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邱岚[1]2007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本论文以作者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前测,了解中学生关爱生命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现状;并以关爱生命及环境教育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学科进行了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有关环境保护及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唤醒学生关爱生命及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养成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及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理论上,通过对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内涵的研究论证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关爱生命及环境教育的必然性、可行性;实践上,通过大量教学案例,阐释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具体办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实验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及爱护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关爱生命及爱护环境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朱春香[2]2011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最近几十年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环境问题持续出现。在高中各学科中,生物课涉及的内容大多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方面有关,所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当今中国处于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这也为环境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课题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为研究主题,意义在于:(1)通过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引起广大中学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为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提供范例,解决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困惑;(3)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了当前中学环境教育开展的基本现状,包括国外和国内,阐释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探讨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途径对延川中学高二(1)班学生进行了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经研究得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为:(1)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为基本前提的原则;(2)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探究性原则;(5)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利用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利用研究性学习渗透环境教育、利用校本课程渗透环境教育以及利用高中生物活动课渗透环境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学生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并落实于行动,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生物教学中通过这四种途径渗透环境教育是切实可行、有效的。

陈大岭[3]2008年在《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深入的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学习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教学实验研究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改变学生的环境行为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通过专题互动式教学、环境调查、实验研究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推动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改革,在学科范围内促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本文共分五部分:一、环境教育的概述。阐述了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及意义。二、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生物与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内蒙古的区位特点四个角度阐述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和高中课程内容上阐述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叁、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根据课本内容找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渗透内容,制订具体的渗透计划。四、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实验与探究。利用专题中心式互动教学法、环境考察法、实验法、社会实践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五、结论与建议。本文证明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本人的研究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马小燕[4]2017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环境问题颇受人们的关注,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逐年升高,其领域在不断扩展,已被人们认为是长久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顺应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生物学科可作为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在学生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进行环境教育是必要的,因此,笔者将作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来探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法,整理了国内外的环境教育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根据环境教育原则、目标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确定实施环境教育的五个维度,即传授环境科学知识、传授环境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环保技能。笔者按维度挖掘和梳理了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叁册和选修叁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同时给出了相关的拓展建议。之后结合本研究调查学生环境教育现状的问卷结果与分析,在教学中根据这五个维度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环境教育实践。一是依据整理的相关环境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二是利用实验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在实验课上渗透环境教育。叁是课后作业中,如习题、课后实践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四是主题班会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作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环境教育。最后通过实践后访谈的结果及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反思不足。研究表明,高中生物教材和生活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是可行且有价值的。学生对与生物有关的环保专题的主题班会兴趣浓厚,喜欢在课堂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生物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环境知识有所增加,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且笔者环境教育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一是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多学科合作高效省时的进行环境教育,二是教师自身环境素养有待提高,叁是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张宏涛[5]2012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环境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40年,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我国的环境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加显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定环境教育为学校的正式课程;2003年颁布了《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使环境教育的实施能够有标准可依。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生物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有密切联系。生物学科的内容体系包含着大量的环境知识;同时,结合生物学实验或研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够不断的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总而言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可行也是必然的。长久以来,受到教育体制、师资等的限制,环境教育一直未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不利于学生环境素质的形成的。因此,本文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第一部分,归纳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教育的概念、特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以及国内外在环境教育上已有的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为线索,论述环境教育和生物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叁个维度,概括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延伸或活动建议。第叁部分,以福建省叁明市为例,调查高中生环境意识现状。对高中生的环境意识调查能够侧面反映现阶段环境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论与案例的研究。包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目标和方法的理论归纳,并分析相应的案例。最后,通过对文献和实践研究两部分的总结,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刘智博[6]2018年在《生物高考STSE试题分析及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SE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简称。STSE教育的前身是STS教育,随着环境教育的出现,STSE教育应运而生。而在生物学科高考命题中STSE试题的比例也逐年提升。如果能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思想,STSE教育也将对于生物学教学有着更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STSE相关理论;其次应用数理统计法对2015~2017年间全国各个省市的高考STSE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STSE试题常用的命题情景;再次,通过访谈法,对高中生物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STSE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最后用案例分析法进行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并实施与评价。同时,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组织“生物爱好者社团”进行酸奶的制作,在生物学课外活动中渗透STSE教学理念。通过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得出如下结论:(1)2015年~2017年全国高考试题中STSE命题已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类试题考查比例较大;(2)对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启示:(1)加强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教学,重视实验设计的教学;(2)关注生物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的关注前沿的生物问题,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3)注重生物科学史及地方传统技术的教学;(4)对于人类疾病等健康和免疫等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重视;(5)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教育尤为重要。(3)生物高考STSE试题在内容上考查相对比较全面,对应《考试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II级;(4)一线教师对于STSE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重视程度都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5)在课堂教学中使用STSE教学案例,使用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小组合作等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STSE教育;(6)通过实施生物学的校本课程,可在课堂之外渗透STSE教育。由于本人能力及时间有限,在教学经验、理论水平等方面尚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在STSE教育方面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罗晓彤[7]2017年在《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历经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人类逐渐意识到与大自然的平等关系,开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中生物学科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一门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学科,它在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渗透恰当的资源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感悟自然,提高素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渗透的资源来源广泛,种类多样。本文,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地标作为一种资源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从生态地标的渗透现状、师生观点、渗透切入点和教学设备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并对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渗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选取贵阳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对比教学实践,并对这两个班的知识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科学反映生态地标渗透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生态地标渗透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此外,笔者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四个层面对生态地标渗透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四点建议,以期为今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朱天宇[8]2017年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现代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了个人生活质量和国家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报告适时的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之一。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环境教育是提升国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有力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普及。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在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中尚未开设环境教育专门课程的情况下,高中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阶段与生态环境最为紧密相关的学科,肩负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环保意识的重任。本研究以环境教育专家亨格福德教授的“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环境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以杭州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班级和实验组班级,在实验班级的生物教学中,依托杭州市地方环境特色等课程资源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环境教育渗透;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班级。通过前后两次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用SPSS18.0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分析教学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环境意识的差异性;同时对问卷进行质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所研究对象的环境意识水平总体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缺失,也说明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通过以杭州地方环境特色为基础、多途径综合渗透环境教育,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显着超过了对照班,同时对生态文明理念表现出了更强的认同感。说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证明了以地方环境特色为依托进行多途径综合环境教育的渗透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制度化环境教育体系;二是优化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叁是渗透环境教育应依托生物基础知识;四是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五是教师应把握渗透环境教育的“度”。

万映芳[9]2008年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学生将深入的了解有关细胞、基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重要的生物学概念;还将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伴性遗传等重要的生物现象;还要认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影响并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生物技术。通过对这些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将会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既然高中生物教学是高中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自身的教育任务,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解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揭露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趋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符合基础学科教学的需要以及高中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为了使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成为可能,本文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并探讨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可行性方法。包括高中生物教材中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具体章节和内容,还有个别内容的教学设计。

张琪[10]2015年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文中研究指明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环境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生物是高中学科中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和环境、人口、资源有关的内容,所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是再适合不过了。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 邱岚.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朱春香.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 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究[D]. 陈大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4].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 马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5].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D]. 张宏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 生物高考STSE试题分析及对课堂教学的启示[D]. 刘智博.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7]. 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D]. 罗晓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8].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朱天宇. 杭州师范大学. 2017

[9].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 万映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C]. 张琪. 2015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标签:;  ;  ;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