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烟台国际城市的思考[1]_港口论文

建设烟台国际城市的思考[1]_港口论文

关于把烟台建成国际性城市的思考[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烟台论文,国际性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继“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之后,我国又出现了一股创建国际性城市的热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有40多个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纷纷提出把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为跨世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城市既包括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又包括大区级或省级中心城市,如广州、武汉、西安、大连、深圳、南京、青岛等,也包括地级中心城市,如烟台等。本文拟以烟台市为例,对建成国际性城市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国际性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所谓国际性城市,就是具有超国界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经济职能全面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起到控制世界或某一国际区域的经济枢纽作用的高度现代化的世界经济中心城市。

国际性城市不是自封的,它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向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经过长期竞争自然形成的。从历史上看,最早可以称得上国际性城市的是当年对世界经济起着控制作用的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对世界原料和市场争夺的加剧,推动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和管理与服务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云集和日益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应用,使象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具有综合国际功能的全球性国际性城市陆续形成,这些城市位于世界城市体系的最高层次,也被称为世界城市。此外,还逐渐形成了象新加坡、香港这样具有某一国际区域意义的国际性城市,并涌现了象芝加哥、鹿特丹、法兰克福、苏黎世等一批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的专业性国际城市。这些城市虽各具特色,但作为国际性城市,它们都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及的功能和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国际性城市首先应该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不仅要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的现代化,尤其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它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的物质基础。②国际性城市具有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和多种国际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的国际化,它的重要核心是作为资本空间支配能力的金融中心功能。③国际性城市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心城市,它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与所在地区形成了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城市群体,具有控制世界经济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④国际性城市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国际服务功能,国外人员往来频繁,各种人员和经济要素只要守法都可以自由流动,出入境手续简便,形成了一整套按国际惯例办事的高效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

综上所述,创建国际性城市要求的条件是很高的,不是任何具有对外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实际上,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占有很大经济优势的首位城市,才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在我国除条件优越的少数几个对国内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都应把今后30年左右时间内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全方位开放的目标上。

2 烟台创建国际性城市的条件分析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和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带,面向太平洋,濒临渤海和黄海,对内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对外与日本、韩国仅一水之隔,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以来,烟台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建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2年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四十优”城市和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成为全国、全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地区经济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烟台市提出“把烟台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这一跨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并在新的一轮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烟台市的城市性质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规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年限为30年左右。

我们认为象烟台这样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地级中心城市,能够在国内外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敢于把目标瞄准国际性城市,这种竞争意识十分可贵。如果把这一目标只是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奋斗口号,那么确实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性质确定下来并加以实施,有些问题还需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证。

2.1 关于烟台的区位与交通条件的评价

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与内陆城市相比,临海的区位条件和港口交通条件是烟台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国家把烟台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是,任何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竞争的大环境中,城市发展条件的优劣也是相对的,并且随着参照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在开放社会,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其它城市在资金、市场、人才、经济腹地、资源等方面的挑战与竞争,而且这种竞争首先来自周边相邻的城市。以烟台所处的竞争环境来看,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同为海港城市的青岛。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始于甲午战争之后的港口竞争。就港口城市而言,港兴则城兴。港口的区位、自然条件、陆上交通条件、腹地的范围及其资源、经济状况,决定着港口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从而决定着港口城市的兴衰。

1861年之后,烟台港成为当时山东沿海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外贸腹地范围很广,山东各地及东北大连的进出口贸易都要经这里集散、中转。港口的兴旺推动了烟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甲午战争之后,青岛、大连等港口陆续对外开放,青岛港从此成为烟台港的主要竞争对手。随着青岛港大规模的建港工程的完成和胶济铁路的通车,使烟台港的竞争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在港口设施、规模及腹地交通条件(烟台至兰村的铁路1956年才通车,比胶济铁路晚半个世纪)等方面烟台港无法与青岛港竞争之外,烟台港最大的劣势是区位条件。津浦线、胶济线两侧广大的内陆腹地的货流从兰村算起,走青岛港比走烟台港距离要少120km,即可以节省120km的运费。正是青岛港这一区位优势,再加上述其它因素,夺走了烟台港赖以发展的广大腹地,使烟台港的直接腹地长期以来被限定在烟台地区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港口的中转作用明显削弱,退居为一个地区性港口,成为青岛港的分流港。烟台港在竞争中的失利,制约了烟台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规模,屈居青岛之下,成为地级中心城市,而青岛则发展成为省级经济中心城市。随着威海、龙口等烟台周边港口的开放和发展,烟台港的直接腹地在不断地缩小。从渤海湾港口城市的竞争环境看,大连、天津是更强的对手。地处这种区位竞争环境中的烟台,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机遇和城市新的增长因素为动力,别说成为国际性中心城市,就是在环渤海湾,想超过天津、大连、青岛都是不可能的。

2.2 关于烟台的经济实力

烟台实行市管县体制,1993年市域包括11个县市区,面积1.35万km[2],人口630万。其中心城市烟台市区,面积占6%,人口占13%(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国民生产总值占21.8%,工农业产值占20%。

长期以来,由于市区一直以轻纺、食品等传统产业作为工业化的“龙头”,产业结构轻,企业规模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制约,导致烟台市区只是中等规模的城市。由于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对周围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因此与所辖市县的关系只是行政上的“市管县”的主从关系,而不是经济上的分工协作,互相补充的“市带县”的关系,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导致了市域生产力分布各县、市、区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

近些年来,烟台市认识到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对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心迅速膨胀中心城市规模,规划到2000年市区人口达到80万,总用地面积140km[2],至2010年市区人口120万,总用地面积240km[2]。

我们认为,仅用十几年时间要把中等城市膨胀为特大城市,这个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最大的矛盾是资金不足。搞这么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没有高投资作后盾是困难的,目前烟台本身的财力无法解决。而在当前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依靠借贷,困难和风险都很大,如果资金不落实,再宏伟的规划目标也难以实现。

2.3 关于烟台的人才状况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的国力强弱,发展经济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页)。因此,城市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国民素质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人才状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相比之下,烟台市630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0余万,占3%(其中2/5是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每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13人。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单是“八五”期间,全市科技人员缺口就达10万人以上,相当于现有人才的40%。全市县属以上企业的36万职工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仅占2.5%;城乡新增劳动力至少50%以上上岗前没有受到必要的培训,以至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仅有10677元/人;至于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智囊层、决策层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掌握各种高新技术的高科技人才更加匮乏。

烟台市的人才状况与其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可以吸纳、储备大量科技人才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骨干企业太少有关。改革开放后,许多内地有用人才慕名而来,但因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单位而另谋出路。烟台基础教育水平较高,每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榜首,考入外地重点大学的学生数量很大,但因家乡吸纳能力不足而大量流失。

面对这种情况,烟台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但要达到现代化城市或国际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

2.4 淡水资源不足日益突出

淡水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烟台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预计到2010年,完成了“引黄济烟”等各项新建供水水源工程之后,城市缺水仍达0.4亿m[3],缺水率达8.2%。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引黄”上,但黄河近些年枯水期到来的日期越来越早,断流时间越来越长。由于各地纷纷引水,使各地计划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黄河的总水量。所以“引黄济烟”工程尚未实施,黄河就已无水可引了。

此外,因缺水造成的地下水严重超采,使集中开采地区和近海区,形成了较大范围的负值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大沽夹河中下游是烟台市区最大的供水源地,已形成45km[2]范围的负值漏斗区和11km[2]的海水入侵区,使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可以看出,如何保证城市供水,是烟台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面对的长期难以解决的课题。这个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烟台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将受到严重制约,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通过以上我们对制约烟台发展空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认为烟台市不具备参与创建国际性城市的基本条件和竞争能力。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认为在今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根据烟台市在国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经济发展潜力,烟台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山东半岛北部的经济中心,高度开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3 结语

国际性城市的产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但不是所有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过高地或过低地选择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将导致城市在未来竞争中的失利。我国参与创建国际性城市的绝大多数城市都和烟台一样,把战略目标定得偏高,其原因一是概念上的混淆,把国际性城市与开放性城市或现代化城市混为一谈,降低了国际性城市的标准和内涵条件;二是在分析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优势和劣势时,就城市论城市,没有把城市拿到区域、国内及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去比较自身条件的优劣,从而看不清自己在城市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上盲目攀比、一哄而起的局面。如果全国几十个城市不顾财力、物力、土地和淡水资源的承受能力,都按照国际性城市的标准搞大规划、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修大机场、建大港口,有条件的要上,不具备条件的也要上,这股“热潮”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会亚于“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创建国际性城市是一项国家行为,它是国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由国家统一决策、规划和调控。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综合实力,应由国家统一规划,有目的地在区位优越的沿海地区选择少数几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中心城市,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发展成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国际性城市,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建设烟台国际城市的思考[1]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