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梅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中学 712000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些名家作品无论是结构布局、细节描写或者内容情感都堪称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科学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指导。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将其精妙之处揣摩理解,这些佳作就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最为便捷的教学途径。教学中,我教学生从课文阅读中学写作文,效果明显。
一、“凤头”“豹尾”,精炼新颖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开头结尾堪称“凤头”、“豹尾”,“凤头”文章,先声夺人,使人手不释卷,阅读得酣畅淋漓;“豹尾”收笔则有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回味无穷。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风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用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
魏巍《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文章开头点明蔡芸芝先生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点明中心。开篇简洁,立即进入回忆。
《一面》:“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交代时间和“我”的职业。因为“我”是汽车售票员,所以工资不会高,为下文“我”买不起书埋下伏笔。
《孔乙己》一文,孔乙己的命运结局无疑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作者偏偏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孔乙己从咸亨酒店爬走后的命运。在教学中同样也应如此,注重课的开头,有故事导入、实验导入、歌曲导入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形式多样。这些开头对学生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锤词炼句,妙笔生花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名家之作,或朴实记述,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玑,语言技巧都很高。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朱自清散文清丽、隽永的诗美,是与他语言自然、清新、凝炼、酣畅的特点分不开的。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格,多么亲切;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 “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令人回味无穷。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使我们觉出了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仿佛听到了春天优美的旋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钻”等词语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我让学生细细筛选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新了一点,引进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文章语言生动,不再死板教条。
三、妙用技巧,深化主题
在平时教学中给学生潜移默化传授的课文中写作技巧。比如说,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旧毡帽”借代;魏巍的《一面》中以小见大的手法;老舍《骆驼祥子》中借助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人物悲惨的遭遇;《孔乙己》学生在模仿时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培养好的文风,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写出好作文,授课过程中学生也要学会自主探究。 所有这些为表达人物和主题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吸引人、引起读者、观者在感情上共鸣的作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四、营造氛围,产生共鸣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文章,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欣赏这些以作者灵魂、血肉铸就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唤起、陶冶和升华的过程。
《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细节。让学生深情地读文中四次流泪的语句。这时学生不看文章,只是看表演听学生吟读,再要求学生联想平时父亲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或是追忆某一次自己曾经出过家门与父母分手的情景。学生一看二听三联想。一遍不行两遍,直到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为止。待班级学生进入状态全静下来,你会听到低低的抽泣声,效果达到了,情感被激发出来,抓住这一句让学生写一写作者和父亲的事与情。我引导学生关注主要句子,训练他们从重要句子中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训练学生由“一叶而知秋”的能力。
总之,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在交流中学会去粗存精,分别归类,从生活素材中挖掘深意, 联想发散。指导学生顺应思路自然展现各种联想,由浅入深,明确写作的内容,学会审题立意。只要教师找准“读课文”与“学写作”的最佳契合点,我们相信必将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齐放异彩。
论文作者:曹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济南论文; 文章论文; 开头论文; 老舍论文; 中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