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名师之“名”论文_王瑞霞

90年代名师之“名”论文_王瑞霞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横店 322110)

摘要:名师是社会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是人们对在一定范围内对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教师赋予的称号。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初,中国教育体系发展方向基本确立,结合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名师”诞生了。他们以提高教学效率并兼顾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为主,推行新的教育与教学理念。他们经由专业认可、荣誉认可和社会认可,并以著书立说、公开课、专题演讲、学术汇报等不同的存在方式行使教育权利,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名师;名师之名;生存方式

一、何为名师

“名师”一词最早的起源概念是指精锐的、著名的军队,是对优良军队的美称,而在《辞海》 中就从最表层的含义说起,把其概念解释为“有名的老师”。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的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说法。

郭华认为“名师”成名的关键在于他的“授课”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独特的讲课风格和教学特色,并且有了可彰显的教育话语体系才能称得上是“名师”。[1]童富勇和程其云在研究过程中指出“名师”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影响力,而且专业素质又较高的优秀教师。[2]在前人对“名师”研究基础上,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进一步说道:“名师”,就是指那些热爱着教学事业,掌握着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能够见解独到,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有人格魅力,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并形成影响力的优秀教师。[3]整体看来,“名师”的内涵可以简要总结的概括为:“名师”就是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形成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在社会影响广泛,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教育工作者。

二、90年代“名师”之成名因素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

九十年代,是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经济体制的改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机遇,产生了强大的动力。中国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效率加快,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培养全面、自主、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教育在《纲要》指引下,体制不断革新。政府强烈要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特意阐述了美育和劳动教育问题,并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议。90年代以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国家提出了“推动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转轨”,并在1999年正式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90年代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教育的主题和行动目标变成了“素质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及教育教学观的根本转变,也开始出现很多不同理念的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立足于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和“情感教育”等,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与和谐发展。[4]“创新”“创造性”“个性”等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各种教学改革实验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强化了中小学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实验意识,促进了他们教学思想的变化。这些社会因素为教师成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时代的感召下,他们对于过去的僵硬、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批评,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强调教学艺术性的特点,追求课堂教学的个性。教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如程红兵提出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李镇西的爱心教育、民主教育,韩军“新语文教育”观等都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二)自我主观意愿

内因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无论处在什么时代,“名师”成名都与自己的主观意愿是分不开的。首先他们愿意成为教师,把教师作为职业。90年代社会发展步入正轨,国家颁布了《教师法》,教师在待遇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福利待遇良好,各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外,中小学、中专教师被列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范围。所以,许多人会乐意学习师范专业并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名师”一般来说都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并树立了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信念是保证教师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他们不断完善充实自我,提高能力,最终成长为“名师”的关键和根本的因素。例如,90年代成名的韩军,他在德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以后,首先选择在山东临邑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后又应聘于清华附中语文教师。李镇西先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程红兵、李烈、李希贵、余映潮等也都是在完成学业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他们愿意成为教师,首先把教师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在选择后,热爱这份职业。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成长,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成名奠定基础。

(三)教育理念的更新

“名师”在教学中善于自我规划和总结,善于反思,逐渐形成其独特、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风格。他们学习前人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在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上,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根据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形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风格。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会使教师在学校中脱颖而出。在参与各种教学竞赛、观摩课、优质课中,他们的名气走出校门,延伸到社会,把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在高级刊物上,写成著作出版发行,参加或主持各级学术交流会,举办个人学术讲座,其真才实学博得专家、领导的赞赏。这一系列活动都在为提高教师知名度而准备,所以“名师”首先需要自身拥有真才实学。例如以下三位“名师”:(1)90年代“名师”韩军,作为“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标新立异”,在全国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这比文学界早了半年时间,从此引发了持续多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他的“新语文教育”被列入建国以来“著名的教学流派”。他指出在语文教育中应自始至终贯彻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正的人文精神,还注重以语言立人,注重在阅读中引领学生成长。他以诵读为基本教学法,提出了语文六大理念:真实自由、举三反一、美读吟诵、重文写白、文字素养和化意为字。(2)程红兵致力与语文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文人格教育思想,他认为语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的分数,不能被形式化,要在教学中求真、求善、求美,充分诠释语文学科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实现“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5](3)李镇西的教育观深受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思想的影响,形成“爱心教育”、“民主教育”的认识,并付诸于实践。[6]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80年代开始兴起的教学改革浪潮等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受时空限制与教学工作实际相契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反思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符合自身特色教学风格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总的看来,90年代的教育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取得改变。90年代的“名师”主要处理了三个问题:(1)个性化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差异,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始以单科为主,并逐渐迁移到其他学科。(3)教学方式多样整合的问题。教学方式开始超越狭隘的课堂或学校,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的统一体,做到多维化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7]例如,“名师”李希贵在教学过程中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提出了“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在教学改革上提出“语文实验室计划”,改变学生课程安排,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量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8]余映潮建构了一套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教学设计30字诀。[9]薛法根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及“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10]

三、90年代“名师”之认可方式

“名师”需要一定的认可方式,有一些不成文的,非量化的评价认可标准。教师职业被认可的方式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即专业认可、荣誉认可和社会认可。名师成名需要先获得必备的专业资格,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社会活动,获得部分荣誉且在教育圈被熟知,从而获得声望,进而保持名气。名师的教育理念、观点、思想若符合政治需要,符合国家的主流发展趋势,就会被政府在各省市甚至全国,宣传推广学习先进思想。因此,名师成名需要专业、荣誉和社会三方面的认可。

(一)专业认可

教师的职称代表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水平,反映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学识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教师过去的学术成就、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肯定。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申请教师职称,获得同行专业认可。“名师”首先成名于校,获得学校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教师拥有实力,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进步,学校就会委以重任。学校为90年代“名师”架设广泛的平台,给予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学校各种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他们在学校成名,专业能力凸显,从而开始逐渐获得各项荣誉,进而被社会熟知。除了要在教学上取得成绩,获得专业肯定,还要更加突出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教育思想来支撑教学。

(二)荣誉认可

荣誉称号是教师在领域内有专业实力的代名词,也是优秀的象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断积聚实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同行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展示自我风采,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逐渐促使自己脱颖而出,因专业突出蜕变成名师。并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竞赛,参与公开课,作学术汇报等过程展示自己的教学心得、理念。荣誉认可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以外的优秀象征。他们表现突出,观念新颖,凭借丰硕的学术和教学成果,就会获得物质奖励和更多的荣誉称号。90年代“名师”注重荣誉,认为获得荣誉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肯定,如李镇西也获得“成都市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还被誉为“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荣获“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特别奖”。

(三)政治认可

“名师”不是上级部门任命的,更多的也是来自社会的认可,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外部改策和环境的支持。部分名师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者吸收名师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建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宣传推广教学理念和思想。物质方面,国家发放津贴。除了行政部门的物质奖励和名誉职务,他们也会被部分高校院校、教学研究机构、出版社等聘请作“特约”,为新教师提供先进理念。如韩军,担任全国青少年研究会学术委员,曾受到李鹏接见,受到勉励“你年轻有为,你们山东出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钮题词“献身教育,富国强民。赠韩军同志”。

四、90年代“名师”之生存方式

“人是具体的存在者,生存作为每个个人生命的表现和体验活动,只能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担当。”[11]对名师来说,亦是如此。名师成名之后就有与其相对应的而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最常见的有: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利用媒体上节目,去全国各地演讲,开展公开课,参与社会团体研讨会、开工作室,办学校等等。

90年代“名师”跟随教学改革的步伐,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利用经济发展迅速、媒体传播快等优势,在获得社会名望方面,宣传包装力度更大。因而,自发形成的名师较少,学校培养的较多,名气自然形成的较少,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包装成名的较多。90年代名师为了宣传不同的教育理念、推广教育方法,保持名气、社会声望,他们会参与会议,公开演讲,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利用媒体宣传,开展公开课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会同时进行,使名师保持“名”的状态。他们将自己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写成文章,并在期刊上发表,有的还编辑书籍;或是参加、主持各级学术交流会,举办个人学术讲座;学校、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刊进行大量专题报道。这些都扩大了他们的传播范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例如韩军,在全国各地给教师上公开课,巡回讲学200余场。发表《反对伪圣化》、《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瘤疾》、《“新语文教育”论纲》等著名文章,并参与主持全国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程红兵在《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 40 多家刊物发表 100 多篇论文,出版和发表了关于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十多本,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

名师是经专业能力与社会声望综合考量形成的一个称号,成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研究90年代的名师之“名”发现,名师成名需要普遍的条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自要具有专业能力并获得荣誉;要国家政府体系提供政治支持;成名之后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包装维持声望。教师只有经过这一系列“锤炼”,才能维持名气,更好的行使教育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8):31-34.

[2]童富勇,程其云.中小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 221 位名师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64-68.

[3]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中小学名师培养人选的遴选:做法、评析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3:22-24.

[4]郝志军,田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的新进展[J]. 人民教育 2007.10:(4-9).

[5]程红兵.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58.

[6]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0.

[7] 李硕,刘根平.九十年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与现实的选择[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06).

[8]李帆.李希贵:教育改革路上的思想者[J]. 华人时刊(校长). 2012,(4).

[9]齐慧艳.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3).

[10]辛宇.薛法根与智慧语文教育[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11,(04).

[11]张曙光.生存的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J] .哲学动态,2001,(1).

作者简介:王瑞霞,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论文作者:王瑞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90年代名师之“名”论文_王瑞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