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论文_杜秀芳,杨秋蓉

4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论文_杜秀芳,杨秋蓉

杜秀芳 杨秋蓉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精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与预后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除3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及 1例主动出院外,其余39例经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可大大降低住院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238-0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循环系统常见的急重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每年1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2]。实践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共接诊急性心肌梗塞病例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41~68岁,平均57岁。治愈好转39例,死亡3例,主动出院1例。

2.护理体会

2.1 严格休息

接诊后迅速将患者安置在监护病室内,根据病人的当时状态采取不同的体位。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燥等可取半卧位,否则平卧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病后一周内,特别是在最初的48小时内病情变化最大,病死率也最高。患者早期很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转为心室纤颤,心跳骤停突然死亡,早期安静有部分坏死的心肌承受的负荷降到最低限度,心肌耗氧量比活动时降低四倍。因此,发病48小时内,尽量减少翻身次数,最好不翻身。第一周需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必须的护理工作最好集中做完,尽量减少病人的心脏及精神负担。在心电监测下根据其症状及心电图的正常演变,病后二周可以在床上活动肢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至第四周帮助病人逐渐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应指出的是,病重者卧床时宜适当延长。

2.2 心理护理

进行心理护理,是战胜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心肌梗塞一旦被确诊后由于疾病来得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上各种症状的刺激,患者常可出现恐惧、急躁、焦虑的心情,往往对疾病的恢复及预后丧失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只有认真了解和掌握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才能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恰当的做好解释工作。对有焦虑心理的病人,可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病人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对悲观型的病人要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

2.3 疼痛的护理

严重疼痛会使病人烦躁不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增加心肌耗氧量。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剂,包括: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哌替啶25mg~50mg肌肉注射,硝酸甘油持续静脉输注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解除心肌缺血,从而缓解疼痛。护理中应观察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

2.4 严格的心电示波监测

大部分病人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常常发生于24小时之内,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行连续心电示波监测,观察心律情况,应有专职护理人员进行连续昼夜观察,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变化,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来,标明时间。出现心律失常时要立即报告医生,监测需持续5~7天,有心律失常者延长监测。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意识等的变化,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保留静脉通道,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随时准备抢救。

2.5 合理饮食

做好卫生宣教,因患者消化功能低下,所以要加强饮食管理,急性心肌梗塞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最初3~4天仍进流质食,以后视病情逐渐改为半流质以及低盐、低脂、清淡、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切忌过饱,忌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并强制戒烟酒及浓茶。

2.6 保持大便通畅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由于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加之进食减少,排便习惯的改变等,易形成便秘,加重心肌缺氧而导致心脏骤停。所以必须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每日排便,对需卧床的病人,指导和训练定期在床上排便的习惯,对排便确有困难的可常规服用缓泻剂。如有大便秘结可按医嘱给对症处理,必要时可给低压盐水灌肠等。严重病人排便时要有护理人员协助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2.7 吸氧

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3],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的扩大。可用鼻导管持续性吸氧3~7天左右,流量为3~5升/分钟为宜,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少心律失常。注意保持鼻导管通畅并定时更换,24小时更换一次鼻管,插入另一鼻孔。

2.8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血压、意识、表情、血色、出汗、心率、心律、尿量、口渴、末梢循环等情况的变化。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用药后的反应,严密观察有无三大并发症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出现。注意观察有无肺水肿的出现,严格掌握静脉点滴速度及输液量,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静脉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2.9 出院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后病人焦虑情绪多来自于对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担心,家人要充分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合理饮食,食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并强制戒烟限酒。鼓励病人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适当运动。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定期门诊随诊,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俊平.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9期.

[2]周春燕,张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3年29期.

[3]李玉杰.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2009年23期.

论文作者:杜秀芳,杨秋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4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论文_杜秀芳,杨秋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