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档案馆四十年_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上海档案馆四十年_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上海市档案馆四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档案馆论文,四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档案馆自1959年12月31日建立以来,已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历程。作为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永久保管全市重要档案史料的基地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上海市档案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指导下,经过全馆工作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正以馆藏丰富、设施先进、服务优良、日益开放的新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40年来,上海市档案馆经历了初步建设、遭受挫折和发展提高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市档案馆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1997年,被国家档案局评定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并被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市档案馆在为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市档案馆在以下几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一、档案馆业务建设日益发展

馆库改观、设施先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于1991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为29000平方米, 其中库房面积达2万平方米,居全国省级档案馆馆库面积之首。 新馆库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形成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控制系统、防盗监视安全控制系统。为了更有利于珍贵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还专门建设了特藏档案库房和音像档案室。从1995年底至今,经过4 年努力,上海市档案馆建设了档案多媒体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档案目录建库、档案数字化、档案检索、利用、编研、档案多媒体制作等子系统,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整个系统技术之新、功能之强、规模之大在全国档案部门中并不多见。

馆藏丰富,颇具特色。目前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不同载体、各种门类档案的总数已达200万卷,比1979年的馆藏量增长2.45倍。 馆藏中的110万卷建国以前形成的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近代上海自1843 年开埠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和社会风情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被称为“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把钥匙”。尤其是解放前上海的工商、金融档案,因较完整反映了上海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全国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以及中国资产阶级和民族工商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为史学界所重视,而且对上海的改造振兴发挥着现实的参考作用。其中近代上海的租界档案,不仅形成时间早,内容丰富,十分完整,而且因其详细记录了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经济掠夺并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受到了国内外人士关注。馆藏中的90万卷建国以后形成的档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上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1991年新馆使用后,库房条件大为改善,市档案馆加快了档案接收工作,到1999年已接收档案243个全宗,105万卷,占目前馆藏量二分之一。为丰富馆藏,还加强了档案征集工作,设立了征集工作部门,建立了档案征集网络、聘请了档案征集信息员,已有近3 万件档案资料征集进馆。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在上海视察工作时的照片、录音和录像带;孙中山、章太炎、蒋介石、郭沫若、巴金等人的手迹、手稿和信札;颜惠庆、汪精卫等人的日记。丰富而颇具特色的馆藏档案对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馆藏档案的鉴定、整理、著录、保护等基础业务建设有新的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档案已有一定规模。新馆建成使用后至1998年底为止,对30多万卷不符要求的案卷进行了整理,并加强了档案抢救工作,修裱破损档案12万页。弥足珍贵的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记录已全部译完,有600万字译稿,共24册,其中第1册已正式出版。目前,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建立了一个拥有160万条档案电子目录的数据库, 基本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的计算机检索。

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日益扩大

上海市档案馆根据《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自1987年12月31日起,向社会开放利用档案史料,到目前已分12批开放74万多卷档案。至此,大部分馆藏历史档案已经向社会公众开放,建国后形成年满30年的档案,除经鉴定需控制使用的外,也已有相当部分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的开放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利用者。1991年至1998年底,上海市档案馆共接待来馆查档利用者31839人次,其中包括来自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等16个国家的234名学者、 留学生和有关人士,他们中有的人多次专程来馆查档,有的连续查档达数月之久。同时,还接待了不少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利用者。今年以来,又接待了561人次境外利用者,提供档案7176卷次。 上海市档案馆并开辟了缩微机读室,至1998年底,共拍摄16毫米卷片5968 盘, 计档案135791卷。这些缩微品80%以上已做成拷贝,可代替原件提供利用。

为了方便利用者,上海市档案馆于1990年编撰出版了《上海市档案馆简明指南》,在此基础上,今年又编撰出版了包括535 篇档案全宗介绍的《上海市档案馆指南》。同时,还先后编印了《馆藏历史档案资料目录》、《馆藏民国时期统计档案目录》、《馆藏英文资料目录》及《近代上海工商业概览》等多种检索工具,并初步建立了全市历史档案目录中心, 汇集上海地区各级各类档案馆及有关部门保存的1169 个全宗250万卷历史档案的目录。

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馆藏档案的利用需求,上海市档案馆从1982年开始编辑出版《上海档案史料丛编》,已经出版了《一九二七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日伪上海市政府》、《上海解放》、《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颜惠庆日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市罪行档案资料汇编》等数十种。同时,还通过馆刊《档案与史学》,向社会公布馆藏档案史料。档案史料的编纂出版,受到了海内外许多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目前,上海市档案馆主页已进入国际互联网,内容包括机构概况、服务之窗、珍品集粹、馆藏指南、史料园地、史话沙龙等。

三、档案馆服务功能日益拓展

90年代以后,上海市档案馆积极拓展档案馆的服务功能,以深化档案的查考、凭证、资政的作用外,重视档案教育作用的开发。以展览、陈列、广播、电视、书刊为媒体,利用档案资源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国国情为主要内容的“二史一情”教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上海市档案馆1993年主办的《旧上海掠影》先后在馆内和虹口、嘉定、上海石化总厂等地区展出,观众近5万人;1995 年承办的《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图片史料展》,上海市党政主要领导和10万市民参观了展览;1996年与黄浦区政府联手创建的外滩历史纪念馆,已成为上海一道人文景观,开馆以来参观者已达200多万;1996 年与市教委合办的《上海发展在我心中》图片展,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爱我中华、知我上海、兴我上海”的第二课堂;1999年5 月承办了《上海解放图片史料展》作为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重大活动内容之一。在举办展览的同时,编印了《追忆——近代上海图册》、《上海档案珍品选》、《抗日战争与上海》、《解放上海》等图册。

上海市档案馆1996年与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合作拍摄的首部以档案工作为题材的8集电视连续剧《一号机密》, 先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广泛好评,荣获第七届“飞天奖”中篇三等奖。1996年起开始拍摄系列专题片《档案里的故事》, 其中《兴业路的曙光》等10余部已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1998年起筹拍《回忆与永恒——上海历史上的第一》电视专题片。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还多次走进上海电台、东方电台的直播室,向广大市民宣传介绍馆藏特色、档案作用等,通过电波架起了档案馆与广大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1997年10月,上海市档案馆被市政府正式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市档案馆与全市150个中小学签订了协议, 共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点。

四、档案馆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80年代以后,随着档案工作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上海市档案馆积极开展了档案业务对外交流活动。90年代以后,这种活动日趋活跃,扩大了与国际档案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交流。

上海市档案馆积极参与了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活动。1994年,上海市档案馆被国际档案理事会接纳为城市档案馆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档案馆派代表出席了第12届、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参加了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档案馆委员会会议和东亚分会会议等。上海市档案馆1991年承办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档案保护技术研讨会”、1996年承办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一次执委会会议。

上海市档案馆积极加强了与上海友好城市的档案业务的交流与合作。1990年以后,与日本横滨开港资料馆以“上海与横滨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为课题,进行了为期5年的合作交流活动, 共同举办了比较研究展,编纂了图册,出版了学术论文集。199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了《上海发展在我心中》图片展,参观者逾三万人,创该市多年来展览参观人次之最。目前,又与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档案馆加强了合作交流。

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通过组团考察、专业培训、专题研讨、举办展览、查阅档案等多种形式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档案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广泛交流。1997年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巡回展出《馆藏民国名人手迹》,在海外和侨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今年12月2日至4日,在建馆40周年之际,举办了《档案与上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65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市档案馆向研讨会提交了17篇学术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通过档案业务的对外交流,既学习了国外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也宣传了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和中国,使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档案工作这一窗口,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40年来,上海市档案馆的各项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的关怀,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体现了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回顾上海市档案馆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条深切的体会。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档案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市档案馆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1979年11月召开的新时期首次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了档案工作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根本目的。1980年,上海市档案馆坚决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制定了历史档案开放利用的试行办法。由此,档案馆开始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1984年9月, 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作了重要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7年8月, 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上海市档案局馆的讲话和题词中,号召我们要“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改造振兴上海服务”。由此,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方向逐步向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工作服务的目标转变。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上海档案界提出要破除自我封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确立开放、服务、效益、法制的观念。由此,上海市档案馆进一步确立了以利用为中心的业务指导思想。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上海市档案局馆以《决议》精神为指导,制定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着重提出要把档案馆建设成为保管的基地,利用的中心,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学术研究的场所,文明服务的窗口。由此,上海市档案馆努力拓展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

回顾并考察上海市档案馆的发展进程,我们深深认识到,只要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档案馆工作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必须坚持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目标,使档案馆在服务中建功立业。

档案工作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才能发挥档案工作应有的重要作用。早在60年代建馆初期,上海市档案馆就积极利用档案史料,为我国的外交事务等工作提供服务,取得了重要成果。新时期以来,上海市档案馆为清查“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凭证和依据;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城市改造、文化发展和浦东开发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上海改革开放、振兴发展的热点,市档案馆确定重点选题,及时编纂公布了一批档案史料,为市领导和有关方面决策作参考。围绕全市重大的社会活动和纪念活动,市档案馆以展示档案、举办展览、出版史料等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上海市档案馆还紧紧围绕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大局开展工作,积极为全国档案工作多作服务。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档案馆才能深刻展示出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三、必须坚持以利用为中心的业务指导思想,以利用工作带动档案馆各项业务建设的蓬勃发展。

在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题词精神的指导下,上海市档案馆进一步确立了利用为中心的业务指导思想,切实把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各项业务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积极拓宽档案利用的渠道。在此指导思想下,上海市档案馆进一步拓展社会功能,努力开发档案的教育资源,积极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播作用,使档案馆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利用工作带动并激活了各项业务建设。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无论是档案的鉴定、整理、征集、开放工作,还是档案的保护、现代化管理等工作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利用为中心,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档案馆才能不断适应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正确处理好满足利用需求与业务基础工作薄弱之间的矛盾,并带动各项业务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必须坚持科教兴档的战略,推进档案馆现代化、规模化、科学化水准的提高。

档案科研和人才建设是推进档案馆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在档案建设中不仅注重抓馆库设施等“硬件”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档案科研、人才等“软件”建设,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如在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方面,上海市档案馆承担的“温湿度自动控制仪”、“真空充氮杀虫灭菌装置及方法研究”、“档案材料模糊褪变字迹图像恢复处理系统”等一批科研项目先后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铜牌奖和国家档案局档案科技进步奖;在档案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学术成果获得中国档案学会和上海社联优秀成果奖。一批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有的还获得了中国档案学会青年学术奖。同时,还积极组织和支持专业人员利用馆藏研究的优势,参与有关的史学研究活动。在人才建设方面,注重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全员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为了加快培养档案工作紧缺人才,1997年以来,选拔了18名专业人员分别赴美国、加拿大、法国进行为期2个月到8个月不等的学习培训。目前,全馆工作人员中72.5%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52人。有的还获得了全国档案系统和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实践告诉我们,要使档案馆持续不断快速地发展,要不断巩固和加强档案馆在档案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依靠档案科技创新和全员素质提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也深感,上海市档案馆目前的管理水平,基础状况和人员素质,与文化事业机构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很相适应。

为此,在国家一级档案馆的基础上,上海市档案馆提出创建一流省(市)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的目标,实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齐心协力,再创辉煌,以更新的面貌迈入21世纪。

在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方面,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建立比较完整的档案检索体系,在《档案法》规定的范围内更大程度地开放档案,对不同类别、不同载体的档案实行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

在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档案多媒体全文数据库和上海公共档案信息网,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充分发挥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设施在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规范、实用、高效为目标,使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全国领先。

在档案科研和保护技术应用方面,力争把上海市档案馆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合上海档案事业发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档案科研基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拓宽档案保护技术领域,力争档案修复技术和手段在全国档案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推进档案科技成果应用的社会化。

在档案利用工作方面,要立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档案馆功能,拓宽市民利用档案的空间,提高档案服务社会化程度,实现更广泛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档案业务对外合作交流方面,进一步开拓国际合作交流的渠道,开展确有实效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如互办展览,举办学术交流,交换资料,互派访问学者,互派人员培训等,促进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扩大上海市档案馆在国际档案界的影响。

在人才建设方面,确立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造就一批站在档案工作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外语、计算机、文史等方面的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档案馆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处在世纪交替重要时刻的上海市档案馆,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在新世纪争创新优势,求得新发展而努力奋斗,使上海市档案馆在为上海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上海档案馆四十年_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