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 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830054
【摘要】目的:研究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措施,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缩期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能使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得到良好改善,值得应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低频超声;低频电刺激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后循环缺血增大了患者发生后循环梗塞、脑萎缩、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现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6例进行研究,探讨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取得了满意成果,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在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4.37±8.36)岁。在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28±8.62)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每天输液250ml 5%葡萄糖+400mg血塞通溶液,每天1次。应用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措施对于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医生使用1.5W2/cm2功率的2MHzTCCD低频超声经颞穿照射。医生使用25μA电流强度的50Hz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治疗,将电极放在患者双侧乳突根部后方进行刺激治疗,将电极放在患者上段颈椎两侧进行辅助治疗,辅助电极电流强度是刺激电流强度的1~3倍。每次通电60min,每天治疗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0天。
1.3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无效:患者的恶心、呕吐、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神经系统检测有阳性体征;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神经系统检测无阳性体征;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检测无阳性体征。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收缩期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缩期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显著,t=4.31、4.02、4.18,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多种原因可能引发患者出现慢性、广泛性供血不足、导致患者脑部血液和氧供应不足[2]。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脑部的海马神经元可能出现变性,皮质下受损,从而使患者出现血管性痴呆,最终影响患者的脑部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缩期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在西医中,一般通过强化患者的脑细胞活性、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来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则通过益气活血进行此病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而临床上应用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温热效应和超声机械效应使患者的机体出现化学、物理等变化,促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液流动。超声能活化纤维胶原细胞,促进蛋白合成,提高胶原张力,从而强化机体物质交换的功能,促使机体修复、改善退变性组织的作用得到改善[5]。低频电刺激从乳突位置进入纹状体或脑干网状结构而刺激脑部血管舒张中枢,促使血管扩张,从而增大脑部的血流量。且低频电刺激可能参与控制、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的过程,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之,低频超声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蓓蓓,丁志清,谢财忠,等.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眩晕量表观察[J].河北医药,2014,16(07):975-977
[2]崔文瑞,谭杰文,刘河军.经颅电刺激对脑平均血流速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18(06):542-546
[3]冯晓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双频超声检测椎动脉起始段血管成形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D].广西医科大学,2014
[4]刘瑞利.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5]石键,吴佳玲,孙丽鹏.超声多探头联合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09(05):424-426
论文作者:焦岩,任军, 徐茜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低频论文; 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动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部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