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企业集团遍及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纺织、通讯、医药、交通、化工、轻工、贸易等主要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示范作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换代升级,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一些发展前景看好的骨干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中,都把组建企业集团列为试点的重要内容,从实践效果看,其优势也十分明显。但是,由于我国企业集团是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起来的,并带有浓厚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现有的大部分企业集团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发展还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经营规模,集团与集团之间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因而,从整体上看,集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成员企业之间以资金关系为纽带的不多,致使企业集团“团而不集,集而不团,联而不营”。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企业集团在组织上的创新,制约企业集团整体优势的发挥。
一、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界定
我们知道,从分散状态转化为集中,从小规模过渡到大规模,可产生一种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一般条件下,产业和经济的集中度适当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产生一种所谓的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具体表现在生产数量规模效益、规模投资效益、规模技术创新效益、规模管理效益以及结构升级效益等。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还可以产生单个法人企业所不具备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效应、单位资本的股权放大效应以及资本运作的协同效应。那么,该如何确定带来这些效益或效应的规模水平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规模才是合理的、有效益的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集团成员企业规模入手。
(一)集团成员企业的合理规模
企业集团是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若干企业的组合,所以企业集团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各成员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用公式可表示为:,在公式中,Q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Q[,i](i=1,2,3……n)表示各成员企业的规模。与企业规模一样,企业集团的规模也可用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数量、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加以度量。如果成员企业为工厂企业,可以用盈亏临界分析法、长期成本曲线法等来确定其合理的规模。
1.盈亏临界分析法
企业的合理规模,既包括在生产技术上能够得以保证的工厂规模,即技术规模,又包括依据投资环境、市场条件、专业化协作水平等确定的合理经济规模。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F表示企业的总固定费用;P表示产品销售单价;V[,1]、V[,2]分别表示两种水平的单位产品可变费用;Q[,1]为盈亏临界规模的下限;Q[,2]为盈亏临界规模的上限;Q[,0]为合理的企业规模,具体的描述请见下图。
2.长期成本曲线法
由于企业在短期内,其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数量则通常处于变化之中,所以由企业产量与成本基本关系构成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ATC(图2)是U字型变化;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则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图3)。
由图3我们不难发现,当企业规模(产量)较小(如Q[,1])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会下降,这时被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性;而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点(如Q[,0])以后,其生产规模越大,长期平均成本会越高,这时被认为是规模的不经济性。从理论上看,Q[,o]即为企业所追求的最合理规模,但是否选择Q[,0]为实际的工厂规模,企业则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技术上的可能性;二是预期产量的大小。需要申明的是,我们用盈亏临界分析法和长期成本曲线法来确定企业的理论规模,仅仅是为企业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了一个依据和相应的范围,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规模,还不能完全囿于这一范围,它还要受资源、市场、管理水平和社会生产组织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合理规模。
图1 盈亏临界分析法
(二)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个成员企业组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由若干规模合理的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其规模也是合理的。这里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其一是组织成本,即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增大而导致的集团内部组织管理失真、失控等所造成的损失的货币表现。一般而言,集团规模越大,这种失真、失控的现象就越严重,其组织成本就越高。其二是摩擦成本,即集团由于信息收集的遗漏、延缓、失真等所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摩擦成本与集团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企业集团的规模是由组织成本与摩擦成本的比较来确定的,也就是说,组织成本与摩擦成本总和的极小值所对应的规模即为集团的合理规模。如图4所示。
图2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图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图4 集团的合理规模为Q
虽然我们对企业集团的合理规模进行数字上的形象描述远没有对单个企业的描述那么具体,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有一套基本的操作程序倒是可以参考的。即①确定核心企业在现时最合理规模时必需的配套协作的企业数量;②确定紧密层(为核心企业配套协作的)企业在现时最合理规模时所需的配套协作的企业数;③具体分析不同层次企业相互转变的趋势,修正协作配套企业的数量或这些企业的规模;④分析现有的或拟吸收的成员企业为维持当前经营状况,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达到的单个企业规模及其总规模;⑤分析各种限制性因素的现状与作用力,最终确定集团的整体规模。
同单个企业不同,影响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因素比较复杂,因而确定其合理的规模不能采取简单归纳的办法,而要在全面综合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企业集团的内外部各种因素。从内部来看,包括集团发展的总体战略、集团的行业特点、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企业的规模与经济实力;从外部来看,包括集团主导产品的市场容量、集团所需资源的供应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状况等。只有这样确定出来的企业集团规模才可能是合理的,也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效力。
二、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调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集团发展的过程和生产集中的过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分工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构成网络联系,大企业通过鉴定合同,建立各种购销关系,组织外围协作,把各式各样的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形成产业和市场的内在稳定机能。以企业集团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群体还具有一种宏观传导和协调的功能。它在稳定产业和市场的同时,通过其在产业界和经济界的影响力,带动中小企业,充当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的协调者角色。它们依靠其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广泛的联系、良好的信誉和产品质量,乃至企业文化去影响和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公众的利益和政府的意志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到基层;政府也可以通过其采集微观信息,改善决策和增强调控能力。
企业集团一般都是现代产业技术进步的组织基础,是工业应用技术的重要创新者,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其功能是任何别的科研组织所无法替代的。从资本主义经济史看,正是由于资本的垄断和集中,形成了大企业组织,才出现了战后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促使电子计算机、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化工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科研需要的投入是单个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也是政府难以承受的,企业集团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科研组织功能正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从当前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趋势看,国际资本、技术和商品的流动,大都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也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唱主角。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就我国目前企业集团的组织能力、规模水平而言,一般而论,在国际竞争中,还很难与国际跨国集团相匹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集团规模结构不合理。单体企业的规模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型,即中小企业数量多,大型企业数量少。而企业集团的规模结构应呈倒金字塔型才算合理,也就是说,大中型企业集团数量应该多,小型集团的数量应该少。但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规模结构却与单体的企业规模结构雷同,显得极不合理。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全国冠以企业集团名称的联合体有1630个,其中被国家计委列为计划单列的大型企业集团仅有15个,不到集团总数的1%,加上在各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单列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直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总数也不过百余个,占集团总数的6.5%。造成集团规模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①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起步晚,集团的规模还需要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②现有的企业集团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范围扩张;③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许多企业集团是用行政手段捏合的,缺乏凝聚力,多是行政性的翻版公司或“拉郎配”。
其二,企业集团的组建还没有与公司制改组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作为集团核心企业的公司,多数没有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的责任形式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以至出现或是核心企业无从发挥对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或是核心企业随意干预成员企业正常经营甚至取消成员企业法人资格的现象。
其三,企业集团内部一般应该形成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以便摆脱“条、块”对企业的束缚,从而把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产权约束关系。但我国目前多数企业集团仍以产品配套、技术协作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松散的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占绝大多数。这种浅层次的、初始阶段的企业联合体,尚不完全具有现代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由于缺乏以产权为主要形式的联结纽带,因而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还无法构建基于产权关系基础上的母子公司体制。这恐怕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企业集团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还处在试点、试验阶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国务院在全国55家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步骤的一部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经济集团化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西方国家自19世纪中期以来,才逐步确立了以大企业为主导、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内涵的经济格局,大企业(集团)才取得了绝对规模优势,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左右着各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命脉和走向。正是在资本集中和经济集团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和产业的革命,促进了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构建了公司法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分权化的事业部体制,并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有序性及效率得以增强。
当然,伴随着资本集中和企业集团化,也会出现过渡的垄断,妨碍正常的竞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正是在垄断与竞争的交替发展中运行的,适应规模要求的生产经营集中化、集团化、跨国化、一体化与适应专业化分工要求的分散化、小型化、竞争性、多样性并存,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趋势。但不管这种一体化的经济大合作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企业集团所特有的协调功能和规模效应总是会在拓宽集团经营领域的同时,为企业与企业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以及集团企业内部的经济合作提供可靠的、长期的组织保证。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并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经济结构上的趋同、失调、低水平重复的弊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导致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下,达不到经济规模;地区、部门分割,存量资产难以流动,形成大量资产闲置与重复投资并存,既浪费资源,又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企业集团,一方面以一个大型企业(包括控股公司)为核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统一决策投资方式,降低消耗,形成经济规模,提高资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控股、参股、承包、租赁、兼并以及国有资产授权委托经营等手段,可以在集团内部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2)有利于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从世界范围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多是企业集团,世界市场的竞争也大多表现为各国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发展企业集团,融科研、生产、流通、服务于一体,形成综合优势,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企业集团还可以利用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有效地促进营销,并在对外直接或间接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有利于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基础在产品,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长期以来,有些企业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而导致生产萎缩;而许多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或部门却无法发挥优势,加快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发展企业集团,利用其规模效应,使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并形成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统筹安排使用技术开发资金,必将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过程,并缩短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距离。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4)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成为企业集团内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摆脱“条、块”对企业的束缚,把企业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产权约束关系。企业集团的发展,改变了政府面对众多中小企业的现状,政府部门不再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而是通过调控一批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有效地引导一大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很明显,企业集团的这种规模效应与协调功能,决不是单个资本积累所能实现的,必须走企业联合的资本集中之路。一般而言,联合与兼并作为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可以加速实现资本的集中和规模的扩大,联合可以迅速实现现有企业的集团化,兼并则可以使中小企业迅速变成大企业,大企业变成特大企业或巨型企业。因而,以资产联结为主要纽带的企业集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企业制度创新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最理想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将决定该国加入世界经济循环进程的快慢。
三、从制度创新入手发展企业集团
由市场进行结构自发性调整的过程相当缓慢,我们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对国有资产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必要的规划,适当收缩国有资产的行业战线,重塑国有资产在各行业、各种企业组织的分布结构。进行结构重组,首先要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建和重点扶持一批以国有资产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现有的国有企业都应纳入结构重组的范围,除特殊行业或领域国家实行国有独资大企业的垄断控制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应通过联合实行集团化或通过兼并合并实行大规模的企业集中化,对难以集团化或集中化的数量大、规模小及非必要行业的中小企业,一般可采用出售或长期租赁的方式放开经营。具体分述如下:
其一,调整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经济规模基础上的集中度。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拟定不同产业(行业)的工业企业基本规模标准,目前至少应当将企业盈亏平衡点规模作为产业(行业)内既有企业调整和新企业进入的基本依据,限制产业外低水平、小规模企业无节制地进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追加投资等增量调整手段和兼并、参股、重组等存量调整手段,对有一定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良好的国有工业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培育和组建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依据它们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改变国有工业重点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
其二,通过构建母子公司体制,理顺企业集团内部关系,这是企业集团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般来说,企业集团的内部关系,主要表现为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的关系,即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是母、子公司之间平等法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母公司是子公司的出资者,产权关系是其基本关系,其他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之上的。因此,建立产权关系是理顺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的核心,是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基石。企业集团发展完善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在核心企业(母公司)与紧密层企业(子公司)之间建立起产权关系,改变以生产协作、经营契约和行政隶属关系为主要联结纽带的状况,使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者,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行使对子公司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通过委派股权代表参加子公司董事会,体现贯彻母公司的意志,以此影响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到对子公司的主导作用。处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应以两权分离为原则,即集团公司(母公司)主要行使出资者所有权,子公司凭其法人财产行使经营权。这样,就可以使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从而奠定集团正常运行的体制基础。从一些企业集团目前的实践看,构建母子公司体制的具体途径包括:①把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省以下的少数对下属企业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的行业总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把总公司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把下属企业改造为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②政府按照产业政策将若干个国有企业产权合并组建为企业集团。③在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组过程中,往往要进行主辅分离、资产重组,直接生产经营的主体部分通常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与外商合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非直接性生产经营的辅助部分被剥离后,也要逐步独立核算,发展成为法人实体,如实业公司、置业公司及各种专业性公司。这种国有大型企业先由自身裂变,尔后通过投资行为向外进行产权延伸的模式,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相结合,这种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所采纳。④由大型企业与外商或内资合资组建股份制企业,以其为核心,对外投资,发展为基于产权关系的企业集团。⑤优势企业对其他企业通过投资控股、参股、收购、兼并以及债权转股权等产权联结形式,组建企业集团。
随着母子公司制体制的确立,企业集团内部便有了牢固的产权联结纽带,在此基础上,企业资产的联合,将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集聚优势,合理构造成员企业的产权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资产联合才是真正的企业集团赖以建立、发展和巩固的牢靠基石。其形式包括:①采用股份制形式,实现企业集团资产经营一体化。目前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逐步股份化:一是创办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支配紧密层企业,控股管理半紧密层企业,参股联结松散层企业;二是创办有限责任公司,扩大企业集团的紧密层;三是通过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新的企业集团;四是通过工业产权入股形式,创办新型股份制企业。②兼并企业,壮大集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使企业优胜劣汰。企业集团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兼并:第一种是无偿兼并。通过行政划转方式,将被兼并企业的资产、场地、人员,根据需要无偿地划给优势企业,重新配置;第二种是购买式兼并。一般是经营较好的企业对濒临破产的企业按其资产评价全部购买,成为兼并方的一部分;第三种是承包式兼并;第四种是承担债务式兼并。③利用集团承包企业、集团租赁企业的形式实现资产的联合。在目前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尚未彻底打破的情况下,集团承包、集团租赁这一过渡性措施,可以首先实现企业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生产经营决策权的集中,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资产联合。
其三,为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作适当调整。在推进建立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基础上,国家资产管理者可将部分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培育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授权其统一经营管理集团内部国有资产的产权,直接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职能,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大力推进政企分开,规范政府对企业集团的管理,必须相应取消政府主管部门与试点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的行政隶属关系,授权母公司统一行使对子公司的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都不得随意干预试点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产权管理和成员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行政部门一般不应直接去管企业集团的单个成员企业,而是通过集团公司实施行业规划和管理,执行有关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和有关政策法规。这样既可以通过企业集团实现国有资产的企业化经营和科学管理,又可大大促进企业集团的成长与发展。
其四,实施有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产业政策及配套的投资政策,大力扶植与发展企业集团。一般来说,非集团化企业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水平低,经营的范围也比较窄,因而不是企业发展的方向。而集团化企业则是一个规模庞大、分工协作复杂、经营领域多样、规模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群体,它的内部具有资产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和产权关系多层次性的特点。由于它具有资产经营高度集约化的特点,若干个这样的企业组织便可控制一个行业的基本生产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行业资产运营的集中度。国家可以将一些重点项目委托有能力的大集团进行投资建设,以发挥其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壮大经营规模,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成本效益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成本结构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企业协作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