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杜甫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0月23日至27日,由山东大学、中国杜甫研究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语文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唐诗大辞典》首发式”在济南召开。著名学者任继愈、霍松林、傅璇琮等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在这世纪之交极目骋情,共同回顾了新时期乃至一个世纪以来杜甫研究取得的长足进展和辉煌成就,深刻反思了20世纪杜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走过的弯路;充满激情地展望了新世纪杜甫研究的广阔前景。大会还举行了由山东大学张忠纲教授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诗大辞典》首发式。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同时举行,并进行了换届选举,张忠纲教授被选为会长。大会共收到著作20部,论文60余篇。下面仅就本次大会研讨的一些学术问题分类撮述如下。
一、杜甫思想研究
这次研讨会对杜甫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以往相比,学者们更加关注杜甫思想的文化意义以及弘扬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如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一文认为: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公允的理解,仅局限于文学角度阐述是不够的。韩成武《弘扬杜甫精神 回应人类危机》提出:弘扬杜甫精神,用其养育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可以回应和化解人类目前所面对的生态、文明、道德、精神、价值等五大危机。张保宁《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层面丰富和发展杜诗研究——兼论杜诗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潜在价值》认为杜甫的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等精神对今天创造民族新文化、铸造新的民族性格都可资吸收和利用。张忠纲、赵睿才《杜甫节令诗文化精神探骊》一文以杜甫的节令诗为切入点,对如何阐释杜诗所含的文化精神作了深入的探讨。孙微《论杜甫的君臣观》一文指出:杜甫的君臣观历来受到曲解,其君臣观的理想模式是以贞观、开元君臣为楷模的“君臣契合”型的,杜甫坚持君臣观理想的最终目的是使日益衰败的国家重新恢复统一和兴盛。杨友庭《杜甫论吐蕃》分析了杜诗中论及唐和吐蕃关系的作品,探讨了杜甫进步的民族观。刘明华《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及晚年心境》认为至杜甫晚年,佛教对其影响逐渐深化,佛教中关于善、同情、宽容等方面的内容,与植根在杜甫头脑中的民胞物与思想得到了高度的融合,丰富和补充了他的儒学精神。张一平《杜甫雩雨思想之根源探究》认为杜甫雩雨思想的根源与先代雩雨之传统,特别是和唐王朝雩雨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杜甫诗艺研究
有关杜甫的诗艺研究,包括杜甫美学思想、诗歌理论、诗艺专题研究和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
有的论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杜甫取得的成就。如张巍《论杜甫的审美理想》一文指出:“杜甫的审美理想集前代之大成而又适应时代的呼唤进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形成了“风骨意气的高远宏大与情韵辞采深沉优美的统一”的审美理想。杨晓霭《天马与诗神——略论杜甫“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学追求》认为杜诗中对“天马”的意象劲健与骁腾的抒写体现着杜甫对诗之骨力及神采的审美追求。钱志熙《杜甫诗法论探微》细致探讨了杜甫诗法论的内涵、美学意蕴及其渊源和影响,阐述了其法度与直觉、创造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于杜甫的诗艺专题研究,向为杜甫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从杜诗的分期、分类、分体研究诸方面深入探讨杜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表现出不断深入拓展的势头。柯素莉《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杜甫独辟蹊径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底蕴》认为杜甫入蜀以后的山水诗,体现出主题倾向与创作手法上的更新,于山水诗的创作另辟蹊径,独具风采。侯孝琼《试论杜甫的酬应诗》以杜甫的五百多首酬应诗为考察对象,认为杜甫以其至情、深意,充分发挥了酬应诗群居交流、抒发情志、切磋诗艺、和谐人际关系等功能。关于杜诗地域性研究,聂大受《从秦州诗看杜甫诗歌创作的转变》指出杜甫秦州诗在内容题材及体裁形式上已产生重大转变,突出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简锦松《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对杜甫夔州诗旧注之误作了一番清理。
关于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吕正惠《不断成长的诗人——杜甫诗歌艺术的特质》指出杜甫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与生活的影响,也始终能跟着变化调整他的艺术,其诗歌的繁复多变、浑涵万状即由此而来。林继中《古事今情:杜诗与庾赋的内在联系》指出杜甫将庾信赋的手法在其诗中进一步发展,“更着力于用古典述今事,古事今情,化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意境”,比庾信事典的意象化程度更进一层,更具整体性。陈冠明《杜审言、杜甫祖孙诗法承传考论》分析了杜甫在诗歌技巧方面对乃祖杜审言的继承。吴怀东《陶杜异同及其诗史意义》以陶杜比较为个案,讨论了杜甫诗歌“集大成”与“开诗世界”的复杂关系问题及某些社会文化背景因素。赵海菱《杜诗的江河意象》通过对杜诗中江河意象的剖析,从一个侧面窥视了杜诗的艺术奥妙和杜甫的人格魅力。
关于杜诗风格的研究,胡大浚《杜甫、“盛唐诗风”与“文学史规律”》强调集大成的杜甫与唐代的盛世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杜诗开启了后代的诗歌潮流,就把他从盛唐剔除而置于中唐是错误的,杜甫虽开启了中唐以下诗歌的新路,其诗风则与中唐、宋诗迥然有别。祁和晖《“三味一体”品格与两大审美承传特点》一文分析了杜诗真善美三味一体的品格及审美特性。
三、杜甫一生行迹及作品考辨
对杜甫生平的考证,略显沉寂。张忠纲《杜甫在山东行踪遗迹考辨》对涉及杜甫在山东的遗迹及名胜、佳话,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作了细致的考证,澄清了许多关于地名方面的疑难。王伯奇《杜甫初游山东时间考辨》认为杜甫初游山东的时间当在开元二十年春。韩成武《此时无声胜有声——杜甫无即时哭悼严武之作新解》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解释了杜甫无哭悼严武诗的原因。吴相洲《略说杜甫的“小臣议论”》专以《北征》为例,分析了杜甫做左拾遗时议论时政的几点内容,指出杜甫的议论未被肃宗接纳的原因与肃宗“黜华用实”的人才观有关。邝健行《老话新说——谈杜甫论李白诗》对杜诗中对李白“似阴铿”评价及“重与细论文”的含义重新作了解释。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还鄜州考——兼论唐代的墨制》考证杜甫至德二载被放还的政治经历所涉及肃宗朝士大夫清流与浊流的分野、唐代的墨制等诸项史实,指出肃宗墨制放还杜甫的实质,是对杜甫不合法的放逐,其意在非正式地取消杜甫官职。
四、杜诗学研究
自元好问提出“杜诗学”700多年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讨论, 目前“杜诗学”本身的构建已进入全面整合阶段。因而关于杜诗学的研究,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既有高层建瓴式的回顾与前瞻,又有细致入微的文献考证。
对20世纪的回顾以及对新世纪杜甫研究的展望无疑是这次世纪之交杜甫国际研讨会的重要议题。张忠纲、赵睿才《二十世纪杜甫研究述略》以鸟瞰式的视野对整个20世纪的杜甫研究进行了总体观照,指出:百年研究基本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过程,杜甫“情圣”、“诗圣”、“集大成”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最终得以确认。
对杜诗版本的研究,构成了杜诗学的文献基础。聂巧平《宋代杜诗集注中的〈十家注〉与〈百家注〉》一文通过对现存较早的两种重要宋刻注本《十家注》与《百家注》的编次体例、征引著者、所集之注文等方面的比勘查证,寻绎出从《十家注》到《百家注》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与宋代其他杜诗集注本之间错综复杂的源流关系。胡可先《夏力恕与〈杜诗增注〉》介绍了清人夏力恕所著《杜诗增注》的内容、体例及版本刊刻情况,指出其虽产生于钱、仇诸注之后,仍以其求新求异的注释风格对杜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清代的第一个杜诗注本当推《钱注杜诗》,对此本的研究有朱易安《〈钱注杜诗〉与二十世纪的文化批评》及綦维《孝子忠臣看异代 杜陵诗史汗青垂——试析〈钱注杜诗〉中钱氏隐衷之抒发》二文。朱文分析了钱注与朱注的差异,认为钱氏注杜的心态与目的是想以诗存史,《钱注杜诗》所开拓的“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方式,对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钱柳因缘诗笺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綦文以史实的考察为基础,归纳了钱氏在注杜中所抒发隐衷的三个方面,指出这些隐衷的抒发使《钱注杜诗》既有新警深刻、功不可没之处,又有借题发挥、牵强附会的地方。
严绍璗《日本藏杜集善本提要》一文对日本所藏的杜集善本作了全面介绍。王丽娜《诗圣杜甫诗作在欧美》则对杜诗在海外流传的情况及产生的影响作了介绍。
总之,世纪之交的这次杜甫研究的盛会,既是一次全面总结与回顾的大会,也是一次站在新世纪的起点进行战略前瞻的大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杜甫研究者们必将继往开来,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开辟杜甫研究的广阔前景。
标签:杜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