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乐观论文,企业信息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以指导和推动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我国特级资质施工企业和地方骨干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调查。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多数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高资质企业信息化组织建有率明显高于低资质企业。其中,特级企业信息化组织建有率达76.03%,一级企业建有率达4342%,二级企业建有率达10.53%。但是,至今还有42%的企业尚未建立信息化领导班子,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情况也不十分理想,多数企业没有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
企业普遍不太重视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和应用,已建立或已在使用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只有49家,占7.55%,制订了系统集成标准的有77家,占11,86%,编制了信息管理标准的有68家,占10,48%。
企业在硬件装备上水平和数量不低,尤其是高资质的企业。44%的企业建有数据中心,57.01%的企业建有企业内部局域网,因特网的接入率达83%,建立专网或虚拟专网的企业也达到24.34%,83.20%的企业建有企业门户网站,80.43%的企业建有防病毒系统,但建立灾难备份系统的企业只有36.12%,约70%的企业的项目部配有计算机系统,项目部与公司的联网率高达60.73%。尽管企业在计算机设备、网络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的投资,为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距离快速、安全运行还有一定的距离。
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企业在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现金流监控,生产监督管理(企业管项目),工程项目管理以及集中采购管理方面,分别有91.08%、29.28%、16.33%、22,96%和14.33%的企业建设了上述系统。但是,应用情况最好的只有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现金流监控,生产监督管理(企业管项目),工程项目管理以及集中采购管理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很重要。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情况都不是很好,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不够、利益相关者不配合、预算不规范、没有管理基础、制度不严谨、领导不重视、成本科目设置不灵活等。
至今,在施工行业没有几家企业建有真正的综合管理集成信息系统,更谈不上应用效果了。
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情况
在企业信息化规划制订方面。大多数企业是自行制订或由软件开发商协助制订,很少有聘请专业咨询单位或咨询顾问协助制订的。总的来看,企业对制订信息化规划普遍不够重视,即使制订了,大多数企业执行的也不是很好,执行的比较好的企业只有33家,占5.08%。
在信息化实施方法方面。选择专业咨询、培训,系统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基础诊断,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流程梳理,信息化项目招标,总体方案设计,企业数据库(数据中心)方案设计,信息化监理,阶段测试、评价验收,竣工测试、评价验收,信息化项目培训上岗,信息化绩效审计等规范化作业的企业很少,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具备上述完整的信息化实施程序。
在选择IT产品方面。多数企业理论上首选是产品的实用性、产品品牌、产品价格和产品是否有相关的应用案例。但是,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首先考虑的是系统集成商企业品牌、价格、信息技术水平和可提供的系统功能的多少。
在信息化具体实施方面。直接购买软件系统的占50.69%,企业自行制订方案、软件商开发的占29.43%,企业请咨询机构制订方案、然后由企业组织实施的占10.01%,系统集成商和企业共同开发的占17.26%,企业自行开发的占13.25%,完全由系统集成商开发的占0.31%。
在具体采购IT产品方面。自行询价占55%,公开招标占19.57%,小范围邀标的占21.42%,听取专家建议的占13.1%,政府采购的占0.62%,总公司下拨的占8.47%,总公司统一规划的占23.27%。
在选择IT合作伙伴方面。最看重的因素是,服务占59.94%,性价比占51.61%,产品可靠性占44.38%,产品稳定性占49.46%,技术实力占49.46%,质量占41.29%,产品安全性占40.06%,行业成功案例占38.37%,价格占36.36%,易用性占33.13%,功能占30.51%,业务理解程度占19.41%,合作经验占17.1%,其它占0.92%。
在信息化项目评审方面。进行正式审计和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绩效管理的企业很少,分别是4.78%和34.82%。
信息化投资情况
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2007年投入最多的企业投入了1860万元,最低仅投入了0.8万元,从信息化投入所占企业产值的情况看,最高的达到0.5%(特例),最低的只有0.01‰,平均是0.05‰。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居前五位的企业是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建设集团、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信息化投入占当年产值的比例分别只有0.91‰、0.89‰、0.77%‰、0.42‰、0.07‰,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相差甚远。不过从2005年到2007年,企业投入信息化还是在逐年提高。按领域划分,重视信息化投入的前3名是,电力(当年产值的0.102%)、石油化工(当年产值的0.092%)、煤炭(当年产值的0.071%)。企业很少投入信息化咨询,而平均一家企业一年在硬件方面的投入约40万元,软件方面的投入约20万元,维护服务方面的投入约6万元,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约3万元。
发展与投资趋势
被调查企业预计2008-2010年的投资总额约30亿元,其中,软件投入约11亿元,硬件投入约15亿元,维修服务投入约2亿元,技术培训投入约1亿元,咨询投入约1亿元。全国整个施工企业预计投资总额将是上述数字的5倍。
未来企业信息化在软件方面投资重点依然是咨询、制定信息化规划、财务管理、企业成本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数据库、人力资源管理和OA系统。
分析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总体投入和应用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真正能为企业管理创造效益的信息化不多。
领导不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缺乏信息化人才。不少企业反映,领导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对信息化不能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思想陈旧。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技术问题,是技术部门的事,让信息部门抓一下,或者让办公室、企管部或科技部门代管一下就可以了,不能把企业信息化当作企业发展战略来抓。另外,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专职信息化人员,尤其是那些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风险主要来自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评估与企业实际基础之间的差异。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不问企业管理模式,不问企业需求,不定位核心业务,不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流程再造,以信息技术水平高低、系统功能覆盖面作为企业选择信息化的依据。
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现在很多企业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要经过5个阶段:支持阶段;排斥阶段;磨合阶段;认同阶段;协同应用阶段。因为企业信息化,有人不懂,有人怕麻烦,有人不高兴,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企业信息化这样的一个发展规律,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和坚持“挺过”信息化的排斥期、磨合期,企业信息化就会夭折在摇篮之中。这时,如果企业没有坚定的组织,明确的态度和强有力地执行力,企业信息化是不可能迈过这道“坎”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共有4种方式:系统式、变革式、渐进式和引导式。现在,很多企业一要上信息化,不是急于去做调查软件产品,就是急于选择软件系统开发商,这种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不选择适当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企业信息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企业管理大约可以分为:隐性管理层次、显性管理层次、量化管理层次、优化管理层次和精细管理层次。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企业或需要上线的流程处在什么管理层次,不分青红皂白,稀里糊涂的上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失败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从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要尊重信息化的客观规律,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做信息化。企业要走流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建设道路。
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层次,管理上的跃进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难直接衡量的,也不可能把“功劳”全部归功于信息化,但是,它又是极为关键的。也就是说,信息化的作用,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一定要做有效益的信息化,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指南针!
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短期行为。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长期任务,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投入建设一次就完成了。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长远的眼光,从长计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抓住机遇,冷静思考;效益驱动,全面规划;重在应用,打好基础;重点突破,全面应对。
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没有形成规范的信息化市场,缺乏信息化咨询监理市场与机制。企业在信息化上陷入了一种投入、失败,再投入、再失败,不断投入却无法得到应有回报的“怪圈”。同样,从事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的软件商,20多年来,除了无序的信息化市场,恶性低价竞标以外,也一直在这种“怪圈”中苦苦挣扎,其结果是两败俱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首先,是管理软件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其次,由于“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企业信息化工程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企业内部产品信息编码、管理信息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