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西 太原 030053)
【摘要】 目的:研究脊椎及骨关节结核患者采用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价值并总结CT表现。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后证实为脊椎或骨关节结核的患者46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3例。对照组治疗前接受常规X线检查;研究组治疗前接受CT检查。比较两组误诊和漏诊情况、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率、检查操作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率达到91.3%,高于对照组的65.2%;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误诊1例,少于对照组的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充分把握脊椎和骨关节结核的CT表现,可以使疾病诊断准确率提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 脊椎;骨关节;CT;结核;表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101-02
结核病属于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人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最大的一种传染类疾病。当前,由于耐药性结核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疫情呈现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1]。而脊椎及骨关节结核由于发病时病情相对较为隐匿,在早期阶段发现的难度较大,CT检查是目前临床对该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2]。本文研究脊椎及骨关节结核患者采用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价值并总结CT表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后证实为脊椎或骨关节结核的患者46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3例。对照组中脊椎结核9例,骨关节结核14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结核病史1~8个月,平均3.2±0.5个月;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34.2±4.7岁;研究组中脊椎结核8例,骨关节结核15例;男性14例,女性9例;结核病史1~8个月,平均3.1±0.7个月;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34.1±4.5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前接受常规X线检查,采用我院现有的X射线机,对患者的脊椎和骨关节相应部位进行扫描检查,主要摄取正位和侧位两种状态下影像学图片。研究组治疗前接受CT检查,采用我院现有的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扫描操作期间的厚度设定为5.0mm,对患者的脊椎和骨关节进行扫描,对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摄取和观察;其他部位的薄层层厚水平要控制在1.0~2.0mm之间。
1.3 观察指标
(1)误诊和漏诊情况;(2)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率;(3)检查操作时间;
1.4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
2.1 误诊和漏诊情况
研究组患者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为1例和1例,所占比例为4.3%和4.3%,对照组患者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为3例和5例,所占比例为13.0%和21.7%。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率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数为21例,符合率达到91.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发现例数与治疗后证实例数的符合数为15例,符合率达到65.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检查操作时间
对照组和研究组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分别为(13.51±2.54)min和(8.25±1.07)min,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372,P<0.05)。
2.4 CT影像学表现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骨质受到破坏,椎间隙明显变窄或完全融合,椎旁出现脓肿,硬膜囊受到压迫,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完全消失,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处于肿胀状态,或有冷脓肿病灶形成,死骨等。
3.讨论
脊椎结核的CT表现会根据病程时间的长短、病灶数量多少、病变涉及范围的大小、局部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性,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为常见的是碎裂型骨质破坏,穿凿样骨质破坏、溶骨型骨质破坏、骨膜下骨质破坏次之,上述骨质破坏病变很有可能会在同一病例中出现[3]。病变会对椎体附件和肋骨头造成累及,甚至对椎管硬膜囊产生压迫。在骨质破坏区域范围内,还能够观察到形态大小不一的多发性死骨[4]。
关节结核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滑膜型和骨型两种类型,滑膜是发病最早的部位。滑膜结核发病会有充血肿胀现象产生,渗出液数量明显增多,有结核性肉芽组织产生,非负重面的边缘位置是发病的主要部位,逐渐对软骨造成破坏和覆盖,进而对关节面及下方骨骼产生破坏,还会形成冷脓肿[5]。膝关节、髋关节、骶髂关节、踝关节、腕关节、肘关节均有出现结核病变的可能。且由于关节与关节之间互有交通,病变在进入到关节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这就有可能导致程度更严重的结核性全关节炎的产生[6]。
由于CT扫描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空间和密度分辨率水平较高,且具有更加强大的三维重建能力,对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冷脓肿现象可以进行清晰的显示,甚至还能够对软组织和脓肿内部出现的钙化情况,椎体附件破坏情况,硬膜囊受压情况进行反映,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X线平片技术[7、8]。
综上,临床工作中充分把握脊椎和骨关节结核的CT表现,可以使疾病诊断准确率提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海涛,关家文,马宗雷,等.CT引导经皮脊柱内窥镜病灶清除加置管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3):266-268.
[2]陈钧兴.螺旋CT应用于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6):1006-1008.
[3]吴瑞敏,陈义加,裴之俊.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1):2068,2088.
[4]孙玲玲,姚立辉,吴业君,等.用Z轴调制ATCM行胸部螺旋CT检查时不同噪声指数条件下成像效果和剂量指标比较[J].山东医药,2015,28(22):38-39.
[5]刘海,强永乾,付伟,等.磁共振检查在骨关节结核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0):11-12..
[6]龙显荣,孟家晓,黄伟玲,等.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5):834-836.
[7]张峰,刘东锋,潘贤成,等.18F-FDG PET/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4,3(2):30-33.
[8]许明军,郑斌.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甘肃科技,2015,31(6):111-112.
论文作者:芦慧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结核论文; 例数论文; 脊椎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骨关节论文; 关节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