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实践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具体内容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案例论文,评价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性评价,还是时下倡导的“绿色评价”,其核心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阐述旨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实践尝试. 一、评价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一)从发展性评价到绿色评价 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文件[1],倡导新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其中,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指标.这个评价体系的突出特点在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终生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而上海市给出的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2],其10个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 据报道,绿色评价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面向学生群体科学抽样[3]. (二)绿色评价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上述两个评价体系俗称绿色评价,而“教育绿色”一般是指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状态. 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还是目前全国所倡导的绿色评价,其根本宗旨都在于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亦即,有效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以激励学生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发展潜能、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尝试:旨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根本在于实现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而不仅在于检验和评估现实发展状态. (一)评价需要关注过程、结果,更要关注潜质 “智慧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的根本在于启迪学生终生受用的智慧,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其相应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于终生受用的智慧的成长状况,而不仅仅是检测、评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智慧蕴含在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之中,也蕴含在师生深层次的学科思考过程之中.从而,对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必须聚焦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融合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技能的现实掌握状况.亦即,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质(未来发展的可能),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未来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也包括未来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的需要). 当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对于小学生而言,可持续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愿意学习数学、能学习数学、会学习数学;对于初中生、高中生而言,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具备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和能力,更包括愿意主动接触数学、能够从数学的视角分析处理日常生活、未来工作之中的相关问题. (二)评价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和潜质的全面评价,我们摸索出可以细化的7个指标. 1.浓厚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对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数学特点、数学价值的认知程度等.其中,激发学生“爱学习”是其关键. 2.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里的学习习惯并非仅仅指学生学习的行为习惯,而更多地指向数学学习的思维习惯——能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以及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内容. 为此,从数学的日常教学与管理细节入手,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积极引领、适时评价,促使他们学会“戴一副数学学科的眼镜”思考问题.其中,引导学生“能学习”是其关键. 3.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数学学习亦然.注重理解、温故知新、善于梳理总结提炼、善于归纳概括数学学习的普适方法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 为此,学校需要定期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诸如每周开设的数学梳理课等素养课程.同时,也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学习方法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其中,帮助学生“会学习”是其关键. 4.健全的身心 数学学习活动不仅需要心智,而且需要手脑协调、身心平衡.而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不仅有助于积累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有助于形成手脑并用、身心协调一致的良好习惯. 5.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社会责任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定的表现,诸如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数学理解,从数学的视角分析处理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公理化思想、推理论证思想的初步渗透,有助于公平思想、合作观念等的逐步渗透与初步构建. 6.向上的精神 数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也有助于形成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而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史料,不仅饱含数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而且传递着人类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数学文化适时融合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环节之中,是利用数学培养向上精神的必要环节. 7.创造的激情 数学离不开创造,甚至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数学.为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需要努力把握课堂上再现中外重大发明、发现和创造的鲜活过程的机会,帮助学生亲历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和创造经历,建立“我也可以成为数学家、科学家”的信念.同时,对于创造激情的培养和评价,也离不开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我是小小数学家、科学家”等系列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参观等,鼓舞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从而激发(并适时评价)学生创造的热情. 三、若干评价方法的实践尝试 (一)课堂即时性评价:将激励、诊断和改进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旨在诱其“开窍” 课堂教学占据数学课程实施的相当大的分量,从而,课堂评价成为数学教学评价最不容忽略的环节,其中,课堂即时性评价又是主角. 对于小学生而言,各人的天资有所不同,“开窍”的时间早晚有所差异.从而,课堂即时性评价不仅要关注评价的诊断性,更要关注评价的激励性、改进性,亦即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创新的火花、独特想法的灵光一现等,给予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 不仅如此,数学课堂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参与程度的评价、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的评价、数学思考与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等.评价时,可以采取课堂观察、学习评价册、成长记录袋、作业分析、数学日记、书面测评等方式. (二)数学口试:聚焦理解性掌握,关注测评学生对数学新知的自我建构过程 作为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新方法,数学口试的难点在于命制一道高质量的测试题.对此,“口试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实例_数学论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实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