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现实困境与内在机制论文_孔祥好

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现实困境与内在机制论文_孔祥好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官田小学

【摘要】: 行为导向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的主导模式。 其普及的原因与教育者的教育理论有关,也与目前的道德教育有关,将道德教育带入教育价值,教育哲学和教育方法等 方面的现实困境;对现代学习理论的全面了解,从而走出困境是对道德教育理论的完整把握,本文将探讨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与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从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盛行的原因,再到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分析了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为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现实困境;内在机制;

一、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盛行的现实原因

我们为何要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且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饱受欢迎是何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探讨:

1.1与教育者对教育自身的认识有关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习惯的作用延伸到生活甚至命运的高度。这是饱受认可的一个思想,同时,行为是反映教育指标评估的最佳实践,是对教育内容最直接的把握,很多学校将这一句名言作为校训。

1.2与当前对到道德教育的理解有关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目前把道德看作一个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守则。 既然是“准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外部客观标准、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意味着对人的要求和个人行为的限制;意味着需要通过灌溉形成,接受道德知识。 因此,对“行为准则”和“规范性”的片面理解,使原本丰富、深刻的道德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被缩小,只是停留在上面的低级行为守则之上,将道德教育演变成规范教育,把道德活动教育误导成对违规规范和机械僵化的行为演习,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1.3与教育者所依托的教育理论有关

在中国的教育实践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仍然处于强势地位。 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类外部行为的变化,体现在教育中,即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可以透过学习显示其外在行为。 因此,外在道德行为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道德行为的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唯一目标。

二、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

道德教育只被认为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教育机制只被认为是建立道德与道德行为之间联系的过程,给道德教育带来现实的困境。具体体现在:

2.1教育价值的困境

道德教育的行为方向在教育价值观中困境的主要表现为: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道德教育的内部机制被认为是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中心是外部社会道德,简化人为外在道德行为,因此通过一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行为的发展,盲目要求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遵守社会伦理,强调个人道德行为的道德规范约束。这种道德教育价值使得道德教育完全重视社会需求,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传统而不是创造性的存在,更关心外部社会的要求,很少具体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教育观念的困境

行为导向的道德教育,教育观念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重行为纪律轻情感的培养。只有道德规范的真正内在化才能成为指导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则。无论任何纪律,如果不是人们接受和同意,而只是依靠激励、惩罚或其他手段,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如何“外在必须”成为“内在应有”,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反省和思考。只有通过内在的自我思考,自我修养,才能将外部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2.3教育方法的困境

道德教育的行为方向,教育方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重灌输轻自我修养。学生不是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应积极参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行为导向往往是将灌输式教学模式复制到道德教育中,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教授为主,无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道德规范的日常行为。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滥用奖惩手段,不正当地使用物质奖励措施,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行为。

三、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内在作用机制

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和强化安排,学习作为直接观察可以是外部行为。道德行为的形成实际上是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行为只是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包含各种心理成分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复杂的内部行动机制。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模式进行说明:

这种模式表明,新的信息从外部(社会伦理)对人体感觉器官的刺激,在这个时候学生在控制系统中(道德动机调节,道德和情绪调节)在长期使用的指导下记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选择新的信息关注,然后通过选择性感知,满足自己的感官信息需求(感知道德规范)进入短期记忆。进一步发挥监管制度的作用,主动从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长期记忆和目前的信息意识出发,尝试了解和构建新信息的意义。如果建设不成功,还需要回到信息阶段再试一次;如果建设成功,那么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可以了解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新信息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道德规范。当需要这些新的伦理规范时,可以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并可以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进行短期记忆的处理,然后对行为体系采取行动进一步改善道德行为表现。其中,道德规范(输入)和道德行为(产出)的表现是道德教育的结束,这是行为学习理论的内容。中间部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内容,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控制制度是人文学习理论的内容,包括道德动机调节和道德情感调节,控制制度的参与使道德认知成为积极的发展过程,带给人们主观积极性。

道德教育的内部机制表明,道德教育本身也是心理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接受道德规范,而是主动地构建过程的内部心理表征,根据学生的原创知识和经验在道德动机的驱动下,选择性地接受、编码、存储、认知、处理道德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必要时,将通过提炼其在环境中的作用,并以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当这个过程稳定下来,成为一个熟练的倾向时,它成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班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J].教育研究,1980(3).

[2]刘晓明,王丽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外国

教育研究.2000(4).

[3]李薇,李德芝. 大学生道德感教育意蕴浅析[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32(03):13-16.

论文作者:孔祥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现实困境与内在机制论文_孔祥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