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信息产业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输等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国际性大都市的主要标志。迈向21世纪的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国际性城市,必须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产业超前、超常规发展,向国内外提供先进的信息设备,高效的信息网络,全面的信息服务,使信息成为上海最有效的资源,使信息产业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使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并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达到先进水平,从而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信息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信息产业面向知识的生产和传递,面向物质的生产和流通及信息活动有关的行业或部门,信息产业是与信息的采集、贮存、传播、利用及其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有关的产业部门的总和。为了研究和讨论的便利,我们将信息产业界定为:电信服务,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服务,声音与电视广播及设备,声像娱乐。
自从中央提出浦东开发开放,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方针后,上海对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有了较大突破的实质性启动,起步相对较早,率先提出了上海信息港工程,并成立了信息港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上海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但上海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水平仍较低,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其速度和规模以及发展势头与兄弟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现状描述
由于目前统计方法与口径的原因,对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情况尚未缺乏完整、全面的数据。或者讲,现有一些统计数据本身也是不完整的,存在着未统计进来的遗漏。我们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按同一口径进行纵向比较,以描述上海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
1.信息产业增加值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几年来,上海信息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其增加值1994年为90.28亿元,1995年增加为1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7.9%;1996年达到223.53亿元,比上年增长79.5%,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幅度。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94年4.2%上升到1996年7.7 %。
上海信息产业迅速增长的趋势,从以下三个重要行业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充分反映。计算机产业总产值1994年为21亿元;1995年达40亿元,增长90%;1996年达60亿元,增长50%,每年以近20亿元的产值递增。邮电业务总量1994年为39.2亿元;1995年上升为55.7亿元,增长42%;1996年达76.2亿元,增长36%。信息服务业方面的发展也很迅速,以上海热线、上海科技网、上海信息网为代表的ISP已达20多家, 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五网连通,网页内容丰富且更新速度较快,168 声讯服务台深入人心,8311、8611、5288等声讯台也相继开通。
2.基本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信息化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信息化指数的基本情况来看,上海的邮电业务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55.7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76.2亿元,增长36%;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995年的17.12%上升到1996年的23.2%,增长35.5%; 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995年的1.39%提高到1996年的2.78%,增长100%; 计算机交互网络利用率1996年近0.1%;PC机普及率1996年近20%; 有线电视覆盖率1996年达40%。
3.上海信息产业结构分布
信息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部类,其结构分析则主要从产值与就业两方面展开。
信息产业产值结构。信息设备制造业产值结构:据1995年的数据,上海工业总产值为4547.47亿元,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78.22亿元、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值为13.62亿元、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为 0.29亿元、记录媒介复制工业总产值为0.69亿元, 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2%、0.3%、0.0064%和0.015%。信息服务业产值结构:据1995年数据,上海第三产业产值为991.04 亿元,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48.69亿元、信息咨询业产值为6.33亿元、广播电影电视业产值5.29 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9%、0.64%和0.53%。
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及其行业分布。1995年,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达16万,计算机制造业达1.09万人,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达0.05万人,记录媒介复制业人员0.11万,电信服务业人员达3.44万,广播电影电视业1.47万人。
从以上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信息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偏小;而信息产业发展目前仍是以通信设备制造和电信服务为主。
二、水平及发展阶段评定
由于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进程,因此我们对上海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评定必须参照国际衡量标准,以准确评估我们达到信息化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目前国际上较权威的对信息化程度的衡量体系大多由三部分组成:社会基础结构,包括公民受教育程度及社会自由程度等一系列指标;信息基础结构,包括各类电信及广播电视服务的普及率等一系列指标;计算机基础结构,包括家庭、机构的单机及互连网的普及率等指标。
由此可见,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消费的高低,即信息使用的普及率是衡量地区信息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欧美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收入为信息设备制造收入的二倍左右。按照上述标准对各国(地区)进行信息化测评,全球各经济体的信息化程度由高到低大致分为四类,其典型国家和地区有:第一类(个人信息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美国、芬兰;第二类(对信息技术进行目的明确而有效的长期投资):日本、新加坡、香港、法国、英国等;第三类(处于高速发展中,机遇超过障碍,但过去存在的问题仍有影响):台湾、韩国、俄罗斯、意大利等;第四类(不平衡地激增,在历史情况与发展潜力之间振荡):巴西、泰国、埃及、印度、中国等。
我国信息化程度总体上是较低的。但从上海情况来看,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还是处领先地位的,所以单独放进去进行测评可以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上述这套测评体系,特别是按此标准进行的分类是从一个国家(地区)信息化程度角度设定的,所以测评的分类并不完全适合对一个国家内的一个城市的情况。但我们可以从参照测评的结果,从中来评估上海信息化程度。
把上海的信息化数据纳入到这一测评体系中,与美国(一类)、日本、新加坡、香港(二类)、韩国(三类)来进行若干指标的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在社会基础结构方面,除了一些政治倾向严重的指标(如社会自由程度)难以测评外,上海在这方面已达到第二类水平;在信息基础结构方面某些主要指标上,上海已接近或超过第三类水平,甚至接近第二类水平,如上海有线电视覆盖率约22%,可以说,上海的电信基础基本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的信息化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在计算机基础结构方面,上海的计算机单机普及已跨入第一类水平,上海PC机普及率约为20%, 其中居民个人为7 %, 但与Internet 网络有关的数据却远远落后于第三类水平, 入网注册人数为3000人,其普及率约为0.1%,而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 韩国分别为4.9%、3%、3.8%、0.7%、0.7%左右,显然, 上海的计算机信息服务还处于萌芽状态,计算机使用是浅层次的,信息资源商用化步伐缓慢,信息服务市场机制远未健全。
按照联合国对经济体的划分标准,上海人均GDP达到3000 美元左右,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但通过上面的测评结果,我们知道,尽管在信息化的某些方面上海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就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上海还显得较为滞后,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及其一些经济中心相比,差距更大。与信息化强国相比,上海电信业的就业人数接近中等信息化国家水平,计算机产业就业人数偏低。另外,传统信息产业就业人员较多,现代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较少。
由于世界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所以对社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在更新变化,不断提高其划分标准。按照目前通行的划分标准,信息社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电子邮件(Email)阶段, 即个人之间通过国际网络传递信息;国际互联网(Internet)阶段,个人、企业和机构将自己的信息上网,供全球Internet使用者享用; 商业对商业(Business to Business)阶段,企业通过(Internet)与其它企业进行电子商业贸易;虚拟电子商城阶段,通过网络建立一个贸易商城,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交易。
目前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已达到第三阶段,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参与到电子商业中来。按此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海目前信息化发展尚处在第一及第二个阶段,上网的人数尚不多,除了少数大企业及大机构有运用Internet进行商业贸易的行为外,大多数人尚停留在发Email阶段。
三、国内比较研究
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总体比较而言,上海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与国内一些信息化领先地区和城市相比,则有丧失其优势的危险。
从地区角度来看,以广州、深圳、珠海、惠洲、东莞等地的电子信息骨干企业为依托,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目前亚洲最大的仿真机生产商、全国最大片式电子元件基地、全国最大的微型计算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等均在珠江三角洲,使该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信息产业群落。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20亿元, 其中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达1000万门,居全国之首。此外,微型计算机、磁盘、光纤、商业收款机等电脑产品继续在全国独占鳌头。以光纤、数字微波为主要手段的数字传输网、移动电话网、分组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日臻完善。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以微机为主的各类计算机超过10万台,有近百个计算机网络投入运行,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达到40万元以上,利税率25%以上。相比之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信息产业发展,就大为逊色了。
从城市角度来看,深圳、北京、上海的信息产业发展走在前面。比较这三个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看出:
1.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并不比深圳和北京低,如1995年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为124.51亿元,深圳为107亿元,但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北京、深圳。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至1996年还没有超过10%(只有7.7%),而北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94年就已达到41.8%, 其中一级信息部门(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和出售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34%;信息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为43.9%。深圳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本市GDP的比重1995年达到13.7%;1996年, 深圳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 其中计算机设备类产值为238亿元,通信设备类产值为90亿元,电子元器件产值83亿元。1996年深圳计算机软盘片年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10%。另外,目前深圳已建成计算机信息网络100 个, 数据库近200 个, 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企业近1800家。
2.信息设备制造。上海的通讯设备制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集成电路生产水平有待于新项目的引进开发而进一步提高,其他领域则相对显得落后。尤其是计算机产业上,上海处于明显劣势。北京已形成以联想、四通、方正等企业为龙头的计算机产业规模群。深圳则以长城集团为代表,其“金长城”电脑已与联想计算机形成了国内微机行业的第一阵容。深圳计算机及相关工业企业已有1500多家(其中深科技是目前世界三大磁头生产企业之一),1996年计算机行业产值达125亿元。 连湖南计算机厂也都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计算机终端开发和生产厂商。上海远远落后了,直到1997年下半年,红壹佰多媒体电脑才在上海市内有了较大名声,东海电脑还没有大的起色。
3.电子计算机的市场流通。上海在电子计算机市场流通方面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全国兼容机包括进口品牌机的最大流转中心在广州、深圳和北京。一个在南面,一个在北边。中部地区的电子计算机整机、零部件和外围设备的流转中心在武汉,西部有成都。上海在东部,却根本没有成为华东地区电子计算机市场中心,只是在本地市场上“吃饭”。
4.计算机软件开发。国内知名的软件开发商是东大阿派、北大方正、四通利方、新天地等企业。东大阿派作为国内最大的软件生产企业之一,全方位拓展软件开发基地和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先后开发SEA3.0、CAMPUS5.0 、 CARIS6.0 等一系列产品, 同时推出了大型数据库管理openBASE、工厂设计系统等产品。深圳长城公司大力开拓系统集成领域,多次承揽国家级大型信息管理重点工程项目。上海在这方面主要是做了一些出口贸易,在通用软件方面也排不上号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只有一个上海朗道电脑科技发展公司出版的朗道词典(3.1 版本的光盘有声词典一度较为领先),在国内还有点小名声,但进入1997年已经被其他双向有声并支持WIN95和Internet即时汉化的电子词典远远超越。 郑州还出了个“即时通汉化专家”软件,其即时汉化功能远超上海“朗道词典”。在近期几个著名的汉字平台和编辑软件中,如RICHWIN、 中文之星、北大方正排版系统、UCDOS、CXDOS、天汇、213、CCED、WPS等,没有一个是上海的。
5.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在电信服务业上稍具优势;但在信息咨询服务上不如北京、深圳发达;在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上,三地的发展速度都很快。从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来看,上海不如北京、深圳多。
6.信息服务的设备装备。近年来,在信息化设备装备方面,三地都有了较大发展,其差距不是很大。从结构上分析,上海在通讯设备装备上处于深圳和北京之间。北京的电话主线普及率1995年为14.06 %, 1996年上升到18.16%;移动电话普及率1995年为1.4%,1996年上升为2.31%;每百户电话用户1995年为14.3,1996年为15.65。深圳1996 年长途交换机总容量已达3.7万终端,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26万,全市电话用户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90万户(1995 年深圳市人口为345.12万人)。在PC机装备率上,上海不如其他两地。
7.信息化的软环境。深圳信息化的立法工作比其他地区超前,已先后制订一系列有关的法规和条件,包括《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工程管理规定》、《深圳市信息网络运行管理规定》、《深圳市信息市场管理规定》、《深圳市信息资源管理规定》、《深圳市IC卡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等。上海在信息化软环境改善上,特别是在有关立法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8.从动态发展比较来看,北京、深圳及其他地区的信息化势头十分迅猛。深圳早在1995年就已成为国家信息中心、电子部、邮电部、广电部、中科院、科委的信息试点城市,对信息化工程规划得非常出色,且有明确的指标,实行“两步走”的战略。“九五”期间启动和建设一批重点工程,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明显成效,其计划目标是: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6.7%, 其增加值约占当年GDP的24%;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30 亿元, 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8%;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服务业、邮电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 信息通信终端普及率达每百人60部,其中多媒体终端达每百人30部。北京虽然信息化建设工程起步较晚,于1997年才开始实施“首都信息化工程”,但它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争取在10—1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信息处理、加工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在“九五”期间,主要是建好六个骨干信息网络,即北京信息交互网络、北京国际商贸信息网络、北京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北京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首都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北京服务信息网络。天津也制定了到2000年建成北方信息枢纽、国家重要信息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1997年重点启动的九个项目,其中税收征管系统、科研教育信息网、商贸易自动化系统、经济信息系统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参照国际信息化衡量标准和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比较研究,我们对上海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和评价是:起步较早,步伐不快;个别领先,总体滞后;优势尚存,机遇丧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信息作为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尽管市领导早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把信息港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但并没有引起各部门、各系统对此重要性的共识,公众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也较低,信息商品化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信息产业的跳跃发展与人们观念认识的缓慢转变之间存在矛盾。
2.信息产品制造缺乏高新技术支撑导致竞争力下降。在信息产品制造方面,只有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好,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广播电视和计算机产品制造在技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内领先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关键信息设备进口比例过高,总体国产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从而在国内外信息产品竞争的冲击下上海信息产品被迅速挤出市场。
3.信息服务总体水平欠高,与一流硬件装备不相符合。上海的公众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在规模上已达到国际大都市先进水平,信息装备堪称一流。同时,在银行、证券业和部分大型企业,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但总体来说,信息资源行业分割较严重;信息采集、加工以及中介机构发展滞后,新业务开发能力较弱;信息服务业规模偏小,信息应用水平较低。
4.信息产业的软环境建设落后于网络应用建设。信息化方面的立法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的步伐缓慢,不仅不利于统一和规范市场的运作,也导致不少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在信息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方面,也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在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公众计算机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培训与实际应用脱节,对信息高新技术领域中核心技术掌握不够,高层次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标签:产业增加值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深圳gd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