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娟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261041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铅中毒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范围内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357名,测其头发铅值,观察城市居民区与农村儿童铅中毒的情况。结果 本市内儿童平均铅中毒发生率为47.9%,其中城市居民区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63.28%,农村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32.78%,城市居民区与农村比较,其儿童铅中毒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城居民区明显高于农村。
关键词:儿童;铅中毒;环境卫生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环境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矿企业和含铅的生活用品三个方面。由于含铅汽油的使用,因而汽车排出的含铅废气和颗粒物既可污染城市空气,也可污染公路两旁的蔬菜与稻谷;工矿企业主要是铅冶炼厂、蓄电池厂、铅制品厂(如电缆、铅板及铅合金等)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均可产生大量铅烟或铅尘;鉴于颜料、油漆、陶瓷、搪瓷、塑料及空气颗粒物中均含有铅及其化合物,因而生活中从房屋的装饰、阅读的铅印报刊杂志、日用的塑料容器制品、供儿童玩耍的五颜六色的玩具及室内尘土等,无处不存在着铅的污染。
此外,儿童发生铅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可能由于在胎儿期,母体暴露于铅污染环境中,铅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
2.遗传因素尽管对神经性毒物的遗传易感性早有认识,但是仅在近十余年来才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3个多态性基因,可使个体对铅的易感性发生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可影响铅在人体中的蓄积和毒物动力学的缘故。
第1个基因编码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人ALAD基因普遍具有基因多态性,它包含两种等位基因ALAD1和ALAD2。这些等位基因又有3种不同的同工酶形式:ALAD1-1、ALAD1-2和ALAD2-2。研究结果表明携带ALAD2等位基因的个体,血铅含量高于仅含有AL-AD1基因的个体,这是因为ALAD2通过影响肾功能和减少血液中螯合铅量而增强铅的毒性。从而提示携带ALAD2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会对铅接触更易感,这使他们在低水平铅接触时就有可能出现亚临床和临床症状。据调查,在11%~20%的白人中发现有ALAD2,而在非洲人中则未检出。但也有报道表明,ALAD基因多态性与血铅水平无明显相关,甚至认为ALAD2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之所以有如此差异,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其研究的人群及方法的差异有关。
第2个基因是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其多态性可影响人体血铅水平和骨骼中铅的蓄积。VDR基因有2个等位基因b和B,有研究表明,携有等位基因B(VDR)的个体在受到铅暴露时更易发生高血铅和铅中毒,是铅中毒的易感和高危人群。但是,VDR基因型影响铅毒性的确切机制还有待阐明。
第3个基因是血色素沉着病(HFE)基因。该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铅的吸收。HFE基因多态性与对铅中毒更为敏感的儿童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亟待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发病机制
铅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神经毒物,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其毒作用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认为,铅的毒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1.铅对脑的发育及血脑屏障的影响 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取决于其发育过程中诸事件的有序出现。这些事件包括细胞分裂、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迁移、分化及突触形成等。这些事件中每一步都必须在时间上、空间上准确无误地进行。
2.铅对神经递质与信息传递的影响 突触是神经元信息传递的结构,突触联系的正常建立是维持脑正常发育的重要环节,绝大多数突触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如果铅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摄取和突触的形成,则必然对神经传导网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毒作用。
二、流行病学特征
1.铅中毒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特点 即铅暴露水平从高浓度发展到低浓度;暴露人群从职业人群进入到婴幼儿及儿童;健康损害部位从造血系统转向神经系统。近3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神经行为和智能的影响。
2.铅暴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铅污染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体内;铅污染食品与饮水(水源含铅量高,或含铅自来水管污染饮水),儿童舔、咬带色的玩具或铅笔及吞食剥落的含铅油漆皮,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3.易感人群铅中毒的易感人群为婴幼儿及儿童。
4.血铅水平高我国儿童血铅水平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工业区儿童血铅平均水平多在200~400fig/L之间,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率多在85%以上,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临床表现
(一)亚临床型
环境污染引起的铅中毒绝大多数无明显的症状,只是在监测或健康检查时发现儿童血铅高,才引起注意。此时铅负荷增高(血铅可在100~200μg/L范围)的儿童可能被查出智商得分低、某些神经行为功能下降(如神经反映速率、视觉分辨能力下降)、学习成绩较差等。
(二)轻度和中度型
多发于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何时起病不易觉察,最初的表现多为非特异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烦躁、多动、学习困难和常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稍重时可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腹绞痛及面色苍白等。此型的血铅水平可在200~600μg/L范围。
(三)重度型(即铅中毒脑病)
铅中毒脑病发生在长期高浓度或急性高浓度铅暴露的条件下。患儿往往先有头痛、记忆力减退、急躁、震颤等。待血铅突然升高达到800μg/L以上时,可以癫痫发作起病,出现持续性呕吐、共济失调和昏迷。脑病是重度铅中毒的症状,目前已较少见。
四、防制对策
儿童铅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应着眼于控制环境污染、健康教育和驱铅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健康教育是基本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是根本办法,对中度及以上铅中毒,临床治疗是重要环节,三者有机结合是成功处理儿童铅中毒的基本保证。
(一)控制环境污染
全国应全面取缔含铅汽油,积极、彻底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格控制铅冶炼厂、蓄电池厂排放的铅烟、铅尘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物,这是控制环境铅污染的根本办法。此外,停止含铅制品(如含铅颜料、油漆及自来水管等)的生产,对于减少儿童铅暴露的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康教育
提高家长对铅中毒的认识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重要前提。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让家长了解环境中铅的来源、儿童铅中毒的危害、儿童铅中毒的预防等。此外,还要帮助家长如何去除或减少环境中的铅源(如不让儿童玩涂有颜料的玩具等);提高合理膳食的知识,增加儿童膳食钙的摄入量,以降低肠道铅的吸收。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儿童铅中毒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5,22(2):57-6.
[2]王郁文,丁文军.1112例门诊患儿血铅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33.
[3]叶广俊,马迎华.不可忽视儿童铅中毒,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5.
论文作者:韩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儿童论文; 基因论文; 多态性论文; 突触论文; 血铅论文; 神经论文; 含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