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档案馆论文,视角论文,生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16)02-0107-06 DOI:10.13365/j.jirm.2016.02.107 1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矛盾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始于2000年,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数字档案馆经历了试点探索阶段(2000-2005年)、区域建设阶段(2006-2010年)、普遍实施阶段(2011年至今),建设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增量持续推进、建设质量逐步提升、建设内容日益丰富、信息服务成绩显著。”[1]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进入普遍实施阶段后,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出现种种问题,总体而言存在四大主要矛盾。 1.1 公众档案信息需求增长与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种新型理念和技术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与利用,公众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长且体现出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如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2007年档案利用总卷次为2927,而到2012年利用总卷次已达16491,增幅近6倍。同时,档案利用的主体已由档案的形成机关扩展到全社会,96%为普通百姓。其利用内容呈多元化,由红头文件逐步向房产、婚姻、兵役等民生类档案扩展。”[2]面对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相对滞后。首先,资源数量不足,以江西省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建库率均不到馆藏总量的50%,仅有15%的县级综合档案馆开展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3]其次,建设内容并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以市直属机关的党政档案为主,社会利用需求广泛的婚姻、家庭、重大经济事件、大型企业等的相关档案较少。”[4] 1.2 信息管理系统竞争共存与数字档案馆核心竞争力弱化的矛盾 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均属于社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员,它们各具特点,在相互竞争中共存,每类信息管理系统都在不断增强和扩展功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面对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现代数字图书馆审时度势,逐步实现将知识管理作为其核心业务,将其核心竞争力定位于知识服务的目标。”[5]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管理系统均面临着快速的更新换代和强化升级,然而,数字档案馆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没有随之提升,反而受到图、情、档一体化的冲击,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系统也在积极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电子政务的发展让一部分政务档案信息成为政务公开的资源。例如,天津泰达整合图书、档案、情报等信息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泰达数字图书馆档案馆。长江大学图书馆将档案信息管理作为其业务之一,设有档案室负责学校各类档案数据的归档和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弱化使得档案馆在与其他文化事业机构的竞争中,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淘汰的困境。 1.3 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 2010年《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提出“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与要求,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然而,截至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仍处于馆(室)藏数字化向增量档案电子化逐步过渡的发展阶段,全国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6]整体呈现东南部强、西北部弱的格局,尤其是经济条件好、思想观念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相对领先,例如,深圳、青岛、上海等地经过多年发展,数字档案馆成为常态工作。西北部数字档案馆则发展缓慢,甘肃省截至2010年初,“省直部门、大专院校档案部门有56%未使用档案管理软件,90%的未开展全文扫描。”[7]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深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矛盾之一。 1.4 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数字档案馆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矛盾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文明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理念。生态文明不断进步,提高着各行各业的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意识的强化同时也会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数字档案馆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其发展离不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的和谐统一。然而,数字档案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经济实力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同、服务网络化虚拟化机器化、档案利用者与管理者沟通简化等现象,阻碍了数字档案馆生态文明发展,使得整体生态文化意识日趋薄弱,具体表现为“数字鸿沟的出现和生态圈的分层、信息交流障碍、文化心理的失衡。”[8]以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为标准,数字档案馆生态圈可以分为核心圈、中间圈、外围圈,生态文化意识最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占有资源能力较强,即核心圈,反之即为外围圈。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数字档案馆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不管是来自实践部门的研究者,还是理论界的研究者,都是在探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问题,而对数字档案馆人文研究的人却很少,使得原本就薄弱的档案馆人文精神研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大潮中更是雪上加霜。”[9] 2 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上述矛盾,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数字档案馆主体与基础设施、资金政策、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等环境因素相脱离,发展理念存在内部化、弱势化、静态化、个体化、技术化等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内部孤立发展的束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数字档案馆的生态视角是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探讨和分析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是生态学指导下的发展理念。在国外,1997年,美国学者Davenport和Prusak首次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信息管理,提出信息生态学概念,将日益增长的数字信息空间视为一个生态系统[10]。2006年,美国Michener将元数据概念引入生态数据管理,提出随着生态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需要新的资金投入生态数据档案馆建设[11]。2011年,意大利Luca等基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构建虚拟区域档案信息平台,提出发展数字健康生态系统[12]。 在我国,将生态学引入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始于1998年薛春刚提出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即“实现档案信息的产生、积聚、传递、开发、利用等为目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秩序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13]2003年,吴端端指出应紧扣档案“生态位”,促进档案事业可以持续发展[14]。2009年,詹灵仙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引入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生态文明,宽泛地说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在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基础上完成的知、情、意多层面的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8]2010年,金波等将数字档案馆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提出“数字档案馆的生态系统是指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复合体。它是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15]2013年,倪代川、金波进一步从时间、空间、资源三个方面分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结构,将其功能归纳为集聚功能、整合功能、优化功能、抵抗功能、竞争功能[16]。2014年,金波等合著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全面分析解释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生态构成、系统演变、运行机制和平衡保障等,揭示其生态发展规律和内在机制,探求数字档案馆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互动和健康发展。 透过上述著述,可以将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归纳为: (1)开放性。不同于传统数字档案馆的孤立、内部发展,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具有开放性,资源建设以共享和开放为目标,服务利用面向公众和社会,发展完善需要其他机构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竞争性。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竞争性体现在信息资源的独特和利用服务的提升两方面,通过内外部竞争不断强化特色,提升生态位。“内部竞争指数字档案馆个体与个体之间及种群与种群之间的竞争,由于数字档案馆个体之间及种群之间的馆藏来源不同,行政级别相异,彼此之间在功能与作用方面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外部竞争是指数字档案馆与所处同一社会组织环境中的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17]例如,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拓展上,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竞争激烈。 (3)动态性。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本身处于一种动态成长的过程中,建设所需的各要素也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引导主体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调控,始终维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4)生态性。生态性特点得益于数字档案馆生态管理理念,其内涵包括低碳管理、绿色管理、建筑生态、资源生态、生态伦理等,“通过生态管理,能够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实现数字档案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和谐发展。”[18] 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上述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存在的四种矛盾:缓解公众档案信息需求增长与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需要开放的建设理念,引导面向公众进行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缓解信息管理系统竞争共存与数字档案馆核心竞争力弱化的矛盾,应充分发挥竞争特性,基于生态位强化核心竞争力;缓解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应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基于生态系统提升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整体水平;缓解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数字档案馆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矛盾,依赖生态性的特点,平衡资源与利益、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基于生态文明增强数字档案馆生态文化意识。生态视角的切入在缓解矛盾的同时,也为今后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3 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策略 3.1 基于生态人需求整合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 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称为“生态人”,生态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同长。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有机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公众提供档案资源利用和服务,将档案利用者即公众视为生态人,是生态视角下数字档案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前提。生态人需求不同于单纯以眼前利益为中心的普通需求,他更加注重发挥档案资源的长期作用和深层效益,渴望看到零散的档案资源能够有序整合,呈现优化状态。基于生态人需求整合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可以从流程和区域两个不同角度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生态人需求整合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路径图 首先,从流程的角度分析,包括资源建设、开发和共享三个方面:①在资源建设上,通过数字化、接收、网络采集与捕获等途径,促进个体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集成数字档案馆种群信息资源。②在资源开发上,以多元化的开发模式、现代化的开发方式、个性化的开发内容,最大限度挖掘档案资源价值,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开发方式包括编制档案资料汇编、举办档案展览、拍摄档案纪录片、编撰档案史料书籍、开辟民生档案专栏等。③在资源共享上,打破地域限制,搭建网络共享服务平台,统一规划利用端口。其次,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分为局部整合和全局整合:①局部整合在具有相互联系的地域内进行,例如,武汉城市圈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系统,集聚、整合“1+8”城市圈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资源,优化圈内资源配置,突破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消除了地域间的障碍,减少了系统之间的摩擦,搭建互利共存的发展平台。②全局整合站在国家层面进行,涵盖范围广,“不久前,国家档案局建成并开通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已有27个档案馆上传数据近50万条,还有一些馆的数据正在上传中。”[19]借助这一平台,整合各级各地面向生态人需求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成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公众档案信息需求。 3.2 基于生态位强化数字档案馆核心竞争力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数字档案馆生态位指“数字档案馆(个体、种群、群落)在一定时空区域内依据自身的档案信息资源规模、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社会影响等因素,在各种社会组织、社会信息系统中形成的特定位置。”[17]这些因素功能各不相同,档案信息资源是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优化信息服务是手段、提升社会影响是关键,它们共同成为数字档案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参照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强化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扩大档案信息资源规模,不仅要挖掘传统档案馆资源,还应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除归档、数字化等常规来源外,通过征集、交换等方式补充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数字档案馆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建设要求,保证硬件设备齐全、软件建设配套。第三,优化信息服务,发挥数字档案资源的凭证及社会记忆类信息的特有价值。第四,提升社会影响,“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供资源保障,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位。”[17]以民生档案为突破口,打造精品档案推向社会,确保数字档案馆服务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强化核心竞争力。 图2 基于生态位强化数字档案馆核心竞争力示意图 3.3 基于生态系统提升数字档案馆建设整体水平 生态系统强调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追求主体与生存环境和谐共进。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主体“包括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等生态因子,生存环境主要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组成,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观环境包括档案行政机构、档案行业协会、传统档案馆、其他信息机构,微观环境包括信息资源、运行机制、基础设施、组织文化。”[17] 生态系统需要合适的运行机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第一,营养供给机制是系统运转的基本条件,数字档案馆的营养供给来源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档案信息资源。第二,循环服务机制将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三大主体紧密相连,依靠档案管理者管理档案资源并提供优质服务,使档案形成者和档案利用者满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数字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第三,合作共赢机制突破单纯的数字档案馆个体系统,将数字档案馆视为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种群,置于社会系统和信息化进程中看待其演化与繁育,不仅是指数字档案馆主体内部合作,还包括数字档案馆与档案行政机构、档案行业协会、传统档案馆、其他信息机构等外部环境的合作。第四,动态平衡机制统筹不同水平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于建设水平落后的档案馆,争取资金倾斜、经验学习、技术借鉴、人才支持,对于建设水平领先的档案馆,加强数字档案馆标准化建设,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提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效率。四大机制协调运行,将主体与生存环境紧密结合,从整体上提升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 3.4 基于生态文明增强数字档案馆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全面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0]生态文明代表着和谐的发展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沉淀。 基于生态文明增强数字档案馆的生态文化意识可以从两方面开展。第一,树立立足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观。数字档案馆建设需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科技等各方面资源均衡投入,同时又要充分协调与社会各方面关系,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第二,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数字档案馆建设离不开以物质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和以精神为基础的人文意识。基于生态文明的数字档案馆强调平衡和协调的理念,在重视技术因素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文、政策、制度等各类非技术因素的影响,通过制度激励、氛围营造、个性服务等措施给予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人文关怀,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孤岛”,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促进数字档案馆生态文明的进步。 4 结语 基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与分析数字档案馆发展中的系列问题,旨在引导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朝着更为健康和理性的道路发展。生态视角下开放、动态、平衡、和谐的建设思路,符合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多元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点,不仅从战略上统筹数字档案馆建设,还涉及档案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推进与发展。从生态学角度探讨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_生态位论文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_生态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