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课程改革探讨论文_周红菊

《环境学导论》课程改革探讨论文_周红菊

周红菊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环境学导论”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环境学的兴趣具有意要的意义。由于“环境学导论”中不仅包括丰富的实践知识,还有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生态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学导论;教学方法;实践

环境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环境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是同学对自己专业产生认知,了解环境学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学习各部分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学习做铺垫,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环境科学导论”同样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理论教授和意识培养为主,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力求学生全面发展,为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讲授所有相关知识,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及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专题讲授,突出重点、热点、难点。教学实践表明,按专题进行备课和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统一、不变思想在于让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此外,随着不同科学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也无法应对当前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程应该做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等,把国内外在环境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以及当前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都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1、案例分析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围绕着环境热点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课程内容,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我们先从身边或历史上公认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此时再导入理论讲授,所讲内容既有针对性又不显得枯燥,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探讨兴趣,并在有些章节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环境问题案例和讲课,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科前沿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介绍。本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着研究项目,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最新环境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的各种相关的讲座,以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可以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多角度去分析该问题。此外,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及时向同学传递信息并鼓励他们做一些政策宣传,提高自身与公众的环保意识。另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组织教案,教学内容达到图、文、声并茂。采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条件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片;采用PPT 电子教案,更新内容、应用最新资料容易、方便,实现无纸化,节约了资源。构建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环境学导论课程构建了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通过班级QQ 群的方式在网上组织学生讨论;二是教师采用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或者资料名称和搜索途径给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环境学导论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4、实践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收集分析资料结合课堂讲授的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留意垃圾运输车收集垃圾的路线、垃圾箱的设置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填埋场,观察整个垃圾处理流程。结合调查、参观,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5、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以健全学生课外学习体系作为突破口,以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为基本点。一是强化预习性作业。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性作业,并在教学组织前布置给学生。二是提高实践性作业比重。实践性作业一般包括实习、观摩、调查等形式,教师根据课堂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实践性作业,并通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三是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健全课外学习体系,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增加以研究、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性作业数量,通过练习题、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国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因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设置,无论是作为环境生态专业的专业课还是非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通过对“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多方式、多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于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途径和技巧,使学生既能在理论知识的创新上更进一步,更能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专业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丽璇,张秋云,吴宏海“. 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2(2):9-10.

[2] 邹农俭. 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J].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7.

[3] 罗斯.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0.

[4] 韦新平. 化学观念与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研究述评[J].化学教学,2014(9):20-24.

论文作者:周红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环境学导论》课程改革探讨论文_周红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