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竹坝学校 361000
摘 要: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单元选篇共同完成一项单元读写结合任务,提高学生关于表达的某项能力。让学生扎实地提高语文素养,又不局限于文本的束缚,超越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相互促进 整合资源
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早在1924 年,黎锦熙在《国文的作文教授法》中提出“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的观点,可以看作是“读写结合”概念的首次提出。叶圣陶先生将“读”与“写”分别用“吸收”与“发表”来加以阐述。朱作仁教授提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在强调读写结合的重要性时,应注意读写结合要有“序”,才不致于随意、盲目。
对“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研究,以单元整体教学完成一项读写结合活动为突破口,从认识、了解、掌握、运用各方面入手,各类单元选篇承担不同的任务,将单元阅读课、口语训练、习作训练等因素进行整合,单元选篇共同完成一项单元读写结合任务,提高学生关于表达的某项能力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一、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王荣生将语文教材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他认为不同类型的选文承担的教学作用也必须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不同,教学法、策略也要相应地改变。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解决“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首先,要求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整合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直以来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教师应吃透本单元选篇的教材,分析单元习作的基础上,在进行单元选篇的教学时集中体现一个读写结合点,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降低难度,使读写结合有梯度,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颐和园》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将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本组习作为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编者的意图很明显,让学生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学习文章表达的方法,进而学写导游词。
综合分析本组教材后,《长城》和《颐和园》两课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围绕一个地点进行介绍的小练笔,而《秦兵马俑》一课则是让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尊陶俑进行介绍。在这些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礼貌语,人称的变化等,那么在习作写导游词的时候,学生写起来就容易上手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可利用价值,灵活地运用教材,寻找语文教学新思路,以单元整体备课为突破口,将单元阅读课、口语训练、习作训练等因素进行整合,每单元集中训练学生的一两项表达技能,多课一得,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二、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事实上,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最让他们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如何写,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缺乏写作的素材。那么,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抓手,挖掘具有单元教材特点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利用阅读教材现有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进程,开展有效的训练,及时进行知识、能力、方法的迁移,举一反三,掌握新的表达方法,为本单元的口语、习作教学打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把现有的阅读教材,活用为学生阅读课上口头、书面训练的素材,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单元选篇共同完成一项单元读写结合任务,即以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为素材,写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可以是美丽的景物、旖旎的风光,也可以是亲身经历的难忘生活和特别的风俗等。
在进行《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们观察现如今的乡下人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们居住的各式各样的楼房,院子中栽种的瓜果蔬菜、门口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到人们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汽车等等的变化,让他们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抓住几个点来写写《如今的乡下人家》。
《麦哨》一课在教学上则是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并让学生模仿创作描写童年生活的一段小诗。这样的单元教学整合,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训练目标明确地指向单元习作。
三、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对单元教材进行整体备课,挖掘阅读教材的句式、段落、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寻找对话、心理活动、外貌、动作描写等表达方法,修辞手法,段落篇章结构等,以单元口语、习作训练重点为导向,寻找同主题教材中,作者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运用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提高备课的针对性,降低人文课程对语文本体课程的干扰。教学时,教师在不同课的教学中,渗透同一种表达方法,适当进行训练,提高读写关联度,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教师有意识地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不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侧重于守信这么一个主题,而我通过对单元整体的分析后,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对作者写法上的感悟,简单重复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运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童话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组教材中的《幸福是什么》与这一课有着相通之处,找到了这个连接点,于是我在教学上设计了小练笔“借东西”,让学生们想象谁要去借什么东西,他会去向谁借,对话都说了些什么。有的孩子想到了一年级学过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有的孩子想到的是孔雀借礼服,还有的孩子想到的是小蜗牛借屋子……打开想象的大门,点亮孩子们的童真,一篇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便跃然于纸上。
四、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让课堂有更高的飞跃
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扎实地提高语文素养,又不局限于文本的束缚,它能超越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每一次写的练习都在深化文本,进行更多的再创造,有更高的飞跃。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为例,文章的结尾处写到孩子们约定在今年暑假还要比绝招,而且这绝招得是练出来的,还得是有用的。结合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我学会了……”,于是我设计了《第三次比绝招》的小练笔,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对二福、小柱子、三胖三人将会在暑假时展示怎样的绝招,他们是怎么苦练绝招的。考虑到三年级这一学段的训练重点是段的练习,我只要求学生们从三个人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写具体,通过讲评,整合了学生们优秀的写段作品,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续编故事《第三次比绝招》。依托文本为载体,让学生们的创作超越了文本,使得课堂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我总想在有限的课堂里,让学生收获得更多,让他们的人生尽量多一份色彩,多一份超越;让尽量多的色彩和超越,伴随他们成长。
总之,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架起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口头、书面表达水平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主编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于永正著 《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出版社。
[3]王荣生著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论文作者:黄春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单元论文; 教材论文; 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导向论文; 课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