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摘 要】目的:探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6年03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完成分组后,对A1组(观察组)3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A2组(对照组)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4周后的Portmann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Portmann评分发现,A1组为(15.05±5.50)分,A2组为(7.35±4.10)分,A1组明显优于A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采用针灸方法,同选择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可获得显著疗效,未表现出治疗毒副作用的现象,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最终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应用效果
周围性面瘫也被叫做面神经麻痹,主要因为患者茎乳孔内部出现了面神经炎症造成。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较急,患者未表现出预先征兆性的情况。具体症状主要体现为一侧面部出现了表情肌肉瘫痪的现象,患者的额纹全部消失,患者无法皱眉,无法将眼裂有效闭合,会出现嘴角歪斜的现象。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辩证发现,此种疾病主要体现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对阳明造成侵袭,最终导致出现了经气阻滞的情况【1】。为了探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后获得的治疗效果,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展开分组研究,临床采用针灸的方法对A1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在改善Portmann评分方面获得显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6年03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展开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分组研究。A1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61岁,平均年龄为(37.6±5.9)岁;A2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3岁-63岁,平均年龄为(37.9±6.1)岁;对比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基础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于A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中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的方法,用药处方为:15克的白芷、赤芍以及郁金;10克的桃仁、葱白、川芎以及石菖蒲;5克的红花;3克的生姜以及细辛【2】;添加100毫升的水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为2小时,之后对药物进行煎煮,观察沸腾后,对药物继续进行煎煮,时间为30分,完成后进行过滤,保证药物浓缩后的剂量为100毫升,之后要求患者口服,1次/天,将30天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3】。
对于A1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患者的治疗穴位主要包括四白穴、翳风穴、阳白穴、合谷穴、攒竹穴以及鱼腰穴等。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发病情况,主要分为三期。对于急性发病期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对多穴位进行浅刺的泻法;主穴主要包括患者的攒竹穴、阳白穴、地仓穴、四白穴以及颊车穴等;在对周围型面瘫患者施针过程中确保动作轻柔;对患者完成针刺后,为患者留针的时间为30分钟【4】;对于疾病静止期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平补平泻透刺针的方法。对患者的足三里穴以及患者的双侧合谷穴实施皮下透刺;对患者患侧牵正穴、阳白穴、颊车穴以及风池穴等实施皮下透刺。对患者实施留针,时间为40分钟,以将患者的通气血效果有效加强。针对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主要选择透刺,顺着患者的皮肤对患者的患侧阳白穴、下关穴、鱼腰穴以及迎香等穴位实施透刺,在实施针灸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经脉循行,为患者留针的时间为45分钟,在此过程中配合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针灸,发挥显著的活血通络的效果【5】。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种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进行观察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Portmann评分采用形式展开t检验,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Portmann评分发现,A1组为(15.05±5.50)分,A2组为(7.35±4.10)分,A1组明显优于A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也被称之为周围性神经麻痹症,于中医学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因为患者劳作过度、出现了脉络空虚以及出现了机体正气不足导致,最终对患者的面部经络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出现气血瘀阻以及出现了气流行失常的现象,患者的患侧筋肉的约束有所丧失,最终出现了面瘫的情况。
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选择针灸方法,不会对患者的机体正气造成影响,并且可以发挥疏经通络、对患者的面神经恢复进行刺激以及将正气进行激发的效果。对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Portmann评分加以观察发现,A1组为(15.05±5.50)分,A2组为(7.35±4.10)分,A1组明显优于A2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0.05)。有效证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疾病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未表现出任何毒副作用,最终可以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梅文静. 太阳透地仓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02-106.
[2]高铭.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3(07):150-151.
[3]于浩,周佐涛,林晓山.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优势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126-2127.
[4]徐霞.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3):78-79.
[5]许佑彦. 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用祛风牵正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的临床分析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8):612-613.
论文作者:包鑫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患者论文; 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方法论文; 出现了论文; 两组论文; 时间为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