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365100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辨别和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发现述诸于文字表达,以期达到教化的最终目的。根据中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可将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施教的步骤归结为三种具体操作:欣赏、表演、创作。
一、欣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美,所或缺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的作品,而是靠观赏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美的字里行间去感悟、去思索、去汲取。
读贺知章《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就会想到正是那个“使用剪刀的人”,那个裁出盎然春光的“妙手”,才有眼前的万丛新绿、勃勃春色。从而学生就在美的感悟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体会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联用。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再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语文教学中要达成美育的培养要求,单靠每册课文中的三十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而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书籍、音像制品的丰富,中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教育者无法制控的信息。而从审美心理角度看,中学时代,正是个性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心理加速互相渗透,个人美感日益深化的时期。但中学生涉世未深,审美理想不够成热,甚至有“从众”心理。施教者必需有较清醒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把握,不要一味地否定流行文化,要合理地使用这样的教育契机,对作品做客观的分析,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收到其他作品所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
通过对审美形象的欣赏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敏锐地发现美、正确地认识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模仿和表现美,才能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表演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思维和行为的自主性都在加强,都具有较强的审美表现欲望和审美创造欲望。因而在语文科审美施教中引入戏剧表演的机制,可以把他们引导到健康的道路上去,让他们有表现美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分清美丑,理解高雅与粗俗,在实践中发挥其创造美的才能。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头的课本,指导学生独立地改编、排练、表演课本剧,是一项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项目。因为戏剧的表现形式是以动态的形象模仿和生活再现,激发人的审美知觉,并能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演技于一体,给人以综合性的美感。
语文课本中那些人物不甚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场景、时间相对集中的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堂变成舞台,放手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初一《花市》一文,文章通过一个老农和一个干部争购一盆花这一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展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表现了时代的新风尚。这样的课文根本无需教师的讲解,只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入戏”。当他们粉墨登场,在别人的行文间中演绎自己的情愫时;当他们穿上红裳绿裤,在几盆鲜花前坐定,亮开嗓子喊一声“卖花了”时;当他们弓腰曲背,戴一把花白的假胡子上台时;当他们西装革履,道貌岸然时……人物的动作就是他们的动作,人物的心理就是他们的心理,悲欢离合、善恶美丑、歌赞褒贬,不需多讲。
三、创作
通过对语言艺术美的感知和品味,学生有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但这并非是审美教育的全部。作为审美教育,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艺术实践,使学生从美的欣赏者变为美的创造者,能够用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去描绘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从而使被动的审美施教变为主动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写作过程中,学生调动审美感受,发挥审美想象,并利用美的语言形式和技巧进行创造和创作。
诗是一种语言的舞蹈,诗歌对语言的要求不是从语法规范的角度,而是从美的需要出发,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性认识。一个学生在题为《童年》的小诗中这样写道:“童年,是奶奶那双伶仃的小脚;童年,是妈妈心底永远买不起的花裙。”这个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感悟敏锐。他能用优美的字句表达自己童年的感受,而且还能准确地把握与他相距近半个世纪的两代女性对童年的认知,并选用恰当的意象把它表达出来,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你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脚步。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闪烁的群星也拦不住你心灵窗外的阳光。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突来的暴雨也拦不住你已经远去的背影。”这样如诗的语句,带给我们何止心灵的震撼呢?
当然,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除了通过诗歌、散文,还可以通过小说、童话,甚至戏剧来训练。
论文作者:王秀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心理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目的论文; 优美论文; 童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