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与建筑问题探讨论文_陈星润

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与建筑问题探讨论文_陈星润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既要科学整治村落的传统格局风貌、改善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需求,因此,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建筑问题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针对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城镇村”层级关系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是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必然要求。在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之后,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加以推广。美丽乡村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必然会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城乡间的巨大差异,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准备。

新的历史时期下,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着传统村落。首先要提升自然村落的功能,其次要保持乡村风貌,保存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将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重点保护。

2 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与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瓶颈

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服务水平不高,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相互交织;新污染老污染相互叠加,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依然突出;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和环境污染现状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2.2 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许多乡、镇政府区域的土地被开发,乡、镇财政收人的一大部分来源为土地出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被挪作它用,只有少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乡镇在土地被开发完全后,基础设施仍无法建立齐全。由于资金来源的短缺,排水等设施甚至为零。乡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建起,但相应的缺乏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及正规的设计图纸,导致房屋建设质量低下,房屋安全不能保证。

2.3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章

乡村规划建设中,工程人员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对规划进行随意更改,降低设计标准,很多商业设施都按照先建后批的原则进行。很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只办理一个国土审批手续即可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建房.导致耕地良田被侵占,房建选址毫无规律。房址布局的分散,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的自然景观。还浪费了大量的可用耕地。

3 美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3.1 完善新农村建设质量全过程监控机制

建设初期,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明确建设主管部门、乡政府、村委会、理事会的质量监控责任和义务,确定责任人。举办法律和技术专题培训,切实提高村民参与质量监控的能力。由建设主管部门、乡镇指导村集体委托法律代表、招标公司、监理公司,签订内容全面的建设合同,适当延长质量保证期。建设后期委托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严格程序,固化内容,建设点指定专人负责。尝试设立新农村维修基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规划实施

一是对整治项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坚持先规划后整治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要求,要把房屋、街路、设施、景观等整治和改造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分期建设和村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建立项目库。规划设计方案,邀请市县规划专家到现场进行讨论,完善设计方案。既与村庄环境相宜,又凸显特色。同时方案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整治规划落实到位。不搞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体现整治后各方面效果最优化。二是规划体现农村特色。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保留农村自然田园风貌,保留村庄、街道存有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园屋和其它古建筑,少一些草皮、少一些钢筋,将山、水、树、路、房融为一体,突出乡村田园特色。三是整治工作有计划。按照“水沟要畅通、垃圾要清理、杂地要绿化、危旧房要整治、乱搭盖要拆除、设施要完善、保洁要持续、村容要美丽”的目标要求,狠抓落实。确保整治后村庄达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位一体的目标要求。

3.3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4 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与建筑中的注意事项

4.1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4.2 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乡村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3 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线路主要指水、电、通信线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给水,规划时乡村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二是排污,各户应役化粪池,乡村视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避免造成污染;三供电,规划时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配电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容量、服务半径和导线截面;四是电信和电视线路要注重扩容,确保随时接通。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其富,张立.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规划思考[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4(08)

[2]沈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规划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4(06)

[4]朱旭东.系农村背景下乡镇规划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20)

论文作者:陈星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美好乡村建设中规划与建筑问题探讨论文_陈星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