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品牌的地区分布与区域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是企业除人力资源、商品、资本、信息以外的第五大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价值和市场业绩,不仅代表了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也反映了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6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品牌入选。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入选5个品牌,台湾省入选3个品牌,其余492个品牌全部分布在中国大陆29个省区市。
一、中国大陆品牌的分布概况
(一)地域分布
1.从四大地区来看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① 来看,中国大陆品牌的总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四大地区的品牌分布
注:品牌密度指平均每个城市拥有的品牌数量,反映品牌分布的集中程度。
由表1可见,四大板块中,东部地区在品牌数量、品牌价值、分布城市和品牌密度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说明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品牌分布的中心。西部地区的平均品牌价值最高,透射出其在某些行业中的品牌优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品牌密度都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其品牌分布仍不够集中。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品牌的分布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递减的趋势。
2.从各省区市来看
从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北京、广东和上海的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都位居全国三甲。这反映出目前我国品牌的分布与经济中心和城市群的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西部的个别省市,如四川省,凭借某一行业甚至某一企业的品牌优势,其品牌价值也位居前列;但是西部绝大部分省市的品牌发育比较落后,青海和西藏则没有一个品牌入选。中部和东北诸省的品牌发育水平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各省区市的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各省区的品牌数量分布
图2 各省区的品牌价值分布
(二)价值分布
2006年,海尔以639.89亿元的价值成为中国最“值钱”的品牌,同时也居于世界品牌500强的第86位。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品牌的价值仍然不高,多数都在100亿元以下,如表2所示。即使是海尔这样的国内大品牌,其价值在世界级品牌面前也微不足道: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世界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位居榜首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670亿美元,是海尔的10倍以上。
表2中国大陆品牌的价值分布
(三)行业分布
1.主要行业的品牌分布
根据笔者的分类统计,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有35个行业的品牌入选。其中入选品牌在10个以上的行业有18个,它们入选的品牌总计达434个,占总数的近90%,如图3所示。
图3 主要行业的品牌分布(单位:个)
从入选品牌的行业分布来看,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业的入选品牌占据了前两位。这两类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加上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造就了一大批轻工业的知名品牌,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建材、日化、轻工行业的品牌形成亦是如此。而医药与保健品行业和通信、电子、IT业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研发与创新是这类产业品牌的发展基础。在排行榜中,医药与保健品行业和通信、电子、IT业的入选品牌分列第4和第5位,反映出我国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尽管个别制药品牌的入选更多地依赖于广告而非创新)。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入选品牌,则体现了我国在一些具体门类——如客车制造、经济型轿车制造和摩托车制造中的优势。机械制造业由于还没有大规模地对外开放,加上民营资本不断地由轻工业领域转向重化工业领域,因此入选品牌也较多。但近日却传出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徐工集团即将被美国凯雷并购的消息,可见该行业品牌的格局也将产生新的变数。同样,烟草行业也在政府的保护之下,享受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烟草类的名牌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商业连锁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也迅速壮大,其品牌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虽然房地产类的入选品牌并不多,但是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都高于其他行业名牌企业的利润率。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也许将来会有更多的房地产类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家电业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加上始终坚持发展自主品牌,其品牌的发展态势良好。石油化工与能源类、传媒类、金融类和航空服务类的品牌则全部为政府所掌握。
虽然以上18个行业的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这些自主品牌也面临着国际品牌巨头的严峻挑战:目前,软饮料制造、轿车和日化行业的国内市场已经几乎被世界名牌所垄断;纺织服装业的品牌价值总体偏低,在国际顶级服装品牌的挤压下,只有争夺中低端消费市场;通信、电子、IT业、制药业和家电业的品牌更是只能在国际巨头的包围中寻求突破。即使是在政府控制下的金融业,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其品牌的优势地位也将逐渐丧失。此外,我国目前的品牌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非服务业,而且重化工业领域的入选品牌较少;这与我国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加大、而且已经整体迈向重化工业阶段的事实不相符合,说明我国的品牌发展水平落后于产业发展水平。
2.品牌分布的4种类型
根据品牌的数量分布和价值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将上述18个主要行业的品牌分布划分为4种类型:
·地域分散、价值集中型。这种类型的品牌的地域分布比较分散,但其顶级品牌的价值较高,而且远高于同行业的其它品牌,因而该行业的品牌价值比较集中。最典型的就是食品饮料行业,60个品牌分布于全国24个省区的47个城市,但是最有价值的几个品牌却集中于四川省(白酒类)。烟草行业亦是如此,品牌价值主要集中于云南省。属于这种类型的品牌还有传媒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北京),通信、电子、IT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北京),汽车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长春),石油化工与能源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北京),摩托车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重庆)、地产与不动产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商业连锁类(品牌价值主要集中在北京)。
·地域集中、价值分散型。这种类型的品牌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但只是集中了一些价值较低的品牌,却没有价值较高的顶级品牌。家电行业的品牌分布就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家电行业的品牌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价值最高的两个品牌却在青岛(海尔)和绵阳(长虹)。因此家电品牌在数量分别上虽比较集中,但在价值分布上却相对分散。
·地域集中、价值集中型。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该行业的高价值品牌集中分布在某些地区,如机械类品牌(价值较高的几个品牌都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二是该行业的不同价值的品牌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几个地区,如金融类品牌在数量上和价值上都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北京作为多数国有大型金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但却不是金融类品牌的唯一中心,这表明了上海和深圳在发展金融业上的巨大潜力。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长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后,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逐步确立。
·地域分散、价值分散型。这种类型的品牌的地域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品牌之间的价值相差不大;即使是本行业的顶级品牌,其绝对价值也不高,因此品牌的价值分布也比较分散。属于这种类型的包括纺织服装、医药与保健品、建材、轻工、日化、航空服务等行业的品牌。
二、区域首位品牌与品牌发育
区域首位品牌,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值最高的品牌。各地区首位品牌的总排名和价值,能够体现出区域品牌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区域首位品牌的所属行业、所有者(即企业)性质和所在城市,则体现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此外,仿照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的城市首位律,这里也计算了各省、区、市的品牌价值首位度,即各地区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品牌价值之比;同时,也计算了各地区的首位品牌相对价值,即首位品牌的价值占区域内品牌总价值的比重。这两项指标反应了区域品牌的总体发育水平。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各省区市的首位品牌
*双汇已于2006年5月被美国高盛集团并购。
从首位品牌的总排名和价值来看,各地区的首位品牌价值差异很大,山东的首位品牌价值是宁夏的47倍多。总体上,东部诸省市的首位品牌的排名靠前,价值较高,说明东部地区的品牌发育水平较高。但西部一些省区由于特殊的产业优势,其首位品牌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如云南的红塔山(烟草)、贵州的茅台(白酒)和内蒙古的伊利(乳制品);但这也体现出西部省区的品牌发育还不完善,品牌结构比较单一。
从首位品牌的所属行业来看,各地区的首位品牌基本上反映了其优势产业。在29个省区市的首位品牌中,有9个属于食品、饮料、烟草和纺织服装业等轻工业领域;而这其中,除了浙江省位于东部地区、其首位品牌属于纺织服装业以外,其它8个省区都位于中西部,而且其首位品牌都属于食品、饮料、烟草业,说明中西部在发展食品、饮料、烟草产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分布在制药、家电和通信、电子、IT业的10个首位品牌中,有7个属于东部省市,反映了东部地区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有8个省区的首位品牌属于重化工业领域,但只有1个位于东部省区,这既反映了东部地区在重化工业过程中以外资为主导的格局,也体现出国有大型重化工企业对于中西部和东北的重要性。只有2个省市的首位品牌属于第三产业,而且都是政府主导的传媒业品牌,说明我国服务业领域的品牌发展还相当落后。
从首位品牌的所有者性质来看,绝大多数省区的首位品牌所有者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独资或控股),少数为集体企业,只有广东的华为、浙江的雅戈尔、海南的养生堂和新疆的新天这4个品牌的所有者为民营企业。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国有企业品牌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相对宽松的制度下和较为公平的环境中,民营企业及其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首位品牌所在的城市来看,有10个省区的首位品牌不在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中,而这其中的9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和东北。一般来说,品牌总是分布在中心城市(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而首位品牌分布在一般城市中,主要是由于它们拥有某些资源,比如酿酒业所需的水源或钢铁业所需的煤铁资源。但无论如何,品牌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竞争。这些中小城市的企业的品牌能够成长为本区域的首位品牌,说明这些企业是有竞争力的。
从品牌首位度和首位品牌相对价值来看,品牌首位度较高(≥3)的地区,其首位品牌的相对价值也较大(≥50%),说明这些地区的品牌发育还不充分,只有某一个品牌的发展较好,如云南、吉林、贵州和内蒙古。而品牌首位度较低(≤3)的地区则反之。还有一些地区的品牌首位度不高(≤2),但首位品牌的相对价值却较大(50%左右),说明这些地区的入选品牌更少,品牌发展水平更低,如陕西、江西、新疆和天津。
三、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品牌分布
品牌虽然主要分布在城市,但是某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知名品牌毕竟是少数,若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品牌的分布,就必须着眼于更大的地域范围。城市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城市存在着某种分工和联系,而且城市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等级的。因此,从城市集合体的角度来研究品牌分布更有意义。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城市区域复合理论的研究尚存在争议,因此存在多种提法,如“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都市圈”(Urban Cluster)、“城市功能区”(Urban Function Area)等。但其基本内涵都是指由至少一个大型中心城市及其周围的受中心城市直接影响而从事互相配合、利益共享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城市、城镇所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此,笔者将其统称为“城市群”。城市群往往是一国的工业中心和经济重心,因此也是知名品牌的聚集地区。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比较成熟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此外,我国在不久的未来将形成另外4个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即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福建沿海地区城市群。姚士谋则认为我国存在着5个大型城市群和8个城镇密集区;顾朝林等认为我国已经和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密集区有12个;倪鹏飞则通过设定最低标准,认为我国存在15个城市群。笔者综合相关资料,拟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福建沿海、成渝沿线、中原、长江中游和湘中等目前比较公认的10大城市群的品牌分布进行分析。而关中城市群虽然也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但由于该区域仅拥有3个“最有价值品牌”,故这里不予讨论。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品牌分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台州和舟山等16个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也被认为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服务业中心,因而也是品牌分布最集中、品牌价值最大的地区之一。以上16个城市共有114个品牌入选,总价值达4417.01亿元。其中,仅上海就拥有52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2528.01亿元,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品牌分布中心。其次是杭州,有16个品牌入选,总价值531.58亿元,是该地区的品牌分布副中心。②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纺织、服装、食品、机械、钢铁、汽车等产业发达,微电子、通讯设备、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受到外资和国外知名品牌的冲击,使得其品牌分布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食品、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中。
更进一步看,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投资环境优良,人力资本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为品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甚至吸引了周边的品牌前来落户。如诞生于浙江的杉杉集团和均瑶集团都先后将总部迁到上海。但是上海品牌的行业分布比较分散,缺乏集中众多知名品牌的产业。尤其上海的金融、保险、传媒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发育落后,与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上海提出不仅要建成世界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而且也要建成世界文化中心。因此,上海应以举办世界博览会为契机,充分发挥上海的在资本、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传媒、商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知名品牌和高新技术产业品牌。
江苏和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成员,虽然经济都比较发达,但二者在品牌发展上的差距却很大。2006年,江苏共有32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1076.09亿元;浙江则有45个品牌入选,总价值1435.96亿元。作为江苏的“双中心”,苏州和南京的入选品牌分别为10个和8个,价值分别为308.21亿元和242.62亿元;而作为浙江“双中心”的杭州和宁波,其入选品牌分别达16个和10个,价值达531.58亿元和359.57亿元。究其原因,江苏更加重视外资,但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品牌,它们严重冲击了本土品牌,许多企业只有为外资企业做帖牌生产;而浙江的内资、尤其是民资更为活跃,在本土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也培育了大量的原创品牌,尤其是民营品牌。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品牌分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等广东省的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广东省的9个城市为考察对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77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3852.6亿元。其中,深圳为该地区的品牌分布中心,广州、佛山为副中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第二大城市群,也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该地区凭借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和华侨之乡的人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加工贸易型综合工业基地。其产业结构以轻纺、玩具、家电等为主,但同样由于缺乏自主品牌,该地区只有家电行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品牌集群。另外该地区的传媒业也比较发达,相关品牌也比较多。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IT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物流、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并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如华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万科等。这些新兴品牌主要集中于充满活力的深圳市。未来,随着CEPA协议的生效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港澳和内地的经济将进一步融合,其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保持现有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有望培育出更多的高级产业品牌。
(三)京津唐城市群的品牌分布
以北京、天津、河北为考察对象③,京津唐城市群共有97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达9211.41亿元,是品牌价值最高的地区。其中北京就有84个品牌入选,总价值8954.06亿元,是该地区绝对的品牌分布中心。该地区没有品牌分布副中心。
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所占的比重较高。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众多国有垄断企业的所在地,如CCTV、中国移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人寿等。这些企业实力雄厚,其品牌凭借国家信誉,都拥有很高的价值。确切的说,这些品牌不是“北京的”,而是“中国的”。事实上,在北京入选的84个最有价值品牌中,冠以“国字号”的品牌就达39个,真正属于北京自己的品牌只有45个,而其中属于较充分竞争行业的品牌有35个。这其中,除了一些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旅游等服务业品牌外,最突出的就是通信、电子、IT等高技术产业品牌,如联想、爱国者等。北京是我国的科技中心,聚集了为数众多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较高。一些高科技品牌就是著名高校品牌的延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而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更是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品牌的密集地区。未来,北京将继续依托科技优势,打造更多高科技知名品牌;同时应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品牌。
另一方面,作为京津唐城市群的“双核心”,天津却仅有2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仅45.09亿元。当北京凭借手中的行政权力将各种优质资源揽入怀中后,天津发现自己连个像样的品牌都拿不出手了。在国资不景气、民资不成气的情况下,只有靠大量吸引外资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反过来,这又使得仅有的几个自主品牌也相继死掉。幸运的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已经全面启动,“北方浦东”的建设将为天津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天津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力加快自主品牌的建设,争取早日摆脱“有实无名”的窘境。
(四)其他城市群的品牌分布
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城市群外的其它7大城市群共分布有123个品牌,总价值5441.3亿元。各城市群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7大城市群的品牌分布情况
由表4可见,山东半岛、福建沿海和成渝沿线城市群的品牌数量较多,价值也较高。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品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品牌。但是其现有品牌的知名度都比较高。福建沿海城市群的品牌分布高度集中于泉州、厦门和福州,尤其是泉州的晋江市,已经形成我国最主要的名牌服装产业集群。成渝沿线城市群缺乏品牌分布中心,这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产业结构造成的。四川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白酒产地,集中了许多著名的白酒品牌,而且价值都很高。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这些品牌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因此虽然成都和重庆拥有的品牌分别达10个和9个,但品牌总价值还比不上五粮液一个品牌的价值。这也反映了作为区域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中心性尚未充分发挥,品牌的发育也不完全。在其它四个城市群中,辽中南、长江中游和湘中城市群的品牌中心的品牌集中度都很高,只有郑州例外:中原城市群的11个品牌中,郑州只占4个,品牌价值仅131.86亿元;其余7个品牌则分散于其它7个城市。可见,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地位仍有待加强。七个城市群的品牌发展都面临着一些机遇,只要能够及时把握,品牌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以上十大城市群集中了我国大陆411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品牌价值达22922.32亿元,分别占品牌总数的83.5%和总价值的86.0%。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就集中了288个品牌,品牌价值17481.02亿元,分别占品牌总数的58.5%和总价值的65.6%。可见,城市群,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城市群是知名品牌的集中地区。它们凭借优良的投资环境、成熟的产业集群和显著的区位优势,为品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反之,品牌的集聚又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两大城市群的品牌等级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认为,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是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关系的,这种等级关系可以通过各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来体现。但是由于行政范围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规模并不能完全表示城市级别的高低,因此这种等级关系还可以通过各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即地区生产总值④ 来体现。而从品牌的角度来看,这种等级关系也许还体现在各个城市的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中。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城市群进行考察。因为这两个城市群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期,整体发育比较成熟;其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品牌的发展较少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品牌的地域分布也相对均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114个品牌分布在除嘉兴、舟山外的14个城市中,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77个品牌则分布在除肇庆外的8个城市中。因此,下面将计算这两大城市群的品牌数量等级和品牌价值等级,并与人口等级和经济等级进行比较。⑤ 为了使结果更加明了,这里以每一项指标的最大值为100,计算各个城市某一指标之间的相对值。计算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图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等级体系
图5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等级体系
由图4可见,无论在人口等级、经济等级、品牌数量等级还是品牌价值等级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明显地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结构。所不同的是,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比,上海在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上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上海的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18和2.27,但品牌数量首位度和品牌价值首位度却高达3.25和4.76。而由图5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人口等级、经济等级和品牌数量等级上均呈现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双中心结构,但在品牌价值等级上则呈现出以深圳为中心的单中心结构。可见,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会呈现出扩散的趋势,而投资环境、行政效率等制度因素也具有匀质化的趋势,但品牌的分布却仍然高度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因为区域中心城市在科技人才、信息区位、市场空间、配套服务等方面仍然具备明显的优势,加上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行政级别都较高,创造出了有利于品牌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四、品牌与城市(群)经济实力和城市(群)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在讨论完中国大陆的品牌分布后,我们最后也来分析一下品牌与城市(群)经济实力和城市(群)竞争力的相关性。衡量城市(群)经济实力的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GRP),它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群竞争力则选用倪鹏飞的评价结果。
为了使相关分析更有意义,本文选取那些至少拥有5个最有价值品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要求的样本共有22个。对这22个城市2005年的GRP与其拥有的品牌数量、品牌价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GRP与品牌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品牌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对这22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与其拥有的品牌数量排名、品牌价值排名进行秩相关分析,发现城市竞争力与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表5所示。对10大城市群进行品牌数量、品牌价值与城市群经济实力、城市群竞争力进行相关分析,也能够得出类似的结论,如表6所示。可见,品牌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基于品牌力量的企业主体之间的竞争。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优势品牌,并不断保持品牌的竞争优势,是未来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
表5品牌数量、价值与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注:**显著性水平在0.01(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在0.05(双尾检验)
表6品牌数量、价值与城市群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注:**显著性水平在0.01(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在0.05(双尾检验)
注释:
①“十一五规划”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等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晋、豫、鄂、湘、赣、皖等6省;西部地区包括蒙、陕、甘、宁、青、新、川、渝、云、贵、藏、桂等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等3省。
②本文中,区域品牌中心的评判标准为:某城市的品牌数量或品牌价值至少占本区域的50%,或者两项指标均至少占本区域的30%。区域品牌副中心的评判标准为:某城市的品牌数量或品牌价值至少占本区域的30%,或者两项指标均至少占本区域的10%。
③上述10大城市群中,只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比较明确,而其它几个城市群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在具体城市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其它8个城市群的品牌分布只有用省一级行政单位来考察。但这对最终结果并无太大影响,因为多数品牌都分布在省内的主要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中。
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2005年以后,各地区的年度生产总值不再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而称为地区生产总值(Gross Regional Product,GRP);而全国的年度生产总值仍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表示。
⑤不考虑没有品牌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嘉兴、舟山和肇庆,以及香港和澳门。此外,人口等级的计算要取常住人口数量,因此这里选取各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而经济等级的计算则取各城市200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