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理论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社区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目前,就国内外而言,对社区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探究的文章极为罕见,但在社区地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无不涉及到相关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在社区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理论有层次和水平上的区分,从概括的意义上讲,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类型。一种是“大理论”,笔者称其为宏观理论,它综合地说明和解释社区地理的一般规律,可应用于社区地理研究的各个领域,是普遍适用的,它就是社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另一种是“中距理论”,[1]笔者称其为微观理论,它是通过对具体的社区地理现象和具体的社区问题的研究而得出的具体结论,主要理论是人文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区冲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社区地理学的宏观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大家都熟知,这里不再赘述,现仅就其微观理论作一探析。
1.1人文区位理论研究的进展
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文区位理论,是专门研究社区地理而形成的理论。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古典区位理论体系和现代区位理论体系。
1.1.1 古典区位理论体系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人文区位学家帕克(R·E·Park,1864—1944),他认为人类组织可分为社会与社区两部分,社区是与社会相对应的生物、竞争方面,它体现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人类本性。因此,帕克断言社区是社会的基础。
古典区位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麦肯齐(R·D·Mckenzie,1885—1940),对帕克的竞争观点进行了补充,他认为竞争存在着中心化、集中、隔离、入侵、延续5种区位过程,而人口增加是形成这5种区位过程的最重要因素。帕克的弟子伯吉斯(E·W·Burgess,1886—1966)进而提出了城市社区的“同心圈理论”,即都市空间结构理论,将以竞争为基础的区位过程理论加以具体化和模式化。后来,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898—1969)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在此基础上,后来赫伊特(H·Hoyt)提出了“扇形理论”,哈里斯(W·T·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提出了“多中心理论”,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的优点,提出了“折衷理论”。
1.1.2 现代区位理论体系
社区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对古典区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现代区位理论。
①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法尔(W·Firey)他认为思想感情和象征体系等一系列精神文化因素,对于城市社区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区位学者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古典区位理论经社会文化区位理论的冲击,日趋衰落,而社会文化区位理论又未能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区位理论。因此,一些社会地理学家试图复兴和完善古典区位理论,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正统区位理论。
②新正统区位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地理学家霍利(A·H·Hawley)、奎因(J·Quain)和邓肯(O·D··uncan)。霍利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区位理论,把研究的焦点从社区的空间分布转移到人口的适应。霍利对古典区位理论的修正和完善,为新正统区位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奎因认为,区位理论应该专门研究劳动分工问题及其对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人类群体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邓肯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新正统区位理论的代表人之一。他以“人文区位结丛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新正统区位理论。他认为人文区位问题可用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英文缩写为POET)4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来加以解释、分析和说明。目前大多数区位研究都致力于阐明区位结丛POET4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③社会区域分析理论 由美国学者谢夫基(E·Shevky)和威廉斯(M·WiLLiams)于1949年提出,他们通过分析复杂的因素,找到了构成社会区域类型的3项指标,即:①社会等级指标;②城市化指标;③隔离指标。通过三个指标的测量评价,从而概括出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格局。尽管该理论受到多方批评,但大量研究实践证明,它对城市社区结构的改造性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1955年,谢夫基的合作者贝尔(W·Bell),把数学技术引入社会区域分析理论的3个测量指标的因素分析中,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因素区位理论”。随着计算机浪潮时代的发展和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因素区位理论已成为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
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文区位论的主要理论,后来被称为“城市决定论”,6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受到了所谓“人口组成学派”和“副文化理论”的挑战。
1.1.3 社会系统理论体系
社会系统理论,又称社会体系理论,它把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体系)进行分析。
本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致力于建立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这4种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控制论意义上的层次控制系统。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桑德斯(I·T·Sanders)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系统理论,他应用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综合理论分析社区的功能。此后,美国社会地理学家莫尹(E·O·Mooney)明确提出了作为社会休系的社区的3个重要特征:①社区是一个由诸系统组成的系统;②社区的结构与功能不如正规组织那样集中;③作为社会系统,无论是社区的整体系统还是各种要素,其明确度不如正规组织。于是就形成了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在社区的研究实践中,又派生出了若干理论。
①交往场地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W·萨顿和J·柯拉渣,他们认为社区是交往(互动)的场地,强调社区的社会要素而不是其自然要素,实质上就是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的交往系统。这一理论强调个人交往和由此产生的非疆域性社区(共同体)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出现的网络分析提供了基础。交往场地理论与区位理论相比,该理论更强调个体的价值观、动机和行动。
②社会大变迁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沃伦(R·L·Warren),他认为地方性社区是社会宏观系统的次系统,社会的大变迁导致了宏观系统对社区次系统的支配现象。社会大变迁的结果,使发达国家的社区几乎完全依存于整个大社会,社区成了大社会的映象,或者说社会宏观系统中的一个“结”。沃伦还认为,社会的大变迁,使社区在不断的较变而不是在消亡。
③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 沃伦不仅提出了社会大变迁理论,而且还提出了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他认为社区是由横向格局和纵向格局组成的网络。社区纵向格局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和次系统同社区之外诸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社区横向格局则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和次系统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沃伦认为,如果要完整地分析与社区功能相联系的诸系统,就必须研究它们的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
1.1.4 社会互动、社区冲突和社区行动理论
①社会互动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1858—1918),于1908年最早使用了“社会互动”这一词,以后在美国逐渐形成了相关的学派和系统理论。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前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1863—1931),后期则是布鲁默(H·Blumer)。
②社区冲突理论 社区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科尔曼(J·S·C oleman),他认为引起社区冲突的原因有三个,即经济争端、政治争端和价值观冲突。到了本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葛木森(W·A·Gamson)通过研究实践,将社区冲突分为不择手段的积怨冲突和政治表达手段的常规冲突两种。其后,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桑德斯把社区权力结构置于社区冲突的研究范围,明确提出,任何社区的冲突都含有3个要素,即:①对立关系;②不同权力分配;③社区居民的某种激烈情绪。并指出,社区的冲突,则因对立关系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③社区行动理论 该理论源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重视研究社区的社会动态及解决其实际问题。它认为社区行动可分为确实作为社区现象的地方行为和与该地区仅有微小关系或间接联系的就地行为,社区行为的范围小于在当地发生的全部行为。后来,桑德斯把社区行动理论与社区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这反映了社区行动研究与社区发展工作合流的新趋势。
2 社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社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践调查法,另一类是理论分析法。社区地理学的实践调查法包括常用的观察法、个案法、档案文献法、座谈会法和问卷法等。其理论分析法除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计量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之外,还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方法。
2.1 人文区位学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最初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入手,研究城乡社区环境对居民生活和其他活动的影响,其核心是对城乡社区环境合理布局和利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地理学家邓肯对此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他认为人文区位学应从社区的人口、级织、环境和技术(POET)4个要素组成的社区生态复合体上进行研究。
2.2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认为社区文化是形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变迁即社区文化的变化。社会文化是一个整体,社区某一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体文化的变化。此外,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人类学研究方法重在对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考察。
2.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社区看作是一个互动系统,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研究社区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②研究社区互动关系;③研究社区互动的场所——社会场域。把社区看作是有特色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对同一社区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旨在把握社区的变迁。②对同一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社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旨在把握社会整体结构。
在实际社区地理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可选取多种方法并用,以扬长避短,达到所研究的目的。
3 社区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演进
自1887年德国早期社会学家滕尼斯(F·TeNNies,1859—1936)首次提出“社区”概念以来,到本世纪初,社区一直是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社区地理学形成较晚,本世纪初在社区研究上才明显的参杂有社区地理学的思想。
1990年前,社区研究的领域是社区贫困,研究者主要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地理学家,如法国社会地理学家勒普累(F·Leplay,1806—1882),英国社会学家布斯(C·Booth,1829—1912)和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等。
本世纪以来,真正进入了社区地理学研究的时代,社区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开拓,美国一路领先。20年代以前,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乡村社区组织中的商业功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地理学家盖尔平(C·J·Galpin)。20—30年代,社区地理学借助生物学进化论的原理,把其研究领域拓展到城市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并形成了城市社区的“同心圈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和其弟子伯吉斯。40年代,社区地理的研究领域又增添了新内容。①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法尔,把文化和价值观念引入到城市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中,着重研究文化因素对城市社区空间格局的影响,为社区地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②美国社会地理学家谢夫基开拓了社区的社会区域分析研究领域。③美国社会地理学家布鲁默和伯纳德,开辟了社区的社会互动研究领域,着重探讨社区的竞争、合作、冲突、解体等社会互动过程。50年代,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拓展。①美国社会地理学家邓肯提出了人文区位结丛,即社区区位复合体由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POET)4个要素组成,为社区空间格局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②美国学者J·S·科尔曼开辟了社区冲突的研究领域。③美国学者H·F·考夫曼和J·W·格林开拓了社区行动的研究领域。60年代,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社区发展和社区规划,到了70年代,其研究领域拓展到社区矫正。
本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到社区人口、社区服务、社区参与和社区结构层次系统等诸研究领域,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
目前,社区地理学对其各领域的研究,在研究角度上,已从静态转向动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从传统的调查法走向了调查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在研究的结果上,已从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在研究目的上,已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注释:
[1]1949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提出“中距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