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青年教育的主题:伙伴团体教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21世纪青年教育的主题:伙伴团体教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21世纪青少年教育主题:伙伴群体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群体论文,伙伴论文,世纪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少年更识“独”滋味

1、“独”: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特点

时下,我国越来越多家长叹息和抱怨:如今的独生子女,吃,讲营养、蛋白质、热量;穿,讲漂亮、时尚、高档;用,讲排场、阔气、豪华。真可谓物质上应有尽有,精神上百依百顺,一帆风顺地成长。可是,“花季”般的孩子整天把“好不开心”、“真寂寞”挂在嘴上。“现今的孩子怎么了?”事情就是这般令人难以置信,朝夕相处的父母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在我们家长看来,今天的孩子是生活的“宠儿”、“骄子”,但我们却很少知道他们内心的不幸与孤苦。

如今的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独”。通常认为,年龄越大的人会更多地体会到孤独,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199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密尔·凯恩在调查了18岁以下孩子和55岁以上成人各1万人后, 在其研究报告《孤独——当前少儿心理弊病及防治》中指出,孤独最容易在18岁以下孩子身上发生。在该年龄段,有80%的人有时或经常体会到孤独,而55岁以上的成人中有时或经常体会到孤独的仅为2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正处于一个走出家庭和寻找新知己转折点上。这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知己而更容易受到孤独的体会。(注:[美]艾密尔·凯恩:《孤独——当前少儿心理弊端及防治》,《心理学通报》1998年2期。 )笔者也曾就“你目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问题,抽样调查过首都3000名独生子女少年,约占76.5%的孩子认为“心理孤独”。 (注:余逸群:《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北京青年论坛》1996年6月。)

北京一位初中女生给笔者写过一封心理咨询来信。这位少女写道:15岁的我真是孤独。15年前的今天,上帝赐予我生命,使我降生人间。我形单影只地度过15年,饱尝没有伙伴和朋友的不幸和痛楚。我曾努力地追寻过,可得到的总是打击,以至于对失去和感觉由伤心变为麻木。今天,是我15岁生日。世人都说生日是最快乐的,为什么我体会不到一丝快感?没有人为我说吉祥话、唱祝福歌。一位中学生向笔者投书求助,他苦闷地写道:我从小养成孤僻的性格,进入中学后,这一性格愈演愈烈,许多同学说这是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孤芳自赏的表现。于是我的脾气越发孤僻,除上课外,我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有时索性一个人拿本书找僻静处去看。每当看到同学们欢歌笑语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嫉妒,还是羡慕?我也说不清,反正我总也乐不起来,学习、生活、友情,在我眼中是一片灰暗的天地。由此不难看出,孤独,已经成为当今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中的突出问题。

2、羡慕成群嬉戏麻雀的孩子

这个故事很早就在社会中流传,说是有三位女孩很孤苦伶仃,每个人一放学回家就好像被关在水泥、钢筋、防盗门组成的“笼子”里。她们远离蓝天、土地、花草、鱼虫、伙伴和友谊。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现行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生存状态。有一天,这三位女孩冲破羁绊走到一起,她们的家庭也随之“融合”成一个叫“星星河”极富童趣的大家庭。“星星河”取意为:一颗星在天上只能发出孤独的光,众多星聚集在一块就会形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星星之河。三位孩子通过数年来“星星河”这一伙伴群体,学会了尊重他人、人际交往、乐群交友、热爱劳动、自理自强等群体意识和能力,逐步克服独生子女身上的通病孤僻、专横、自私、不合群等。

谈起“星星河”,徐国静——“星星河”的母亲之一,她说:女儿每天放学后,经常孤独地在居民楼里走来走去,整个楼群静悄悄的,听不到人的声音,偶尔找到一两个与女儿年龄相近的孩子玩耍一会儿,他们很快就都被各自家长领回。女儿总是沮丧地回来,又站在阳台上寻觅新伙伴。一次,女儿指着窗外成群嬉戏的麻雀,说为什么小麻雀有很多兄弟姐妹,我只是一个人呢?从那以后,窗前经常有观望或凝视成群嬉戏、打斗的麻雀的女儿那孤独和疑惑的目光。徐国静接着说:她知道许多楼群里差不多每个窗前都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向外张望和祈盼,他们与水泥墙为伴,成为生活的旁观者,不知怎样介入生活。于是,她产生了创办“星星河”的想法,这个想法同其他两位家长不谋而合。(注: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1998年8月4日,沙林《“星星河”的故事》。)

3、神圣的忧思

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遗忘所拒绝,心理上与世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今天独生子女的这种孤独感,是其父母孩提时代感受不到的。在父辈那个多子女时代,孩子们是在热闹的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中成长起来的。虽然生活清贫,但很少寂寞与孤独,他们兄妹多、亲戚多、伙伴也多,这使他们逐渐体会到更多亲情,学会和掌握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逐步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时代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会是什么样子。

国内外许多社会学者、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预言,他们可能出现人格病态,诸如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等。西方报刊上写道: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全民族的重大实验:成千上万孩子从诞生之时,没有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兄妹一起游戏玩耍、争吵打斗、相互提携、互促共进,而是与其身心发展格格不入、难以磨合的成人世界终日相随相伴。这样,他们的自然感情和心智发展被嘎然阻断了。人们有必要问他们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人们有理由担忧这或许是孤独者、暴虐者、离世者的摇篮。

人们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国内外政治家、学者纷纷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入的调整中,国家竞争更趋激烈。这是一场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核心是国民素质和能力。中国已进入跨世纪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独生子女长期生存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的先天环境中,极易形成不良的能力及素质。那么,怎样使现今的孩子从孤独环境中解脱出来并具有乐群交友的群体意识?怎样使现今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善于与人合作的“社会人”?人们正在急切地寻找答案。

二、伙伴群体教育:21世纪教育的主题

1、从“学会关心”到“学会共同生活”

展望近些年国际教育界对21世纪教育主题的探讨和认识过程,对我们认识独生子女伙伴群体教育及培养课题的重大意义将会有所启迪和借鉴。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21世纪教育均面临一个共同主题,就是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既“学会关心”,又“学会共同生活”。要真正了解“关心”和“共同生活”如何成为国际教育界21世纪教育的主题,就必须考察其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来自经济、生态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危及着人类。比如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国际社会认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都可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像能源枯竭、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污染和短缺、耕地减少、森林植被毁坏、人口膨胀等,都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探讨人类以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召开的“面向新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会议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新世纪的教育”。会议报告认为:教育必须教青少年“学会关心”,即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态条件,关心他人、家庭、朋友,关心真理、学习。至此,“学会关心”的理念被明确提出来了。

可是,人们此后发现,“学会关心”是一远非能一举实现的巨大工程,仅有“关心”,而缺少合作精神、群体意识,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这样培养出来的青少年人才,显然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上西方教育界还面临青少年“富贵病”丛生,吸毒、性乱、斗殴、枪杀、轻生等不良行为日益严重的困扰,同时还面临一个特殊的危机,就是现今的许多青少年被“利己主义”完全俘虏。例如,美国政府1992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报告中披露:“今天美国的青少年学生被人称作‘自我的一代’,只顾及个人目标,追求私欲和享受,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感。”英国政府1993年教改白皮书指出:“英国现今青少年受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群体和社会服务及树立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无热忱。”面对个人利己主义冲击的严酷现实,西方国家又不得不采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教育导向,即淡化青少年个人利己主义,强化他们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倡导共同生活的价值观。

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由16位教育学、社会学、未来学专家组成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历时3 年的调研于1996年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近的国际组织机构研究教育的权威性文件。该报告首次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使青少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支柱是“学会共同生活”。所谓“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培养青少年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增进对他人和友伴的尊重、了解对他人或友伴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友伴的合作精神,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从“学会关心”到“学会共同生活”,是对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共同需要而提出的建议,具有广泛适应性。这样,“学会关心”与“学会共同生活”就被举世公认为全球21世纪青少年教育的主题。

2、群体意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学会关心”与“学会共同生活”,这一主题是否也适用于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实际呢?回答是肯定的。上述背景中提及的诸多生态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上面提及的西方社会青少年受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击,在我国也表现得较为普遍。就拿我们今天的教育对象——跨世纪独生子女新生代来说,由于不少家庭教育的失误,致使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自私、唯我独尊,缺乏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精神,缺乏群体意识等毛病,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金钱和物欲,追求享乐,没有进取和奉献精神。这样,他们将来很难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学会关心”与“学会共同生活”同样是我国21世纪青少年教育所面临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得到两点启示:其一,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许多国家业已揭开教育改革的序幕,竞相策划改革目标和内容。各国教育改革不仅注重青少年要“学会关心”,同时也培养他们“学会共同生活”。也就是说,既重视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又重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青少年书本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其向社会实践的学习。我们在当前青少年素质教育中,更要关注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伙伴群体的教育。其二,很多国家在21世纪青少年教育主题中积极倡导为人之道的教育,强化青少年合作精神、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取向。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伙伴群体教育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交友观念与能力,陶冶他们的乐群性格与理念,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素质及能力。

标签:;  ;  ;  

21世纪青年教育的主题:伙伴团体教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