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观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_英语论文

调整观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_英语论文

调整观念,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师》:夏老师好,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对于这一重要变化,您是怎样理解的?

夏谷鸣:从2001年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进行试验,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广泛听取广大英语学科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我认为,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课程标准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化,保持了原有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看到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外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前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外语的工具性,在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这一点上,2011年版课标提出了在语言课程教育上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这是2011年版课标一个比较突出的变化,那么在解读过程中,我们教师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谈到人文性,英语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即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从这个意义来讲,所有学科都具有人文性,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学科的学科属性不同,培养的特点也应不同,这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层面,基础教育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第二个层面,即从学科角度来讲,外语教学为学生打开另外一个窗口,帮助学生去了解全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以前有些人认为全民学英语没有必要,有的学生也许一辈子都见不到外国人。但是从人文性角度来看,我觉得学英语很有必要。外语教学的目标指向,简单来讲就是掌握一门外语,甚至退一步讲,学生经过小学4年到初高中6年的10年基础教育,即使还没有完全达到用英语交流、用英语阅读材料的程度,但有一点我们肯定做到了,我们的学生,无论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他知道了外国人与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这就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交流不一定是面对面的,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背景,学生甚至连国外电影也看不懂。因此从最低层次的素养来讲,外语学科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从高层次来讲,我们肯定得培养一批将来走向国际舞台的人。从这方面来看,我觉得人文素养的提出非常有必要,也说明了英语学科的属性。

另外,就是工具性的问题。提到工具性,以前更多的是涉及语言交际的功能,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这里体现了一个语言观的发展,不同学科会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普通语言学的专家,他确实是研究语言的符号是如何解码、如何编码的,因此他的研究重点可能是语言的结构。但是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如果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话,可能会有问题。这就是我们以前采用的语法分析法教学,即教师把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是怎样编码的,结构怎样构成,成分是怎么回事,被动语态是怎样结构……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如果只是将外语看做是一种符号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人们是如何掌握母语、如何掌握外语的过程中,认为语言的学习不需要去管什么语法、为什么这么说。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的学习就需要大量的操练,由机械化的事件反应直到自动化为止,例如我们的母语就是自动化的一种反应。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我们的大脑思维只是在考虑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对方,至于选用何种语言,只是大脑的低级反应,除非在特殊场合,如外交场合、新闻发言会,主持人才开始斟文酌字。由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要将语言训练到这种自动化反应的程度就足够了,但是后来又发现了问题:语言是活的,不是机械的,不是一对一的,不是你讲这句话我就做出这个反应。

到现在,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接受第三种说法,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个方面来讲,语言的交际工具性就与人文性质联系在一起了。我们讲到工具性,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工具性,还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信息载体,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的质量是提高不了的。语言能力越强,思维就会越活跃,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的工具性是很多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强的话,他的思维也很难提高,这种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承担着为学生打好思维基础的重任。讲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话题了。从欧美先进的教学经验来看,他们都是非常关注孩子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而我们的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是很弱的,因此教师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语言是一门工具,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思维工具。

外语课程教育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解读这一变化,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话,我想将是一个很健康的方向。

《中国教师》:自2001年实验稿课标的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接下来2011年版课标的实施,您认为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

夏谷鸣:实验稿课标实施10余年来,从一线教师与社会的反响来看,我们的外语教学发生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大的改变有很多方面,我现在仅就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方面谈谈发生的变化:

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任务、目标很简单,教师就是讲几个单词、句型、语法,将语言看做是一门知识的传递。而现在教师们已经知道,在外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考虑几个单词的用法,还要考虑词的功能。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为例,传统教学就是像数学公式一样将二者转来转去,就是搞文字游戏、结构游戏,实际上它们的语意功能是很明确的。现在教师们已经开始考虑知识的功能问题了,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的培养。课改实施以来,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说发生了变化,至于变化有多大、产生的结果有多大,不同地区情况也有所不同。

第二,课堂教学核心的变化。英语不能仅仅被当做一门简单的知识性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是简单地、机械地操练语言。受课标的影响,教师会围绕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在话题讨论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这就是很好的进步。

第三,课堂活动的变化。原来英语课堂中活动很单一,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最多是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而已。现在教师已经开始关注课堂的小组活动、配对活动、自由活动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教师讲、学生听,这本身也是一种活动形式。不可否认,现在的课堂活动的形式很丰富。

第四,课堂中互动性的变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已经明显加强,虽然距离我们的理想状态还不够,但是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说实话,在实验稿课标实施之前教师很少听到评价二字,好像评价与我们教学没有关系。但是现在教师知道,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许多教师开始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上课时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发展。

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几个关键矛盾的冲突:

(1)教师的观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如中考、高考与课改的关系,很多教师质疑高考考试制度不改,课改怎么改?不仅如此,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等持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实际上,高考怎么改也是这样,像美国的托福考试,也是如此。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使用考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改变。国外对待考试的态度与我们国内不同,国外看重的是分数背后的能力问题,而我们是拿一分是一分,以分数来判断学生能力的大小,95分的能力肯定比90分的能力强,其实不一定。

(2)部分教师现有的素质水平,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的课堂教学已发生变化,教师的驾驭能力何在?有的教师反对改革,主要原因还是担心。因为他很熟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驾驭课堂,比如他对语法很熟悉,可以将语法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现在这些东西不能由教师来讲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他心里没底,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3)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我们现在都已明确不能将英语学科仅仅作为一门语言知识学科来教授,它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教师的知识储备就是一个问题。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两极分化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课改所带来的。

(5)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我们好多地方都在讨论中小学的衔接、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比如学生在小学4年没有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那么初中教学怎样衔接上去?而很多时候,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的实际情况,在衔接过程中没有依据。由于不了解前一段,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来讲,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6)大班的问题。学生人数众多,要体验课堂活动中的互动,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条件上的一个限制。但反过来说,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这得看教师怎么做,比如如何增加小组活动以减少大班的限制;比如提问后不要立即让学生回答,要留一段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都是一些弥补性的做法。总体来讲,我们的班级学生规模过大,但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这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中国教师》:夏老师,您刚刚已经讲到了,经过10余年的课改,英语课堂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些教师课堂效率仍然提不上去,您能为我们谈谈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吗?

夏谷鸣: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在10余年的课改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变化还不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变化不大的原因。因为我们还是在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改革也许还没有真正发挥其效果。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教师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呢?我觉得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目标的制定往往就是虚设,大而空。一节课里面,课堂目标如果是虚设的,那么这节课就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可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很多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将教学目标设定得更加具体,要考虑到学生能够做、学生应该做、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即3个情态动词:can,should,will)。

其次,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能喊这样的话:我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如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有些问题还是要研究的。这里要考虑互动的问题,是真正的互动还是假的互动。我觉得现在的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大多是话语互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其实课堂互动中不应仅仅是话语互动,话语互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一个大班,小组互动最多10分钟,哪怕有再多的小组活动也就10多分钟时间。除此之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有没有考虑去启发学生的表情互动、思维互动?总体来说,互动就是参与,这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

最后,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很重要。谈到活动的有效性我觉得起码要把握三方面:

(1)活动之前,明确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说明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要求。有目标指向才可能有评价,比如说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话题中用到刚刚学到的10个单词中的5个,这就促使学生使用语言,随后评价就跟进了。

(2)活动当中,教师要学会放手。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的学生活动中不敢放手。这与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关,我们不习惯让孩子去摔跤。其实摔跤有什么呢,哪怕犯一次大错误对于孩子们来说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懂得放手,但不是放任。在放手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通过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学生的表情,分析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果是小组讨论的话,教师可以倾听学生讨论的内容,但不是参与其中。教师的任务是分析、解读、提炼、帮助。在学生活动中,有的学生能力很强,他可能很早就完成了教师分配的任务,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观察到的话,这些学生就只能干等着其他学生。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跟进一下,让他接着深入思考,这就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监控的作用。

(3)活动后就是评价问题,评价应该很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现在有很多种评价方式,其中,我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插入档案评价是持反对意见的。当然,档案评价是一种非常好的评价工具,特别是在做课题研究时,但日常课堂评价中如果采用档案评价可能会有问题。日常课堂活动是一个系统,是一气呵成的,教师如果突然在中间停顿一下,让学生去填一个表格,这是很荒谬的。其实,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评价活动,如果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将要求讲明白了,那么后面的评价活动就很简单。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请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检测。比如像刚刚提到的要求学生用5个英语单词进行表述,那么学生有没有用到,正不正确,这就是评价。

教师只要把活动的3个方面做起来,我认为课堂活动就会有效果。

《中国教师》:您刚刚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了如何促使有效的外语教学,那么作为教师自身是否需要调整思维,以推进课标理念的落实呢?

夏谷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一定不要忽视教师本身。假如教师本身的角色是不重要的,何来谈课堂教学?在近几年实验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容易走极端:以前觉得自己是教师,课堂上最为重要,而现在教师不重要了。实际上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没有教师的角色,学生就不会存在。我们讲到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的思维得调整,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平时讲课时就不太注意。比如,前段时间我点评一节课,这节课谈“健康食品”,“Apple is healthy food.Banana is healthy food.Ice cream is unhealthy food.Hamburger is un-healthy food…”现在我们大家都是这样去讲,苹果、香蕉是健康的,冰激凌、汉堡是不健康的。我没有去考证这些说法是否正确,从现象来看,欧美人从小吃冰激凌、汉堡长大,你能说他不健康,身体素质不好?真正的健康与不健康食品是一种平衡,苹果是健康的,如果让你每天一直吃苹果,也不见得是健康的。所以说英语学科出身的教师就要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

由此,我们教师首先是自己要调整、要改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我们现有的教材都是带话题的,话题中很多都是热点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都可以展开讨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国教师》:课标顺利实施,除了教师思维要调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呢?

夏谷鸣:我们国家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进行教师培训,这说明了一点: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教师数量有了保证,但是专业性欠缺。另外就是家长对教育干预越来越多,好像谁都可以对我们的教学说上两句话。这些现象好像表明我们的教学没有专业性了。

我觉得应该将教师的专业性突显出来,这个专业性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科专业。实事求是地讲,中学英语教师的外语专业水平差异很大,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教师们有没有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从发音角度来讲,如果教师的发音是很标准的,又何必折腾学生去听磁带呢,跟着教师来学就可以了,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多教师水平达不到。不少教师讲英语,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清,这就是我们的学科专业性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相对于第二种专业性来讲,我觉得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们教师肯学就可以提高、增强自身的学科专业性。总体来说,教师的语言水平比过去好多了。

二是作为教师的专业性,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比如说,为什么家长可以来指正你:培养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因为你讲的话没有专业性,家长也清楚。如怎样与学生做朋友,如何关心学生这些不是学校特有的,家庭教育中也有。

这两个方面要做到位,我们的教师培养才会更有效。

《中国教师》:许多人都说,学好英语不容易。2011年版课标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这是否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

夏谷鸣:课标是具有导向性的,“减负”作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课标将难度降低是对“减负”工作的推动。但是具体到实际区域来看,“减负”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导向,我觉得短时间内效果可能不明显。我们的中考、高考,很大程度上还是“选拔性”的、“拼”的考试,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的“减负”不会有什么显著的效果。比如说,我英语学得很好,这是不行的,你必须比我差,我才能行,如果有100个人英语都学好了,考试还是要淘汰50个,还是要“比”出来。周末补课也是这个概念,某学校周六上午补课了,那其他学校周六下午也得补,哪个学校不补课,学校教师的压力就很大。做试卷也是这样,你做了一套题目,我也要做一套,你做了10套,我也要做10套。甚至学科之间也得“比”,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做3套试卷,英语老师也得要求学生做3套,这就是选拔式考试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它定位为一种水平测试,那情况会得到很大改观,就是“我好”和“你好”没什么关系,标准在这里摆着,大家达到了都可以达标,大家能力不够,就都不能达标,没有你死我活的“比”。所以课标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指向,但是最终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中国教师》:最后,对于未来10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您还有哪些期待?

夏谷鸣:我一直在呼吁这个观点,我们教师不能将课程标准神化。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层次的,是理念的导向、理论的支撑。我们国家这么大,东西部区域发展那么不均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有地方性的课程标准、省一级的课程标准,然后应该有校本课程标准,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另外,课程标准上位的东西我们没有,就是中国的国民关键能力模型。国民关键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的迎接生活与工作中重要挑战所必备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基于国民关键能力对教育进行改革。但是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模式是什么等这些在课程标准上位的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是以分数论高低。曾有人专门调研过云南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毕业后的现状,竟发现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因为所谓的“高考状元”本身说明不了问题,所以希望我们国家能有自己的国民关键能力模型,以促进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标签:;  ;  ;  ;  ;  ;  ;  ;  ;  

调整观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