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控制变量 宏微结合 探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承接之前所学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为高中化学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是初高中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地位重要。本课三维目标为: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理解反应的实质;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实验现象及反应视频感受化学之美。其中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重点,理解反应的实质是难点。
一、实施探究的必要性
教材的演示实验,是这样进行:先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结合前面有水生成的中和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复分解反应,简单推理后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通过画出微观离子图,讲清是离子形成沉淀、气体、水来突破。
对此,我有以下疑问:(一)有限的几个实验后就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印象深刻吗?(二)既然宏观现象产生沉淀等,是溶液中的微观离子形成,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不探究这一点呢?(三)这种验证性教师演示实验,能否改进,使之更加符合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呢?
为此,笔者尝试将教材上的验证性教师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究性的学生活动,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离子之间的联系,突破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一难点。
二、探究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宏微结合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学习观。笔者结合这两点,设计有对比性的试剂,改变溶液中的阳离子,来揭示微观离子数目减少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突破本课难点。
三、探究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离子的视角感受溶液,为后续探究做铺垫,降低探究难度。
表1 感受微粒观视角下的溶液
(二)情境导学:
开始,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美丽的复分解反应”,让学生感受反应中的现象之美,激发探究欲望,并提出问题:影片中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之间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三)作出假设
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给出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
①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肉眼能看到新物质生成(比如有沉淀或气体),反应才发生。
②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变少了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降低 了,反应就发生了;
(四)小组探究
探究I: 生成沉淀时,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数目会减少吗?
探究III:生成水时,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数目会减少吗?
(五)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你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宏观条件是什么?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学生结合假设总结出:酸碱盐在溶液中相遇形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时,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数目会减少。
(六)微观模拟
老师播放Flash动画加深结论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根据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归纳能形成沉淀、气体、水的离子对,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做准备。
四、探究后的反思
通过基于控制变量,宏微结合的方式,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开展探究式学习,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三点影响:
(一)学生对复分解反应中微观离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提高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做出很好铺垫。
(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问题,科学探究素养得到提高。
(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材实验创新改进,教的方式有提升。
当然探究的过程中也留有遗憾。探究只从定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离子数目的减少,还显单薄。曾考虑,通过氢氧化钡溶液与适量硫酸铜溶液反应,测试前后电流数值的变化,得出离子数目的减少。但属于特殊例子,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后,尽管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有减少,但溶液中存在大量钠离子和氯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并无明显变化。这次,暂时放弃。今后,我会继续尝试,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进行量的研究,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分解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智俊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实质》为例; 《中学理科园地》2016年 第6期?23-26页
2.田长明;“用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三个设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Z1期 29-30页
论文作者:张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复分解反应论文; 溶液论文; 离子论文; 条件论文; 微观论文; 发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