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开端育出孩子好教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养论文,开端论文,孩子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那么一段时间,诸如“别让你的孩子打扰我”“到国外游的中国人被诟病”等舆论被人们传播着,使得“教养”这个词撞击着很多人的心。真正的教养源自一颗热爱自己和热爱他人的心灵。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妨碍他人,不随心所欲,不惟我独尊,懂得处事的分寸与自我克制;一个有教养的人会认真地关注他人,真诚地倾听他人,真实地感受他人;一人有教养的人不仅懂得尊重他人,更会为他人设身处地去着想。 当然,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不是单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的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需要人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更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习得和养成。作为家长,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一起听听专家和家长的观点和建议,或许会让我们茅塞顿开! 专家观点:父母助力孩子有教养 一位妈妈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搭公交车。当售票员让买票时,妈妈小声对儿子说:“儿子,你的个子不算高,再往下蹲一点,我们就不用买两张车票了。”儿子生气地对妈妈说:“平时你总是说‘做人要诚实’。今天,我就不蹲。”妈妈很尴尬,连忙解释说:“我不是不诚实,而是说按你的实际年龄不用买票。”儿子红着脸说:“你这是狡辩,按年龄买票你还让我蹲下,你就是不想买票!”妈妈无言以对。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父母要给孩子做出真正的榜样。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该不该尊重孩子 一天,我们在温泉公园开展了“三人行”读书活动,参加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及家长。在活动进行到高潮时,出现了一对母女闹情绪的不和谐音符。原因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女儿一直表现不积极。妈妈看到其他同学与老师互动效果很好,就再三给女儿递眼神,让她参与,但是她一直不表现。妈妈急了,对女儿说:“你性格内向,胆子又小,这是你表现的好机会,怎么就不能锻炼自己?”说着就推她上前。女儿向妈妈大吼“你想参加你就参加,不要干涉我。”妈妈生气地说:“这孩子,真不知道好歹。我这不是为你好吗!”妈妈的举动惹恼了女儿,女儿生气地离开了团队。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大人一样,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哪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不例外。“人前教子”是禁忌,这样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内向的孩子更内向,自信心更受损,亲子关系恶化,让孩子有良好的教养更是无从谈起。 家长的无效教育影响了孩子良好教养的形成 以上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不同环境下的真实故事,却是同样无效培养孩子的行为。这不由让笔者记起了曾经有专业人士总结的“孩子几类品行的根源”:“撒谎”源自真相不被接纳;“自我”源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逃家”源自孩子的内心得不到温暖;“沉默”源自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怯懦”源自父母的强势;“自卑”源自否定、打击式的教育;“对抗激烈”源自压抑得太狠…… 家长都想培养出有教养的好孩子,为什么却是无效的呢?原因有四。 一是家长的情绪和行为受情境特征的左右,教育行为缺乏理智,且易表现为“对人不对事”。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易用近乎“本能”的“习惯性反应”来应对教育问题,且常用相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或者教育问题。用“说教”、“指责”或者“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是家长在实施教育行为之前,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相关教育经验。如家长会简单模仿原生家庭中学习的教育经验或者是他人的教育经验,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比如,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很多家长就不得要领,导致“赏识教育”无效甚至产生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差等负面效应。 四是家长缺乏自觉主动地学习,“家长角色”未随着家庭教育过程而成长,常会遭遇“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的困境。 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采用无效教育行为,就会出现太多的问题,而且问题可能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最后不但无法实现教育目的,更没有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养,而且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家长是培养有教养的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教育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共同努力,而担任第一刀成型奠基的这个雕刻家是最重要的,他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家长,其余五位雕塑家都是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帮助完善、修整、美化。因此,要培育一个心智健全、有教养的孩子,父母当然是最重要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好父母要助力孩子成就其有好教养,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稳定的家风、家教。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有一个好的复印件,前提得有一个好的原件。“没有成熟的成人,便不会有成熟的社会与有成就的后代。”北大书同教育研究院齐大辉教授如是说。西方也有句俗语:要培养一代贵族,得换三代人的骨血。可见要想培育心智健全、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完善自己的修为是至关重大的,生活中任何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是孩子的表率,切不可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所为。比如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从孝顺长辈、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开始,让家长的优良作风温润孩子原本纯净、剔透的心灵。 与时俱进,做学习型的“三宽”家长。“三宽”即“宽厚”、“宽容”、“宽松”。家长要拥有“宽厚”的胸怀。要有爱心,要真心实意地爱自己的孩子,要有高远的境界,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一直按照这个规律办事,静待花开。家长有了“宽厚”的胸怀,才能理解孩子成长中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才能“宽容”地看待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家长有了“宽厚”的胸怀、“宽容”的心态,随之也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在“三宽”家长稳定的作为影响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而萌发出对生命的热爱、感恩,也体悟到一个人的成长中要经历各种风雨,才能形成友善、诚信、关怀他人的品格。当然能给孩子创造“宽松”环境的家长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会跟孩子做朋友和伙伴,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同时也要笃行笃信:生活即教育,完善自我,做智慧家长才能助力成就有教养的孩子。 (蔡剑秀,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早期教育协会副会长) 家长观点:教养就在身边 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不守规矩的例子,过马路闯红灯、购票插队、乘车拥挤抢座、随手乱扔垃圾……说起来,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可是这些小事,无一不关乎内涵丰富的“教养”问题。 周末,我带儿子到省博物馆去上自然课,课堂位于省博物馆二楼一间展览室内。周末有课时,会在室外楼梯处放一可移动的栏杆,并放一告示牌,告知哪个时间段有课不能入内参观。当时儿子在里面上课,我在外面等着。不一会儿,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跑过来,在后面跟着孩子爸爸。小男孩钻过栏杆就往楼梯上走,孩子爸爸看了一眼告示牌,对他说“小心点,别摔着了!”任孩子跑进了正在上课的展览室。不一会儿,老师牵着孩子的手从里面走出来,边走边跟他说:“哥哥们在上课,你不能进来的!”孩子站在门口,似乎还想往里进,老师只能站在门口挡着。孩子爸爸看着这一切,很淡定地对他说:“下来吧!”孩子很不情愿地走下楼梯,爸爸带着他扬长而去。 3岁的孩子,确实不懂什么叫“规矩”,家长应该懂。但是,家长却不教孩子遵守“规矩”——不能进入别人上课的课堂;在孩子违反“规矩”时不加以制止;在明知孩子的行为已经给别人造成影响时,也不当面道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孩子从小守规矩,有教养。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大家彬彬有礼、互助互爱、和谐有序,为什么?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也会成为有教养的人。殊不知,教养不在别处,就在自己身边。良好的环境从来不是靠别人缔造的,而恰恰需要自己的积极参与。智慧的父母,应该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给孩子讲不同场合需要遵守的规矩,培养出有教养的好孩子。 链接:有教养的人的十大特征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总结出了“有教养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谈吐得体: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语气中肯: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又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注意交谈技巧: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不自傲: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信守诺言: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说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关怀他人: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大度: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富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以家庭为开始,生孩子,好好抚养孩子_教养论文
以家庭为开始,生孩子,好好抚养孩子_教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