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学布局与结构调整应向何处去?_社会教育论文

城市小学布局与结构调整应向何处去?_社会教育论文

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该向何处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布局论文,何处去论文,小学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义

城市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在我国各个地区已实施几年了,各地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总体来看,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意义是明显的。

(一)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1] 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属于稀缺资源,许多家长都争先恐后地把子女送到重点小学,这是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追求的一种必然反映,是很正常的。但通过“走后门”、“拉关系”甚至“权钱交易”来实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又是很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或泛滥,只有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把所有的小学都办好,办出高质量、高水平。通过政府的调控或学校之间的联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是提高各个小学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于资源匮乏,政府不得不对一些小学重点扶持、重点投资,是为了突出重点,快出人才的正确决策的话,那么在我国物质财富已经相对比较丰富,师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21世纪,仍然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策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它极大地破坏了义务教育的义务性和公平性,导致了社会各界对政府教育政策的意见。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尽快赶上来,使政府关于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政策和社会就近入学的需求得到切实地落实。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切实做到公平,否则社会公平的基础就会被打破,整个社会的公平也很难实现。这就像赛跑一样,在起跑线上就不公平,终点线再谈公平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身是制约教育公平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也就是说,政府如何规划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只要资源分配科学合理,教育公平问题也就自然较好解决。如果我们在资源分配的策略和方法上操作不当,教育公平的目标自然就难以实现。当前进行适当的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不应是简单地附和合并,还应该加强地区的学校设置规划,统筹安排,使学校建设的选址科学合理,满足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合法权利;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薄弱校的扶持,包括经费、设备、师资队伍和学校领导班子的配置的扶持。通过扶持薄弱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儿童就近入学,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满足儿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当前我国有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做法,不是通过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而是在一味助长“合并风”,使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造成了社会差距加大问题的恶性循环,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安定团结。

(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的教育资源虽然还不十分富裕,特别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但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也时常存在。如一些小学或者校园面积很大,或者设备质量和数量较好,或者师资优良,但却学生不多;而另一些学校虽然学生很多,但程度不同地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或者校园面积太小,或者设备落后或配备不足,或者师资数量或质量满足不了学校工作需要。针对这样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和利用的问题,政府或学校应该加强沟通或协调,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对小学的布局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就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有效策略。合理配置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后,将会大大提高各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较好地坚持了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学校生源出现萎缩,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学生太少,办学效益低下,将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与临近的学校合并,可以“降低生均成本,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对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三)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小学布局结构体系的合理化,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小学布局结构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如过去的人口聚居区现在可能变成了商业区或工业区,过去的工业区、商业区或农场等现在可能变成了人口聚居区。随着人口聚居情况的变化,小学布局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努力使小学的选址布局社区化,力争一个较大的社区至少有一所小学。当然,究竟拥有多少人口的社区就可以建一所小学,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而对本地小学的总体布局(包括数量和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使学校规模适度,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合理,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满足社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各地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

根据参与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不同小学之间的主次关系和调整方式的不同,目前我国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吞并式。此模式主要是指大学校、好学校、强学校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吞”并弱小学校,从而占有其现成的教育资源,扩大自己的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

二是合并式。此模式是指两所学校实力相当,但都面临规模小、实力弱等生存与发展危机,于是两所学校共同选择的一种“合”并发展模式。这样可以扩大规模,共享资源,增强办学实力。

三是拆并式。此模式是指学校自身规模太小,生存面临严重危机,上级领导要求其“拆消”其小学建制,与另一所或二所学校合并的调整模式。

当然,以上讨论的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模式都是针对公立小学而言的。私立小学由于其所有制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当前各地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问题

由于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城市小学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在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注重了规模,忽视了质量

一些学校通过合并,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增多了,但办学质量并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目前一些小学规模十分庞大,甚至达到了教职工两三百人,学生两三千人(有的平行班级多达20个班)的规模。虽然学校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的校园面积、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导致许多学校不得不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也因此限制了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比如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实在太多,领导和教师害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要求学生下课时间由小组长带领集体上厕所,课间禁止学生自由玩耍,学生课间的休息和自由受到严重约束,阻碍了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二)注重了效益,忽视了公平

合并调整了教育资源,而且使过去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但也出现了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办学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合并导致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许多学生家长“走后门”,“拉关系”,甚至动用权利、金钱等各种社会资源来抢占不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腐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稳定,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标。

(三)注重了学校,忽视了学生

合并对学校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丰富,教师收入的增加,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利益,也忽视了学生家庭的利益。如在合并过程中缺乏对中小学设置的整体规划,使中小学的整体布局不均衡,畸多畸少现象突出,许多学校合并后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远离学生生活的社区,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增加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四)校区分散,管理困难

根据笔者了解,有的小学多达三四个校区,校领导检查工作自然不便,如果领导再懒一点,管理就很难到位,质量下降问题就自然会出现。客观上由于校区分散,学校信息传递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如果学校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实现有效管理,管理质量和效率必然要受影响。

此外,由于在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还导致了以下一些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上的问题,如各校师资力量配备不均,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设备分配不均,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教育经费投入不均,马太效应严重。

四、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应该向何处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础,也是社会大厦的基础。如果小学教育的基础不牢,整个教育大厦和社会大厦就很难稳固。那么针对当前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问题,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呢?任其自由发展显然不行,不符合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强制命令也行不通,因为,我国现在已经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行政命令难以持久地强制干预“教育市场”(小学教育的整体作为义务教育,本不应该进入市场,但现在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应该审时度势,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地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调节和控制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使其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体来讲,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本地小学布局的整体规划,合理确定各个小学的选址和规模

目前一些地方的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或者选址比较偏僻,或者过度集中,或者规模过大。这些都容易给学生上学和家长接送孩子带来很大不便。甚至由于以上原因,影响学生的正常休息和娱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如有的学生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单程就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正如有人在分析小学布局结构时指出的那样:“服务半径的大小和教育规模、效益有直接的关系。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但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违背就近入学的原则,给学生上学造成不便”。[3]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运用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合理确定本地各个小学的选址和规模(一般来讲,小学的规模以不超过1000名学生和100名教职工为宜,要反对盲目求大的思想),使小学教育能够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

(二)科学确定师生比和制定硬件条件标准

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的波浪式变动,学校的师生比也容易随之变动,往往难以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导致一些小学的师生比畸轻畸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合理调节和控制本地小学的师生比的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规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师生比,并持续稳定地贯彻执行。这样才有利于限制小学规模的无限制扩张,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建立有关教育法规,规定小学的基本硬件设施的要求,对校园面积、设备质量和数量不达标的学校,要勒令整改或停办。

(三)适度控制小学合并的速度和节奏,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推行小班化教学,让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当前一些地方的小学合并速度过快,一些学校规模过大,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新的教育改革难以有效推行。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注意利用行政手段,科学合理地调配教育资源,扶持一些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它们尽快上水平,上层次,为推行教育改革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创造条件,满足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当前小班化教学是国际国内初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我们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合理调控教师资源,让有能力、有师德、安心从教的教师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合理分配和调控教育经费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比例,尽力做到小学教育资源和质量的相对平衡,实现教育公平

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群众意见比较大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千军万马都想上重点小学,而重点小学又非常有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其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的调控手段,抑制重点小学规模的过度膨胀,扶持薄弱小学的快速成长,使它们跟上重点小学发展的步伐,使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大致相当,从而缩小各小学之间的差距,缓解竟相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社会矛盾。现在是淡化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的界限的时候了。如果继续强化这一界限,必将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影响小学教育自身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小学校长及其学校领导班子也要注意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拓宽学校办学空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标签:;  ;  ;  ;  ;  

城市小学布局与结构调整应向何处去?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