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经济结构论文,一课论文,变动论文,促进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表现行为界定为能够解释、转换和推论历史知识,并通过史料引用、问题探讨和多角度认识问题等途径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一、对历史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每个教师实施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虽然每个教师对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标准,但它们有相通之处,即理解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在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和特征性的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简而言之,理解是指能抓住历史事物的实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其主要表现行为是解释、转换和推论。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够解释、转换和推断有关历史知识,就达到理解的要求了。
(1)解释,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说明一个历史概念,解释一个历史现象,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等。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如说明“自然经济”的含义,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又如如何解释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这一历史现象。因为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和自给自足。外国的经济侵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造成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同时由于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自给自足的程度日益减弱。如果学生能抓住自然经济的特征来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表现,这就表明学生理解了自然经济解体这一历史现象。
(2)转换或转化,指学生能将历史知识准确完整地从一种特定术语,或一般叙述的语言文字,或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特定术语,或一般叙述的语言文字,或形式。转换不是双向的,而是多向的,实际上,转换是另一种解释的形式。例如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近代化”这一概念如何理解呢?“近代化”我们可以转换为“资本主义化”,因为近代化指的是16世纪以来主要是在西方世界出现的社会变革浪潮,其核心内容就是资本主义化,也就是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用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代替传统的旧文化,用资本主义的新制度代替落后的旧制度。尽管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近代政治体制,更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洋务派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又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如何准确理解这一现象呢?由于受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成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在这个世界市场中,中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所以,中国沦为世界市场也可表述为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这样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了。
(3)推论或推断,由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如根据给定的有关历史事物的材料,估计或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特定历史事件的条件,对其后果、影响等进行多角度有逻辑性的推断。当然,推论出的发展趋势或后果等,必须与给定材料或条件相一致。同时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所处的时代特征。例如对洋务运动结果的推论:从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看,洋务派官僚都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士,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中积极倡办洋务者,表面上大力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但本质上他们的骨子里却对西学特别是政治、经济体制相当的抵制,坚决捍卫中国传统秩序和伦理;再从洋务运动的目的看,他们大办洋务的目的是“自强”、“求富”,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发展军事、民用工业,为的是对付外来威胁和镇压人民革命,并没有意识到要改造中国的传统社会,相反的是为了维护业已腐朽的封建统治。所以洋务派是想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来维护落后腐朽的上层建筑,其结果必然是失败。“自强”、“求富”的梦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甲午海战的结局证明了这一推论是正确的。
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方法
历史学习中,理解的能力最为重要。如果说记忆是基础,那么,理解就是核心。且“理解”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承前“记忆”,理解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对记忆又有反作用,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记忆。后启“应用”,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是无法应用的。况且,转换、推断本身就已涉及应用层次了。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如果能达到理解的层次,即对历史知识能够解释、转换和推断,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就基本到位了。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呢?
(1)注重史料引用,向学生真实展现历史原貌。就历史本身而言,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又如何帮助学生达成对历史的理解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抛却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即以论带史的行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记录,恢复历史原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那么如何向学生再现历史原貌呢?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呈现真实、丰富、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将占有的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重建史料与“历史原貌”之间的联系。如为了说明自然经济的特点,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学生通过分析图片的内容而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又如为了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这一历史现象,笔者向学生提供如下材料:“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内容,可以认识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洋布、洋纱、洋袜、洋巾”等外国的商品输入和对中国茶叶等农产品的掠夺,解体的表现是传统手工业的被破坏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通过对直观的原始材料的解读,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历史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并透过现象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2)强化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识:学生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是否解决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教学论来讲,“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对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知识理解也是以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作为重要标志的。那么,如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呢?学生发现问题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首先要指导学生置身历史情境,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教师依据材料进行设问,以明确要探究的对象。其次,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们的探究结果得到汇总与碰撞。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与总结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和表现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问题。笔者从复习自然经济的特征入手,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和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相关史料后,学生生成如下问题:图片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什么特征?“吾村……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的原因是什么?茶叶大量出口又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此时农民的地位发生什么变化?在学生讨论发言后再经过教师点拨逐一解决问题。“无纱可纺”说明外国商品的输入造成“纺”与“织”的分离;“布市,消减”又说明“织”与“耕”发生分离,这就使得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组合被破坏了,农民、手工业者走向破产,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而材料中茶叶的大量出口说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减弱了,这是其解体的第二步,即个体农业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梳理就能使学生理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表现。
(3)运用多元史观,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有历史学家把追寻历史的真相比喻为找寻庐山的真面目,并认为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过程。这里揭示了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奥秘,即同一个历史史实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探讨,以求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笔者在评价近代“通商口岸”的设置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认识:从社会史观看,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通商口岸把廉价的工业品输入中国,掠夺原材料,建立工厂企业,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而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设立有利于瓦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产生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使中国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历程。再以洋务运动的影响为例,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首先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可见洋务运动是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节点。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工业文明的世界潮流,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就能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认识19世纪后半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多元史观多角度地分析、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从而达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
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是一个单独的方法就能实现的,它是渗透在我们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并进行准确的讲解和精巧的引导,以促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