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论文_霍轶楠

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论文_霍轶楠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100)

项目名称: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多媒体应用开发平台(App)的探索(编号:2017DC089)

摘要:“学习故事”是来自于新西兰的一种幼儿评价体系。近些年来,由于其评价为叙事性评价,主要根据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评价,且评价者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进行支持,广受学前教育研究者提倡。但“学习故事”这种新兴评价方式,在幼儿园并未全面普及。“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互联网+”概念提出后,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打破了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并不拘泥于经济的限制。互联网具有广泛传播性,突破了时空限制。本文将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学习故事”评价主体(教师、幼儿、家长、学前研究者)对建设“学习故事”应用开发平台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故事;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1.“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概念是由我国易观国际集团的创始人于扬提出的,同时他认为在以后的生活中,“互联网+”的公式是我们所在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郑重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得以普及。[2]从此,“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得到发展,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机遇。用大数据服务了教育,让学生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2.“学习故事”中对儿童的发现

新西兰卡尔博士及其团队为配合《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在2001年提出的幼儿评价体系,即“学习故事”。2004年,“学习故事”进入中国。[3]“学习故事”主要为叙事性评价,在“学习故事”中往往认为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学习故事”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即注意、识别、回应。对幼儿在真实情景进行观察、幼儿在其中学习到了什么、下一步该对幼儿进行怎样的指导。其中幼儿的学习通常也被称之为“哇时刻,”“学习故事”就是发现幼儿哇时刻的过程,其评价重点并不是为了看到技能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发现儿童的“哇时刻”寻找儿童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支持幼儿下一阶段的“学习”。并且“学习故事”评价特点更注重真实性与情境性,动态性和连续性,适宜幼儿发展特点。同样,适用于我国幼儿的评价,但却不能直接“拿来”,还需对学习故事进行本土化探索。作为新兴评价方式,也未全面普及。

二、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开发平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周菁老师曾说:“学习故事”具有辐射或是涟漪效应,可以以点带带面辐射到我们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学习故事也被称之为“整体”评价法,是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同时,高校的学前教育研究者也会借用学习故事进行研究,为学前教育事业服务。如今,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关于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开发平台,主要将此作为撰写学习故事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这个传输信息的媒介,传递“学习故事”理念,在应用开发平台创建多角色用户(幼儿园、家长、学前工作者等)注册、登陆界面、发表和浏览“学习故事”界面、收藏及关注界面等,增添好友聊天、城市切换等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现幼儿园与幼儿园的联系、高校与幼儿园的联系、家园联系、师幼联系、亲子联系、幼儿同伴间分享等。本文主要将根据学习故事的评价主体——教师、幼儿、家长及学前研究者,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开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进行可行性分析。

1.教师方面

“学习故事”是通过叙事,将所处环境和课程中认为重要的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串联。是先有“温度”再有“深度”的教育。是幼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重要路径。在学习故事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可利用平台进行学习故事的撰写,并便于保留,将幼儿的“学习”进行串联分析。同时教师面临班上的众多幼儿,因为家长写学习故事的辅助,也会更加全面了解班内幼儿。组织活动时,也能得心应手。对于园本课程建设也有一定帮助。并且在看学前教育研究者撰写的学习故事时,教师也会有所启发和学习。教师间也间接做到了交流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并促进“学习故事”的本土化发展,打造更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推动幼儿的发展。

2.幼儿方面

“学习故事”本身所塑造的是积极向上、勇敢自信的幼儿形象,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在平台中,幼儿可以通过口述等方式写出关于自己或者同伴的学习故事,手机的智能化更便于学习故事的保存。幼儿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通过他人写关于自己的学习故事及自己写的学习故事看到自己学习到了什么,建立自信。并且通过写或者听等方式知道同伴的“学习故事”,更便于幼儿同伴交往及幼儿同伴的相互学习。

3.家长方面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于幼儿的学习较多关注于兴趣培养及上小学的知识储备。而忽视了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如幼儿在生活中不断的坚持、探索、动脑筋等等这样的学习。而家长可以在平台试着写“学习故事”,在“学习故事”中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确定其能力,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并给予适当支持。增加了亲子互动,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同时,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通过教师写的“学习故事”及帮助幼儿写的“学习故事”,家长可以更科学细致的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从而做出回应,以支撑幼儿接下来的“学习”。

4.学前教育研究者方面

在“学习故事”中会涉及到幼儿年龄、性别,及所处环境等,平台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更便于学前研究者进行研究。并且了解各个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程度,为学前教育事业提出宝贵建议。

三、结语

在从学习故事的评价主体分析基于“互联网+”建设“学习故事”的应用平台的可行性中,发现平台将学习故事评价的几个主体建立有效联系。学习故事本身适用于幼儿,同时这样的有效联系促进了教师自身提升、幼儿发展、家园共育及高校研究等。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海霞.“互联网+”首现政府工作报告将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OL].

[2]李克强.“互联网+”未知远大已知.未来空间无限[OL].

[3]张烁.“互联网+”时代.教育什么样[N].人民日报,2015-05-21(18).

[4]何婷婷.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32):20-24.

作者简介:霍轶楠(1997.02-),女,陕西省榆林市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论文作者:霍轶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基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故事”应用论文_霍轶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