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论文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论文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

□薛兆玲

【内容摘要】 他者是西方伦理学的重要命题,表达了现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推崇。列维纳斯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与他者的关系,论述了他者的异质性对“我”的存在意义,建构了正义、责任、自治等为基本内核的他者伦理思想。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范式,可以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分析教师德育的现实困境,从与他者面对面、回应他者、与他者相遇等方面推进教师德育建设。

【关键词】 他者伦理;教师德育建设;主体性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应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趋美的智者。宋代大儒张载就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无疑道出了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即教师应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恪守教书育人的“大道”。同样,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纳维斯也提出以正义、责任、自治等为基本内核的他者伦理思想,为当代师德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一、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的主要内容

20世纪以来,教育伦理学开始从道德立场审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把关注中心从“教以道德”转向“道德地教”,其中,列维纳斯就提出了他律的、本真性的、逃离存在的他者伦理,推动了现代伦理思想的发展。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是内分泌治疗,但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5-7]。当患者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时对内分泌治疗药物就会失效,对前列腺肿瘤的发展失去控制,患者的病情愈加恶劣,加速了死亡。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8-9]。

(一)绝对他者的非对称性。他者伦理认为,每个理论都必然会存在一个“他者”,这种“他者”具有主体间性的伦理本质,这种主体间性并非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而是主体与绝对他者的非对称关系。正如列维纳斯所说,“对同者的质疑不可能在同者的自我中心的自发性内部发生……他的不能被还原成我、我的思想和我的财产”。显然,他者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只有以他者的视角质疑同者,才能达到知识之核心本质[1]

(二)对他人负责即正义。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超越本体论的“他者哲学”,开启了对一元论哲学和主体性思想的解构。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并非另一个自我,他者的全部存在是其外在性,“我”与他者之间不是和和美美的交往关系,而是矛盾的、对立的,应当从他者的位置思考问题,以对他负责的态度解决问题。此外,列维纳斯将他者看成了形而上学的真理场所,“他者”不是为“我”而存在的,对于其他人而言,我也是“他者”,世界就是建立于他者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正义、社会、国家……在接近的基础上都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处于一个人对他人所负责任之外的”[2]。这意味着平等、正义、自由等是需要每个人对所有人负责,“我”对他者的责任的逃避就会产生责任的不对称性,也使“我”无法获得公平的尊重与待遇。

(二)师生关系的相对对立。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此后主体性哲学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近代以来,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提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从而将主体性哲学发展到了极致。在主体性哲学影响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主体关系,虽然师生间也有交往、对话、沟通等,但是这些只是为了同化对方、“消灭”对方,这无疑强化了教师作为“第一性”的自我优越感,也使教师被长久地禁锢于自我的“深渊”。

二、学校教育中师德建设的伦理困境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优秀道德的传承者,也是主流价值观的秉承者,无时无刻不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作用。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是权威式的道德主体,常以道德权威的姿态进行教育“独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关怀,从而产生了师德建设的伦理困境。

(一)与他者面对面。“我”与“他者”相遇是伦理学的第一哲学,也是学校伦理产生的道德源泉,列维纳斯就从“面对面”遭遇他者的境遇出发,解读了对他人的责任与真爱的正义性:只有接近“他者”、与“他者”交流时,才能够显现出“我”,“我”对“他者”负责首先表现为“他者”以面貌的形式与“我”相遇。在列维纳斯看来,与“我”相遇的面貌不仅指他者的面部特征、体型特征等,还指他者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当这些面貌呈现时“他者”是与“我”相独立地存在。显然,列维纳斯是要以非暴力性的伦理关系取代“我”对他者的占有和统治,在这种面对面中他者不必担心“我”的精神统摄和思想暴力,主体不必以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征服“他者”,“他者”也不必诚惶诚恐地面对主体。所以,可以从列纳维斯的他者哲学出发教育体系中的同一性和排他性问题,进一步确立“应当是什么”的内涵和本质,为教师伦理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比如,教师要以人文主义的方法建构学生的道德情感,以谦虚忍让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没有道德权威和道德压迫中自由成长。

每天最少5升液体饲料,最多6升/天;开食料对瘤胃上皮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喂6升奶比喂8升奶能促使犊牛多采食1磅/天的开食料。

(三)对“他异性”的回应。传统哲学将自我交给普遍性,从而产生了非理性主义和极权主义,并带来了“我”对他者的压抑和排斥。所以,应当超越传统资源对他性的压制,实现“我”与他者的和谐共处。列维纳斯在论著《总体与无限》中就给出了答案:世界上人与人关系的实在特性取决于“我”与“他者”的交融,他者并不是另外的存在或非存在,而是“别样于存在”,是对整体性的“溢出”和超越。同时,列维纳斯还阐述了语言和他者的伦理关系:“我”的行动内蕴了对他者的责任,他者给予自己的自由以意义,使自己远离了“绝对自由”的狡诈和狂妄,这就需要赋予他者一定的伦理内蕴。因此,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也可以被成为主体性的祛魅。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膨胀,学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从而给师德建设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没有为解决教师德育问题提供现成的伦理原则和实践范式,但是它却揭示了教师对“他者”的真爱和责任,并为教师伦理实践提供了开放路径——与“他者”相遇。因而,应以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的精神实质出发开展师德教育,培养和提升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三、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

(三)教师忽视学生的异质性。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往往会用已有经验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并自以为很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甚至还自负地认为自己能够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学生的想法。诚然,教师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阻塞了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沟通、理解,加剧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教师封闭于个人的圈层之内。列维纳斯就非常重视“他者”的异质性,并将这种异质性看作“我”和他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他者异质性,必然会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师德伦理困境。

(一)教师是道德权威的化身。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和主体性思维影响下,教师往往会进行单边性独白、单一道德价值预设等,忽视了多元文化、不同伦理思想的存在,很容易形成一种“自以为是”的道德判断,从而扼杀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比如,在讲解道德故事时,故事中可能蕴含着多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但是教师往往将只强调某种价值取向,隐去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念。在故事“孔融让梨”中教师往往会强调尊敬他人、谦虚忍让等价值观,隐去保护自我利益、保障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并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等引诱学生,这种以预设的价值取向否定异己的行为体现了一种话语霸权[3]

“‘无脂’并不意味着吃多少都可以,”美国营养学专家、《先看再吃》一书作者邦妮·塔布迪克斯说,“包装上自称‘无脂’,但其实它可能含有大量糖;而那些自称‘无糖’的,可能含有大量脂肪。”因此,要仔细检查热量标识,并与相应的“全脂”比较,才能得知真实情况。

(二)对他者的回应。列维纳斯认为,他者面貌呈现在“我”的面前时,必须有责任地呼应,如果这种回应拒绝了负责任,那么他者的主体性就会遭到损失。显然,“我”与他者的对话,共同验证着理性的存在,就如同磁铁一样,只有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才能判断磁铁是否具有磁性。同样,教师也无法自证自己的道德主体性,只有在有效回应学生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挤压着人们的精神生长空间,教育市场化、教育行政化等侵蚀着教师的道德风气。所以,在师德建设中应当捍卫和保持学校的“知性”品格,将宽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等作为学校的伦理准则,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交流互动。此外,教师应当将学生理解为“异质性他者”,而非教师主观判断的“自我同一”的产物,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学生。比如,教师应当摒弃伪科学主义的思想倾向,以“空杯心理”接纳学生,通过交往、沟通、理解等方式回应学生。应当以平等、包容的姿态对待学生,将学生看成有主体性的他者,而不能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4]

关于传播对文化生成的作用,西方学界争论已久。长达一个多世纪,人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持续激烈的争论:欧洲人在新大陆所接触到的文化究竟是独立产生的,还是在旧大陆的影响下出现的?其争论焦点在于:传播对文化的产生是否起作用,抑或在何种程度上起作用?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中,该论题显得尤为意义深远。哈佛学者亨廷顿于20世纪提出“文明冲突论”,预言21世纪文化冲突将代替经济、政治冲突,成为冲突的主要形式。当前跨文化传播日趋频繁,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冲突成为每个民族都急需深思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处理好传播与文化的关系被视作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三)对他者的负责。教师之所以能成为道德主体,是作为“他者”的学生所赋予的,没有学生的价值认同,教师的道德权威就会变成空谈。在列维纳斯看来,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就在于他者这一他性存在,并且“我”的主体性只能依靠他者来证明,“我”对“他者”负有无条件的责任。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论是作为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都面临着尴尬的境遇,即,在走向对话时双方的主体性都会遭到损失。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并在尊重“他者”的人格中彰显自己的道德主体性。此外,列维纳维斯对道德主体性的“钟爱”无须被视为对自律、自由、民主等道德思想的破坏,而应看成深入审视伦理自律的哲学依据。当前教师德育与公平公正的教育理想仍有较大距离,这也正彰显了列纳维斯他者伦理的重要性。所以,不能以传统的、自律的方式看待伦理意识,而应当承认教育的他律及教师的自律的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教师对他者负责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道德建设[5]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为教师伦理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野,虽然这种他者伦理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它消解了现代主体性哲学对教师伦理建设的负面影响,这对教师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义胜,叶牡丹.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与教师的道德主体性[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2](英)柯林·戴维斯.列维纳斯[M].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岩.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教育伦理观探析——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对大学教师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4]旷剑敏,袁怀宇.自我与他者:教师的伦理责任与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6

[5]余以恒.引导教师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列维纳斯的伦理观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

[6]李洁,田静.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体现:对“他者”负责[J].教学与管理,2016,7

[7]李岩.正义、责任、教育——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对大学教师的启示[J].大学(研究版),2015,5

【作者简介】 薛兆玲(1973~),女,广东惠州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标签:;  ;  ;  ;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