人的示范效应下,超前消费、攀 比消费、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泛化到整个社会。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均收入还是低水平的,算不上一个富裕国家。如果按照 生存、享受和发展自我三个层次的需要分析,中国的多数人正处在由生存需要向享受、发展 自我需要的过渡阶段,相应地,其消费水平也处在中间层次上。此外,还有一部分尚未彻底 解决温饱问题,其需要只是停留在生存阶段,消费也是生存型的。真正称得上富人的只占总 人口的少数。所以,一方面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国来说,适度扩大需求,刺激 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是完全必要的,发展中的中国还不能采取抑制消费的政策。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庞大人口和人均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又不能效仿发 达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而这方面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虽然奢侈型消费突出地 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消费生活方式的追求者不在少数,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效仿和采取西方的消费方式。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也是很严重的,我们的消费方式也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 需要进行一次消费方式的革命,实现由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的转 变
既然现代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就需要进行一次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但消费方式 的变革又不能孤立进行,它须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同步进行,否则难以实现 由不可持续消费方式向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转变。
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以单纯 追求经济增长为特征的,虽然其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来说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它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已属于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过程是“大 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断循环,其中“大量生产”(经济增长)是目的,“大量 投入”和“大量消费”都是支撑“大量生产”的手段。没有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大量生产 就不能进行。由此便产生了奢侈型的消费,并使这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支撑。为了 实现经济增长,工业社会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成 为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刺激消费是必 不可少的手段。这种不断推动奢侈消费的增长模式,是在“自己不断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条 件”中成长和运行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进一步分析,那种背离需要的“欲求消费”,虽然直接是由人们心理上追求优于他人的满 足感产生的,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增长本身的需要造成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 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并且想方 设法驱使消费者购买自己当前不需要的商品。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广告的社 会功能已经不是主要用于传播商业信息,而是创造“消费时尚”。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也就是创造一种不同于从前的消费价值尺度,这种消费价值尺度最终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 价值尺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符合时尚的就是“美”的,符合 “时尚”的消费就是“高贵”的象征,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就被人羡慕和尊敬;反之就认 为不美,被人鄙视,这已成了普遍的价值认同。这正是消费者之所以能够接受广告“骗局” 的诱惑,并把销售者的意志转变成自己的“消费意志”的心理因素。商品生产经营者也正是 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动机,通过不断变换消费时尚,来诱导消费者尽快地把虽然还有使 用价值,但已不再时髦的消费品扔掉,进行“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可 见,正是生产经营者通过广告创造的时尚,创造了消费无限增长的欲求,创造了奢侈型的消 费方式。运用广告的手段创造需求,是工业社会的特有现象,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 式的一个伴生物。
由此可见,现代消费方式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需要必然产生 奢侈型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要变革现有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包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手段的转变。
消费方式的变革,从深层次上讲涉及的是价值观的变革问题,没有价值观的变革也难有消 费方式的变革。
消费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好的?怎样认识和选择生活方式?这就是价 值观。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物化了,赚更多的钱,占有更多 的商品,纵情享乐人生,被许多人看成是真正的幸福,成了人们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价值追 求。盛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的是“享乐至上主义”、 “拜金主义”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过度消费,大量浪费资源的消 费 方式,既是根源于它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也是根源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的 驱动。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念支配下的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自然界,爱护自 然界,也不会顾及他人利益,更不会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无限膨胀的物欲带来的只能是道 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在消费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批判 这种自私和贪婪的享乐主义价值观,改造被高度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摆脱消费主义,才能从 根 本上解决问题。
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幸福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满足物质享受的消费才是幸福的 呢?其实,在幸福的字典中,我们难以找到“消费满足”这个字眼。在决定幸福方面,对于 家庭生活的满足、对工作的满足、对发展潜能的满足、对闲暇和友谊的满足,这些因素都是 比物质消费满足更重要的指标。惟物质满足的消费主义是肤浅的。我们的价值认识应当走出 惟物质享受才是幸福的窠臼,摆脱纵欲主义的樊篱,把节制欲望的适度消费、尊重自然的生 态消费、更注重精神、文化等社会需求的满足作为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并内化在我们的价 值观念体系之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即使仅从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角度分析,追求占有和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是一件好事 。那种认为人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就越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社会也就越 进步的观念,实在是价值观上的一个误区。过度消费物质财富,不仅会造成人类同外部自然 的冲突(造成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是有害的。如果说在人类社会的早 期 阶段,由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低下而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生活资料的不足,从而出现片面追求 索取、占有、消费物质财富的欲望是合乎逻辑的话,那么现在就不合理了。生活资料的不足 ,如今只有在贫困国家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在发达国家,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 恰恰是生活资料的过剩。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过度消费已经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 存。此类状况在我国的城市居民中也是很严重的。可见,超过人的生理需要的消费,不仅是 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有害人类健康的消费不仅表现在滥用食物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的过度消费上。汽车是可 以给我们带来工作方便和生活舒适的交通工具,许多人都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由于 汽车是典型的高消费产品,可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国家都把汽车工业作为大力发展的 支柱产业,实行鼓励居民购买汽车的各种优惠政策。于是,以车代步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已经普及了,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对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却忽略了 以车代步的弊端。一个弊端是过多的汽车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尾气排放污染大气、产生噪音 污染、大量的石油消耗以及制造汽车所耗费的能量。另一个弊端是以车代步也有害健康。如 果说第一个弊端人们还比较好认识,有一定感受的话,第二个弊端却未引起人们的清醒认识 。
汽车对人的生理作用是减少体力的支出。现代人的体力甚至脑力支出,都是越来越少了, 不仅有汽车,还有各种自动化的机器、智能化的电脑、空调和电梯,甚至药物都在代替着人 的某些生理器官的功能。这些由于技术进步不断产生的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器官功能的变 化,给人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喜讯。当人类处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时代,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 ,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劳动,过度的体力支出会危及人类健康,那时追求减轻体力支出的较轻 松的一些劳动和较舒适一些的生活,当然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了较 高的阶段,人们的体力支出已经大大减少,劳动已经不再是危及人类健康的活动的时候,如 果还进一步地减少人的体力支出,进一步地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力,就不再对人类的健康和 生存有利了。生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进废退”说,认为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 器官逐渐退化,并认为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根据这个学说推论,我们人类现 在的生活方式会引起生命质量、生命活力降低的后果,体力活动的大量减少,意味着人的活 动器官可能全面退化。当代人类逐渐增多的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所谓“富贵病”日趋严 重,既与我们过量食用高脂肪食物有关,也和我们的体力活动的减少有关。一些不必要的打 针吃药,增加了我们身体的抗药性,使我们的身体的抗病机能大大降低。空调、电梯、汽车 、自动控制装置等现代文明的利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舒适和满足,但其结果却使得我们越 来越不能和自然环境直接接触了。如果我们继续同自然的挑战及室外的苦难相隔绝,我们很 可能会失去机敏,作为生物的资质和耐久力就会衰退。这样的警告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看来,片面地把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增长看成是“进步”、“健康”和“生活水平 的提高”,这不仅没有人道原理的依据,也没有生物学、生理学的根据。对于那些尚不能解 决温饱的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来说,发展经济,提高消费水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 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那些过度消费的发达国家来说,则应当节制消费,避免由于过度的“ 有害消费”同生命原理的冲突造成生命质量的降低。
总之,我们只有把消费方式的变革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同价值观念的变革同步进行, 开展一场全面深刻的消费方式革命,才能实现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的 转变,真正迈向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 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全新的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以及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 式的根本转换。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 ,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要达到较好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就需要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了 《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报告,对可持续消费作出了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 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 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据此定义,我们来 探讨一下可持续的新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同不可持续的旧消费方式的区别。
第一,新消费方式是适度消费,这是同过度消费的旧消费方式的本质区别之一。有学者把 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形容为一种“美丽新境”,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人的生活形态由高消 费、高刺激,重返简单朴素。重返“简单朴素”当然不是回到与过去“生存型”的农业社会 一模一样的消费,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的一种表述。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 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需要,都可以划定在适度消费的 范围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需要的内容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只要限 定在需要的范围内,就会避免许多浪费,也有利于人自身的健康。比如到饭馆吃饭,今天许 多人的消费能力已经不是粗茶淡饭的水平,而是可以吃得好一些,饭菜质量高一些,但只要 是以够吃为原则来消费,就是适度消费。现在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大吃大喝的无度消费, 大量饭菜吃不完扔掉的现象比比皆是。仅就吃喝一项,如能在全社会形成适度消费的文明之 风,由此节省的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汽车消费也要适度。就以我国为例,我国所有的大城 市中小汽车的数量都已经饱和,大大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更不要说由此产生的尾气污染 和噪音污染之严重了。鉴于此,人们除非工作确实需要,不宜再去赶潮流买汽车,从而增加 城市的环境压力,也给自己添许多麻烦。政府应大力引导人们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并不断 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限定在需要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应渗透到 生活的方方面面。
适度消费方式的推行,特别需要对广告进行一次革命。应该让广告归位——回归到为消费 者提供信息的恰当位置上,需要防止滥用电视和其他媒体,需要给广告和商业电视套上更多 的“锁链”。在发达国家,群众性的运动已促成了对烟草和酒类广告以及未成年人广告的限 制。在我国,也需要对滋生消费主义的广告和商业电视进行重新审视。这要靠社会公众的广 泛参与,更要靠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作为消费者得首先从广告的诱惑中觉醒,不要盲目地 去追求所谓的“消费时尚”,不要被广告引入歧途。适度消费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一种与环境 相协调的、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费质量的适度消费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品的特 征将是持久耐用,可回收,易于处理。这意味着奢侈品、一次性用品、耗用资源多的商品将 迅速衰退,并促成普通用品、耐用品、节约资源的商品大幅度增长。
适度消费的精髓是节约。崇尚节俭的消费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的 今天也还是一种美德,仍然需要大力提倡。节约消费不仅可以避免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不必要 浪费,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有人说节俭是一个“误区”,认为我国居民应该实行高消费,以便于刺激生产,解决市场 疲 软、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实际就是提倡西方的消费主义,对我国而言弊大于利。虽说一部分 国人的“过度节俭”需要引导,必要的刺激消费和扩大需求是无可非议的,但也决不能把国 人向消费主义的歧路上引导。再之,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途径很多,不一定非让人们挥霍 浪费才能解决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从中国的国情着眼,崇尚节俭的适度消费是我 们的惟一选择。
第二,新消费方式是“生态(绿色)消费”,这是同“污染型”的旧消费方式的又一个本质 区别。由于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被污染的产品泛滥,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据1990年的一 次调查,有70%的北美人在1989年因为环境的理由拒绝使用某一产品,或转向使用另一品牌 的产品。1989年在西欧的一个为期6个月的调查显示,选择善待环境产品的民众比例,从19% 跃升到42%。在发达国家,民众对环境的日益关注,甚至对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政治 生态的绿色化,导致了环境法律的日益完备。发达国家竞相制定严格的产品环境标准,还积 极推行标准化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在“绿色浪潮”的不断冲击下,企业生产越来越追求“ 干净”。环保已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基本责任,而且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我国,绿色消费也已初见端倪,人们也开始更多地选择没有污染的生态产品。但我国企 业在清洁生产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绝大多数企业污染处理的目标仍然停留在达标排放,这 种末端控制的污染治理阶段,多数产品还是不干净的。此外,目前我国也缺少清洁生产的鼓 励政策以及相关的环境法规。就消费者而言,生态消费的意识也还不够强烈,远没有形成一 股潮流。加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生态消费现状更不容我们乐观。
生态产品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健康食品、节能并舒适的住宅、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 ,它们是既节约资源,又无污染或少污染,对环保有利又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产品。如果绿色 消费成为社会时尚,人们都去消费生态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时髦”产品,那无疑是一 件天大的好事。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今天,没有了商品短缺的困 扰,人们的选择余地大了,购买力也提高了,所以也就有了大力推行绿色消费的现实可能性 。政府要提倡,企业要推动,消费者更要强化生态消费意识。如果能崛起一个庞大的绿色消 费者群体,就会迫使更多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也会促使政府下更大的决心解决清洁生产问 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消费者代表着经济的需求方向,他们是决定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 展的当家人。
第三,新消费方式是更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这是同过分追求物质消费的旧消费方式的另 一个本质区别。人的需要是立体的,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多个层面。当人们在解决了温 饱问题,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以后,应引导人们精神需求转化为优势需要。工业社会的失误 在于在精神上社会未能提供充实亿万众生的新的意义之时,物欲便借着生产的发达填补了精 神的空白,于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便占了压倒优势。其实解决了温饱的人类完全应该有新 的升华和新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应该意味着高尚的生存目标,现代化不该 仅仅意味着口腹之福的放任与时装花样的翻新,其本质不该意味着消费主义。新的消费方式 就是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进入更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境界。
精神追求的消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种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态消费,不以获得 某一具体的有形的商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从中获得美感、知识、闲适为指向的消费 方式。如生态旅游、生态小区建设等,都是注入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在 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要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外 出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这样高尚的精神追求的消费,既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和能力,提高人的 身体素质,更有利于培养人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操,把人格从功利型的“单向度”或“经 济人”中拯救出来,实现人格的升华,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造 一个美丽的新境界。
在我国,精神追求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多数人还是偏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上的需求 。除子女教育这一项,国人还是肯投资以外,在其他诸如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文化进修、 技术培训等文化消费上的比重很小。目前仍居高不下的几万亿银行储蓄的数字,本应该有相 当一部分转为文化消费的,而国人却储之不用。在国人的消费意识中,消费基本上还是低层 次的“衣食住行”型的,而对于发展自身的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的意识相当淡薄。这说明国人 的消费结构是单一的,消费观念是落后的。在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发展已对 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物质享受需要以后,应加大精神 文化方面消费的投入,使人的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 的需要。当然,物质消费是必须的,储蓄也是需要的,但目前的高储蓄率却是以牺牲自身的 发展需要而获得的,是不尽合理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比重也不尽合理。如果这种状况 发展下去,势必将使国民的综合素质在重物质而轻精神的低层次上徘徊而无以提高,还会为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极端病态思想的滋生提供土壤,这一切反过来又严重影响 人的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重制约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说我们过去致力 于解决温饱问题,注重精神文化消费还是不现实的话,那么,对于绝大部分国人已进入小康 生活水平的今天,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 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民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小康社会。大量事实表 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 价 ,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人在这方面的认同感还有相当的差距 ,尤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上差距更大。所以,大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彻底转 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也是我们的迫切任务和必然选择。进行一场消费方式的 彻底革命,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