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论文_徐赈爽

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论文_徐赈爽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410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美学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美呢?美是从何而来的呢?本文根据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认知美学;建构

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美学的概念有着不一样的说法。柏拉图的本体论路径认为因为美的食物中含有美所以人们才会感觉到美,但这个理论根本行不通,一直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来证明到底什么是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学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为主,但是却一直没有发展的前瞻性,导致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的舞台上没有话语权。其实美有没有本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有没有美的本身。因此,新实践美学应运而生,将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相结合,用一种不怕艰难用于探索的精神努力发展中国美学。现在新实践美学的发展已经有所成就,本人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1]。

一、新实践美学的概念

由神经科学成果中对美学的研究中知道,它在西方被称之为“神经美学”,在中国称为“认知美学”。这里提出的观点是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会具有美。而在和人的对象化关系里,美是被人特定认知的,也就是说在人没有功利心的情况下,认为一个东西是美的并且从中获得愉悦的心情或满足的感觉,那这个事物就可以被称为是美的。对于这种身心愉悦的感觉人们用“美”来形容,也就是现在的人们常说的“美感”,因为人们感觉一个事物是能引起愉悦的感情的,所以被称为“美”。

所以,被人们成为“美”的事物原本是普通的,但是在被赋予人特殊的感情时也便有了“美”的感觉。正是因为影响审美活动的认知方式作用,所以也就是认知美学,一件事物美不美取决于美感。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融合,中国新实践美学有了不小的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审美的方式,还打破了传统美学思想的禁锢。它在发展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二、认知美学的方式及发挥的作用

1.只有内质和外形统一的事物才被成为美的。

认知美学是审美的基础。审美,也就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指人们对待事物时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情感关系状态。所以,审美是人看待事物的现象。因为一件事物的内质是跟人的内心需要相对应的,外形是与人的外在感官相对应的,人在认知一件事物时是通过感官与内心的判断决定一件事物是不是美的,所以只有内质和外形兼具的事物才会让人感觉到美。

例如:当人在吃桃子时,不仅是品尝口味,还会看到桃子的外观。一开始我们看见了桃子,在我们的心中做出认知,内心对其的价值认识做出肯定的回答后才会有想吃的感觉。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是大脑将桃子的外形和内质进行组合从而判断出桃子是否是美的。这也就是人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和是否美的判断过程[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认知美学的方式与功利认知的关系

当人处于利害的状态时,也就是有功利性的需求时,就会先把利害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也就是当人有功利性的时候,满足自身的需求成为主要目的,这时候对一件事物的美的判断将不再准确。由此可见,当人的功利性认知方式占主导地位时是没办法真正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与否的,因此只有在非功利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愉悦的感情并判断一件事物的美与否。

例如:还是刚才桃子的例子,但换一种所处环境。在人非常饥饿的时候,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食物解决饥饿问题,那也就顾不上桃子外表看起来好不好了,只要能解决自己的现状,这个桃子就是美的。

三、认知美学建构的意义

审美是由知觉和情感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认知活动也主要包含这两方面,所以美的研究要以神经结构作为基础,把人的感官和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原因,脑科学并没有充分融合到美学研究中去,因此在知觉和情感的研究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所以现在我国对认知美学的研究还是较落后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用中国传统美学解释“自然美”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了人尝试通过主观的臆想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思考自然是没有结果的。而认知美学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美学中把人的认知活动与社会中存在的观念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互补充,利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解决中国传统美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3]。

审美的认知不仅将传统美学存在的不足消除了,还促进了美学理论的发展,现在可以推理出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内在原因了。因为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如果仅仅是依靠传统美学的观点,那么中国的美学很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与此同时,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设还转变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从此在世界美学的舞台上多了中国人的思想。

从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理论可以看出,认知是审美的核心,而知觉又是认知的核心。知觉,存在于人的心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光,与人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通过对认知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解释什么是审美,还可以促进审美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美学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想促进中国美学的发展,就要将中国的传统美学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所有美学上的问题,美学的发展还需要中国广大的学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推翻一切,在实践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国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结构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人审美的认知就是人审美的过程。当人在生活中有了基本的认知时,也就慢慢形成了自己认知的方式。当然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认知是既相同又不同的,哪怕是面对同样的事物,得到的对美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一样的人对美的感觉和判断是不一样的。那么当我们知道了美的这个特点以后就可以对审美的认知进行人工智能应用,赋予机器审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国美学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小曦.实践·生命·审美智能——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7,(2):38-41,22.

[2]顾梅珑.美学:超越二元对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63-66.

[3]胡俊.论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续承[J].理论学刊,2012,(11):125-128

作者简介:徐赈爽(1992.05-),女,学历:硕士研究生,湖北襄阳人,所在单位(或学校):武汉纺织大学。

论文作者:徐赈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论文_徐赈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