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密人员管理的思考与研究论文_曾繁钢

关于涉密人员管理的思考与研究论文_曾繁钢

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1

摘要:通过多角度、多维度来分析和研究涉密人员管理的要点,提高保密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保密法制教育制度提出管理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制度的建设和行为约束,降低涉密人员的泄密常态化,促使涉密人员学法、用法、执法,依法开展保密工作。除了降低涉密人员的窃密行为和泄密风险。还应改变传统培训教育意识形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涉密人员;培训教育;信用评级

一、涉密人员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主体意识淡薄,保密认识不够明确

由于在工作中缺少相关规定和认知,导致很多涉密人员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身份。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得知,在对涉密人员的管理当中很多相关单位都没有制定明确的规范制度,在这其中有部分机关单位在填写人员栏的时候甚至没有给出明确身份,仅填写整体员工,这就容易使涉密人员认知不够,意识淡薄,在管理上也缺乏针对性。虽然目前阶段也有很多单位机关制定了保密承诺书和离岗脱密期等相关措施,但是由于在工作当中对于保密对象的概念比较模糊,从而导致保密制度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在涉及到保密工作中要有明确的意识和认知,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上要有针对性从而提升主体意识。

1.2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

根据当前的形式来看,相关单位在涉密资格审查上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相比较工作中并没有发挥保密审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涉密人员的涉密资格审查,让其在工作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另外机要人员在保密工作中比普通涉密人员更具有担当意识,因此机要人员也要起到监督作用和具备严格审查资格,来提升涉密人员的担当意识。

1.3涉密人员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体制快速发展,人员需求方面也越来越大。而涉密人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会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在保密工作中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久而久之会因为压力大的原因离职,也就造成了人员方面的不稳定。

二、加强涉密人员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观念

目前我国对涉密人员的理解还有所欠缺,概念上也比较模糊,因此要通过有效途径像涉及到保密工作的机关单位宣传新形势下的保密方针和政策,提高涉密人员的意识,并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认可并加以指导。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且在宣传和教育上要极具针对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泄密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的措施等。使涉密人员的意识得到提升,从而把保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加强保密人员的意识和树立正确观念对《保密法》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相关法律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在工作当中保密工作出现问题,可以根据《保密法》的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其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完成保密任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其次对保密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及泄密的相关案例,以会议的形式组织人员进行学习教育,让涉密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和正确观念。

2.完善涉密人员的规章制度

信息安全与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对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来说好的管理制度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所以在保密工作中也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结合保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完善其规章制度。实行一把手的管理体制,层层落实,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严抓严打。此外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也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既能符合法律法规也符合单位的实际要求,做到标准要统一责任要明确秩序要规范,从而促使保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对涉密人员、保密内容、信息传输、以及涉密会议等进行管控和监督,从而避免泄密的情况发生,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升涉密人员的稳定性

在工作当中我们要树立爱才、惜才、育才、用才的正确观念,对于一些优秀的人员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成优秀的涉密人员。为此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比如他们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难题要及时帮助解决,从而保证工作中涉密人员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对涉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保密补偿,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及时补偿,比如涉密人员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参加相关涉密活动或一些重要谈判等,要根据不同形式对涉密人员进行相关的补偿措施。方案二是计量补偿,计量补偿是为了保障相关科研单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例如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和研究成果等,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相应的损失给予赔偿,从而对涉密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有效保障。

三、监管方向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有效工作对涉密人员进行监管。

1.确定分类标准。从涉密人员的分布领域、所在行业、单位层级、工作性质和知悉程度等方面分别考察,选择以涉密人员所处的工作领域为主,以产生国家秘密的层级和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为辅的“一主两辅”的复合式分类标准,即:单位层级+涉密等级+工作领域,把国家秘密产生的领域及行业、层级和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做的优点既可以让各级各类涉密人员都能对号入座,做到不疏不漏,相对独立,又能很容易的判断出哪些涉密人员属于保密管理的重点,有所侧重,重点管理。

2.明确保密承诺。实施保密承诺制度,就要实现保密责任的全面覆盖,使所有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明确自己的保密义务,未经批准不得披露秘密信息,同时也告知涉密人员,如果违反保密承诺所声明的保密义务,所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保密承诺制度的确立,使抽象的保密法律义务具体化,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主动过问保密、涉密单位主动抓保密、涉密人员主动学保密,推动保密制度措施的落实,使保密要求从挂在嘴上、贴在墙上逐步落实到行动上。

3.加强培训教育。保密培训教育要贯穿全过程,针对上岗、在岗和离岗不同阶段,分类划分培训教育内容,强化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保密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保密法制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促使涉密人员学法、用法、执法,依法开展保密工作。还应改变传统培训教育意识形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保密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注重学绩。和实绩相结合,学用并举,建立长效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与绩效考核和评选先进相挂钩,奖励先进,勉励后进,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保密培训教育长效机制运转顺畅。

4.实施全程跟踪。由于涉密人员有着“全时段”、“全周期”的特殊特性,所以对涉密人员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密人员不只是在工作时间内涉密,其工作时间外也涉密,更不是只在岗涉密,转岗、辞职、离岗、退休后也涉密,只要其脱密期未满和所知悉的涉密事项未予解密,对涉密人员的24小时都应该管住管好,确保任何时间段都不泄密。

5.建立信用评级。建立涉密人员的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涉密人员身份、地位、工作性质、社会环境、历史表现、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感情稳定性等可能影响其保密意志、立场、信念和执行力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评,对涉密人员的可信度进行跟踪记录,并记入其档案或任职晋级的考核指标中。通过建立这样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运行机制,有利于更为系统、全面地考察涉密人员的素质,预防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对涉密人员考评带来的负面或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发展,对保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保密工作又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涉密人员在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稳定性上全面提升,并对管理方面加以完善,从而使泄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立京.涉密人员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商情,2016(27):191.

[2]孙维维.关于涉密人员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6).

[3]庞瑾,吴瑞.关于加强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16(6):60-64.

论文作者:曾繁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关于涉密人员管理的思考与研究论文_曾繁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