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创新的“三个难题”
韩巧燕 岳志强
【摘要】 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注重人才这一主体要素,即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主体作用。当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面临着三个难题,即政策落地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着力做好工匠精神的长远打造、科研基层的系统打造、示范效应的典范打造。
【关键词】 科研人员 创新活力 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人才的保证,需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从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情景仿真方案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水平,且设定某类用地面积变化率以其用地转入率和转出率之差为准。情景方案设计结果如表1所示,基准利用方案以SD模型初始模拟结果为主,其余两种情景模拟方案的参数值增减量均是以基准利用方案相关用地面积变量值和《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各种人均用地量指标为参照标准进行。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需破解三个“难题”
第一,破解政策落地难题。健全完善科研相关政策体制机制固然重要,但使政策真正落地才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政策实施应然之目的。现阶段,政策落地难依然制约着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发挥。首先,一些科研人员因为专注技术而忽视政策,缺乏政策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策效力大幅度降低。其次,政策本身执行力度不够,公信力下降。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必然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最后,一些地方性政策与法律法规有冲突,导致政策推行受到阻碍。
第二,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多年来,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仍存在三个难题亟需破解。一是科研定位不精准,市场应用率较低。典型表现是:一些科研人员在确定项目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的迫切需求,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出现了“成果即实验报告”的现象。忽视实际需求的研究必然会被市场抛弃,因此,企业对其研究失去了投资的兴趣,研究随即变成了一纸空文。二是科研人员缺乏创新主动性。一些科研人员对成果敝帚自珍,缺乏转化主动性,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导致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三是缺乏有效桥梁,资本与技术结合程度不够。现存的一个基本模式是:科研人员寻找项目——进行研究——联系企业进行转化。这个模式单向性特征较为明显,如果科研人员有良好的市场调研作为基础,则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调研作为基础,则可能会面临困境。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必须要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以及市场化意识,将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基础;要不断完善传统产业链条,以优势产业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破解收益分配难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事实上,收益分配难题就是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谁以及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当前,虽然有关政策法规明确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但有关科技成果所有权分配的规定依然还不明晰,影响着科研成果收益分配,制约着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的提升。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优化单位收益和个人收益的比例,减少实际分配中的不协调、不配套情况;要在制度保护、权利归属、审批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权为政策突破口,促进技术资本化,明确科技成果完成人权益,让科研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需着力做好三个“打造”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图3A):APPsw质粒对照组APP695 mRNA表达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处理组明显降低APP695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格列本脲处理组与APPsw质粒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一,工匠精神的长远打造。创新需要激情,创新需要活力,创新需要精神。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工匠精神的打造。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这与科学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工匠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只有对自己的产品或成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打造工匠精神,必须要在长远性上下功夫:一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延续,使其成为科研人员秉持的工作态度;二要打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长远机制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机制环境等。要在保证科研人员创新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破除传统思想观念障碍,形成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健康发展。
第二,注重基层的系统打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基层科技工作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动摇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因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等角度加强基层科研体制机制建设,为基层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进一步加强优秀科研人员下基层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力度,为基层科研工作注入鲜活血液,引领其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基层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促使其转变思维,更新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总之,基层一线科研人员是推动整体科研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基层的发展,创新也就失去了发育的土壤。人尽其才则百事兴,科研人员的创新不仅是尖端人才的创新,而是整个人才队伍的结构性创新。只有重视基层创新工作、激发基层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夯实人才基础,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示范效应的典范打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转“不信”为“坚信”,进而促使人们坚定不移地效仿学习。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树立创新典范,及时褒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并加大成功案例宣传。同时,要尊重科研人员以及其成果,满足其合理的利益需求,激发其比拼赶超的信心和决心,变被动的“要我研”为主动的“我要研”。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支持鼓励科技发展。但由于社会变迁的加速,很多体制机制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加之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导致科研人员队伍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着力做好工匠精神的长远打造、科研基层的系统打造、示范效应的典范打造三个重点工程。
“身临其境”。这话,是不是依然适用于东蒙草原之行的今日?只不过,比起33年前,我们是不是少了很多的“多年以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因此,我们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科研人员应顺势而为,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创新、出实招、见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①马顺彬﹑马斌:《关于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梳理》,《大众科技》,2016年第8期。
②杨宗军﹑王作燕:《新时期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几个现象及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第1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中图分类号】 G31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分别为河北行政学院法学与政治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河北行政学院法学与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研究”(项目编号:17457693D)阶段性成果】
责编/孙渴 美编/宋扬
标签:科研人员论文; 创新活力论文; 工匠精神论文; 河北行政学院法学与政治学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