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浪潮与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浪潮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 (2000)05-0038-03
一、绿色消费与绿色消费浪潮
理论界目前对绿色消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从有助于健康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对绿色产品进行崇尚、选购、使用以及对残余物进行良化处理的总和。其要点包括:绿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地球人良知与尊严的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客体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涉及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崇尚、选购、使用与对剩余物有良化处理等四个环节。绿色消费首先是一种观念,即意识到环境恶化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应通过积极消费绿色产品及承担环境质量提高的必要支出,把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看作是个人素质、修养、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次是积极关注绿色信息,积极选择购买绿色产品;第三是根据绿色产品的要求进行科学使用;第四是对使用过后的残余物积极进行以分类回收为基本内容的良化处理。
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随着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日趋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20世纪30-7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1],使人们更进一步感受到了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健康隐患与生存危机,并由此发生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示威抗议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运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产品绿色革命已成为国际潮流,这种产品绿色革命是环保科学和技术工作者互相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绿色产品的蓬勃兴起给环境日益恶化的地球带来了一线生机。很多国家与地区纷纷推出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计划,绿色消费为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个人接受。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走势良好。就绿色食品来讲,1989年农业部提出“绿色食品”概念后,首先在生态环境良好、原料供给充足、加工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国有农场启动,后来又迅速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延伸到食品、轻工、环保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由国内走向了国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确定了绿色食品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机构,制定并颁布执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规章和办法。绿色食品正加快向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推进,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家电、生态住房等消费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为使“菜篮子”商品生产和流通适应人民群众对各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的需求,国家内贸局、财政部、卫生部、铁道部、质监局、环保总局于1999年11月23日向外界宣布,正式启动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2]。这里提倡的绿色消费,指的是制定统一的消费政策和引导措施,促进绿色食品消费数量的增长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确立科学的、有益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
二、我国绿色消费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相对于绿色消费所要求的广泛崇尚、积极选购、科学使用以及事后良化处理等内容来讲,我国目前绿色消费还处在起步阶段或导人阶段,还面临着如下三大问题:
1、政府重视环境保护与绿色消费的推动,但缺乏科学奖惩的力度。继三次环保大会之后,我国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五部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20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政府也颁布了许多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地方环境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制订并完善“绿色标志”制度,促进了绿色市场营销在各行业的实施。但由于对政府的环保工作缺乏明确的考核制度,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使我国绿色消费工作的开展十分艰巨。
2、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但真正行动的还不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宣传的成效显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大大增强,并导致了人们消费观念的重要转型。表现为:人们在购买并使用物品时,更注重物品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需求和偏好,更加关心物品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是否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而这些又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向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环境方面转变。我国广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所持的消费心态不完全一样,甚至有较大的区别。从消费者总体上来讲,处于经常心动而没有行动阶段。
3、广大企业的环保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我国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是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以GNP的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解决贫困及经济增长对立起来。这不利于环保国策的实施。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与开发绿色产品的必要,但真正实施起来,又因存在着困难和问题而力不从心。
三、推动绿色消费的有关政府对策
推动绿色消费的关键是消费者踊跃选购,企业积极经营,政府有效推动。其中政府有效推动又是前面两者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故这里主要就政府怎样推动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便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防止资源的过早超速流失;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生态经济的理论,把中国传统有效的农业种植、加工的精华与现代产业的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实行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与规模农业,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强化反哺农业的政策落实;优化产品结构,并为绿色产品与有利于环境治理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大开绿灯;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生产销售进行限制与取缔;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既向各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又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开展多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促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监督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
2、强化耕地及农业基础资源的保护力度。对耕地及农业基础资源如水源、森林、草场、渔场等,我国已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但执行情况不够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我国农业基础资源稀缺程度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强化农业资源的法律保护力度,定期进行农业基础资源有关法律的执法大检查,一年一次或几次,形成制度,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
3、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绿色产品的开发。应通过产业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教育与实施,进一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绿色技术应用能力。
4、政府调控目标与绿色食品政策的细化及强化。政府调控目标是,政府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广大群众日益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欲望相适应。当前,政府要通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建立审计制度,促使和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建立ISO14001认证制。要建立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环境保护经济刺激等制度,采用强制执行等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绿色营销”;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绿色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要使企业防治环境污染,实施“绿色营销”,从根本上讲,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施绿色食品政策,在积极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量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必须执行的环境标准,对违反环境标准的企业,政府按违规的程度和性质给予相应的处罚;细化绿色产品标志的发放办法,提高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开发与销售的积极性;为企业申请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创造条件;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加强对绿色产品企业的咨询服务工作;调低绿色产品的消费成本,扩大绿色产品的销售,以形成强有力的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生产与开发的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