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模式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非公有制论文,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9)01-0058-0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探索、开展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步伐也一直伴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各级党委的指导下,各地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及时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是开展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第一步。把党组织覆盖到非公有制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呈现“多、散、小、杂”等特点,加上有的企业主对党的工作不理解、不信任和不支持,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具体情况,因企制宜实施党的组织覆盖。
1.单独组建。《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凡是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从实践来看,对规模较大(一般指职工人数100人以上)且党员人数满3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对于职工人数较少、党员人数不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2.条块组建。这一模式也可称为党建联合共建模式,是指以党建工作为纽带,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工作、促进发展”的原则,以某个行业党组织或者某个企业党组织为核心,联合若干家企业,组成一个共建单位,共同开展党建工作,使党的组织覆盖到每一家中小企业。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党组织的龙头作用,有效整合共建体内各成员企业的党建资源,做到各成员企业治安工作联防、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文明企业联创、党员教育联动,丰富党的活动形式和内涵,保证党的活动在每一家企业的开展。[1]
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可具体体现为村企联建(即对一些没有设置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实行行政村与企业党组织联建,实行村企统一领导);区域统建(是指在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统一建立党组织,充分利用区内党建资源和行政管理力量开展党的工作,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的区域化管理);行业(商会)统建(是对行业管理性比较强的企业,把支部建在行业协会或商会上,使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依托行业协会或商会党组织,切实强化党对商会组织的政治领导)等等。
3.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促建。这一模式主要是充分整合地方各经济管理部门资源,把部门主要领导吸收为联席会议的成员,使他们利用部门日常工作的便利,协助、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在这一模式下,各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把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情况,作为评选骨干企业、文明单位的条件之一,并通过星级评比、表彰奖励等措施,激励和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支持开展党的工作。
4.其他设置模式。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根据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出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支部建立在项目上”、“支部建立在车间”、“支部建在驻外机构”等等有效形式。同时,一些地方党委根据企业改制的要求,及时根据企业规模和党员人数多少组建和改建企业党组织,做到了加强党建工作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也有一些地方党委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在流动人员集中居住较多的村、社区探索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并将其划归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努力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就有党的形象和活动。[2]
关于党的工作覆盖模式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多、散、小、杂”的特点,很难百分之百地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如何有效地防止尚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党的工作的“空白点”,成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各地各级党委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1.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在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园区、社区、市场等地设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服务于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服务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需要。
2.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这一模式主要是地方党委对还未建立党组织的10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和没有党员的5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通过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中抽调优秀党员干部、鼓励乡镇机构改革后分流富余的干部以及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工作。按照工作要求,党建工作指导员先把工会、共青团组建起来,帮助企业做好培养发展党员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党的工作覆盖面。
3.党建工作社区化管理。在工业小区或社区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社区党组织,把辖区内未开展党建工作的企业纳入其中,定期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以党的活动社区化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化。
4.党建工作编组。地方党委把所有非公有制企业按一定数量编成若干组,由编组区党组织牵头,整合编组区内党建资源,组内各企业联合开展党建工作,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党组织书记的产生和任职模式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事业骨干。选好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是顺利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应由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素质好、懂经营管理、党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把能力强、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选派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有助于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产生模式也日益灵活和多样化。
一般来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产生主要通过内选(即在征求企业主和党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企业党员大会,企业内部党员公开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外聘(即通过对外公开招聘产生党组织书记)、选派(即在企业主同意的前提下,上级党组织为企业选派党组织书记)等途径。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任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主亲任企业党组织书记型。这种情况,一般是企业主自身素质和修养很高,能够自觉认识党建工作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党建工作十分重视。在企业主任企业党组织书记的情况下,通常会选配一名专职副书记负责企业党建的日常工作。例如飞跃集团、万向集团和红豆集团就是这种模式。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时间、场地、经费等都会有充足的保障,并且容易避免党建与企业经营“两张皮”现象,从而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健康发展的协调运行。这也可被看做是新型的“党企合一”企业。万象集团党委书记鲁冠球、飞跃集团党委书记邱继宝和红豆集团党委书记周海江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类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势。
2.选聘或委派专职书记型。企业主本身不是党员,或者企业主是党员但不具备担任党组织书记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在征得企业主同意和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对外公开招聘、上级党组织委派或者企业内部党员选举产生企业党组织的专职书记,专门负责企业党建工作。这种情况下,本身重视党建工作的企业主,同样会重视企业党组织书记的人选。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将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能力强的人选聘为企业党组织书记。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正是这种模式。这种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企业主与党组织的协商、协调,也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协调运行。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通过内选、外聘、下派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可能会由于对企业党建工作认识的错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熟悉以及企业主本身对党建工作的不重视、不支持等等原因而陷入无法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的尴尬境地。
3.跨企业任职的帮扶型。这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有党务工作经验又擅长经营的一个非公有制企业的负责人到另外一个亟须加强党建工作的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委书记,帮助其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如担任新成立的温州强强集团党委书记一职的是该市另一企业集团——忠义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姜忠义。[3]可借用强强集团董事长的话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有了姜忠义这样既有党务工作经验又擅长经营的人,强强集团将会如虎添翼,迈上新台阶。
党员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模式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实践中,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学习了国有企业的传统做法和经验,而且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力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亮身份、显责任”。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每个党员充满活力,党组织才有战斗力;每个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才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党员的自觉性,也需要一定的活动载体。目前,多数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挂牌上岗”等亮出党员身份、凸显党员责任的载体,并且将其制度化。通过量身份、显责任,强化党员示范作用,增强党员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豪感,并逐步将这种责任感、自豪感内化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实践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也越来越注重探索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逐步建立起“我愿亮身份”的机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身份和责任,更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一些知名企业,每年评选的十佳员工中,80%以上是党员,获得科技创新奖的员工中,2/3以上是党员。
2.“三培养,重优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好的道德人品等精神层面,还体现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方面。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确保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即“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4]通过三培养,凸显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从而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体现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党企交叉任职。所谓党企交叉混合模式就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员与企业经营管理层之间实行交叉任职、混合进入。例如红豆集团、飞跃集团等一些党建工作出色非的公有制企业,其高层100%是党员,中层80%是党员。这样的企业,一般能够正确认识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能够正确认识并很好地协调企业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的关系。用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海江的话说就是,企业党委对日常的经营管理不作任何干预,而是给予更多的支持,党委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政治领导核心,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落实。[5]
4.企业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的联合会议模式。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实现交叉任职、混合进入,固然对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政治保证作用,对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明显优势。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企业主对党建工作认识的不同,党企交叉任职模式不可能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唯一模式。实际上,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探索出了其他的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引导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例如,传化集团探索建立的企业党委书记参加最高决策机构——管委会制度和党委委员参加总裁办公会制度、德力西集团和正泰集团探索建立的企业党委与董事局定期召开理论学习联合会议制度、一些企业探索出的邀请非党员企业主列席适当的企业党组织会议制度等,都是畅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的有效交流渠道。这些做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党组织成员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坐在一起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为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辟了途径。我们可把这些探索统称为企业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的联合会议模式。
5.“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党建模式。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导入企业党建工作,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定位为“党建服务”,建立党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他们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管理的要求,围绕企业发展实行党组织规范化管理,有效解决了企业管理与党建工作“两张皮”问题,使企业发展与企业党建工作互为支撑。
实践证明,那些社会责任感强、劳资关系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出色、社会评价高的非公有制企业,往往是党建工作比较出色的企业,是真正的经济和政治都过硬的“双强企业”。作为党的建设的新领域,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认真总结和分析各地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实践中探索出的各种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对于切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