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芪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芪,别名绵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一、特征特性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个;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黄芪喜凉爽干旱气候,耐旱、耐寒、怕热、怕涝,幼苗细弱怕强光。成年株喜干旱和充足阳光。是深根类药材,要求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气性强的中性和微碱性沙质壤土,黏土和重盐碱地不宜种植。 二、栽培要点 1.选地整地与施肥。人工栽培黄芪,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采用大垄高床技术,床宽130~140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 2.繁殖技术。根据情况用沸水催芽、硫酸处理或细沙擦伤三种方法之一进行种子处理。种植方式:有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1)直播。黄芪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春播于4~5月份。采用开沟条播。播种时,于做好的床内,按行距20厘米,开深3~5厘米的浅沟,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播种量1.5~2.5公斤。(2)育苗移栽技术。育苗移栽应选择温暖、向阳、疏松肥沃、排灌水方便的田块,做成畦面宽1.2~1.3米,畦埂宽0.5~0.6米,长10米左右的平畦。在做好的畦内,每平方米均匀撒施7.5~15公斤充分腐施的优质农家肥和25~30克磷酸二铵,施后与畦内10~15厘米深的土壤充分拌匀,深刨细搂,拣净根茬、石块等杂物,整平畦面,浇足底水,待4月上旬,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于畦内,随后覆盖0.5~1.0厘米厚的过筛粪土或肥沃表土,然后覆盖薄膜或碎草,保持畦内湿润。出苗后,应及时通风去膜或除盖草,按照苗距3~5厘米适时疏苗,拔除杂草,并视具体情况适当浇水和追肥。当苗高7~10厘米时,按行距40厘米和10厘米交叉栽植两株的株距进行开沟栽植,栽后覆土压实并适时浇水,也可先开沟浇水,水渗后再栽苗覆土。旱地无灌水条件者应结合降雨定植。 3.田间管理。(1)间苗、定苗、补苗。直播的苗高5~7厘米应及时间苗定苗,株距10~15厘米。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的进行中耕除草。第二次于苗高8~9厘米,第三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月、6月、9月各除草一次。(3)追肥。6~7月为幼苗生长发育旺盛期,根据苗情适当追肥,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和过磷酸钙10公斤。二年生植株6~7月开花前,如计划采收种子,应适当多追肥,以促进种子饱满。(4)灌水与排水。播种后至出苗,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5)打顶。为了控制植株生长高度,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三、采收与加工 直播和扦插者,种植2~3年才能收获,而分根繁殖者,当年就能收获。一般于秋后茎叶枯黄时,选晴天将根挖出,去掉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然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其间如暴晒过度而发红,或遭雨淋而变黑,均严重影响质量。产品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黄色者为佳。每亩可产干品250~300公斤。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_黄芪论文
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_黄芪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