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的发展就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_社会事业论文

浦东的发展就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_社会事业论文

浦东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提要 浦东新区不但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和经济体系,而且要建立起现代化城市所具有的所有功能;不仅要使浦东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要使新区的文化、卫生、教育、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也得到协调发展。实现浦东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浦东开发的根本目的。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社会、文化环境条件。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备的法制,将对新区社会的稳定起到“安全阀”、“稳定剂”和“减震器”的作用。

近年来,新区每年要拨出20%的建设资金用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每年以30%以上的增幅增加教育投入。我们不仅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注意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5年来浦东新区的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一定要加强领导,下大力气,把社会发展工作抓得更好。

浦东开发开放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浦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重点小区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而且体现在浦东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显著改善。浦东5年的开发开放出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新区党委、管委会正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浦东开发的十六字方针,始终坚持“浦东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条重要原则的结果。

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一项重要原则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社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当今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践中提供的一条宝贵的经验。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从浦东开发开放一开始就十分注意解决好这个课题。赵启正同志在浦东开发初期就再三强调,浦东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开发和土地开发,而是功能的开发和社会的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提出“浦东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浦东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和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1.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既是浦东开发开放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现实任务

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上海要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宏伟目标和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到2010年,浦东要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按照这个目标,浦东新区不但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和经济体系,而且要建立起现代化城市所具有的所有功能;不仅要使浦东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要使新区的文化、卫生、教育、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也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实现浦东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浦东开发的根本目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浦东地区的社会事业起步晚,基础差,设施存量不足,标准偏低,布局也不够合理,从1993年初新区成立时所作的统计来看,浦东社会副业资源存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数量不足。新区一成立,即面临中小学高峰(这一高峰将持续至下世纪初),迫切需要新建、扩建几十所学校。而现有的学校校舍标准低,欠帐多。按1990年市颁校舍建设标准,全区400多所中小学校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能达标的还不到3%。新区8所职业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仅为12.8亩,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仅528平方米,大大低于市标。全区每千人占有的病床数仅为3.14床,远低于全市平均5.3床的水平。新区虽有敬老院39所,但仅有655床,只能收养老人620位,加上市属社会福利机构,全部收养能力仅1033人,约占全区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0.52%。新区522平方公里内仅有5个图书馆,且平均库房面积只有388平方米,平均阅览室面积只有207平方米。仅有体育场馆2处,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仅0.0049平方米,只有国家规定的人均0.275平方米的最低标准的1.8%。

二是层次偏低。新区重点中学的比例仅为9.7%,全区没有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没有大型高档的文化娱乐场所。体育设施的落后更为明显,以至1994年上海召开东亚运动会时,浦东因为没有可以承办国内或国际正式比赛的体育场馆设施,而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未安排任何比赛项目的地区。

三是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新区学校布局是按原四区一县行政区划设置的,与浦东开发开放中的大规模调整以及大批人口动迁导入很不适应。82所中学、职校中,在校生不足百人的学校数占36%。232所小学中,有178所布点在原郊县地区,办学规模普遍偏小。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负荷过重,城市化地区床位设置与门诊量之比高达1:7.37,是国家标准1:3的1.5倍。全区虽有社区服务中心12个,居民活动中心17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队231个,但全部集中布点在城市化地区,广大农村几乎为空白。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浦东的开发进程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如果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得不到应有推进,那么这种发展就将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而不是社会的全面发展。

2.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为浦东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注入活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这不仅是一种建立经济体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综合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素质和社会、文化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因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首先,高起点的浦东开发要依赖于高水平的科技、教育、人才和管理等因素作支撑。前5年的浦东开发,可以说是一个强投入的时期。这种资金、劳动、能源、土地、设备、原料的高强度的有形投入,是浦东开发前5年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这不仅是浦东开发初期所必需的,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浦东发展必不可少的。然而,根据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的真实动力不仅在于有形资产的迅速投入,更重要的是在于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和管理效益的提高,而这些都要靠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无形投入的提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的,“为社会发展注入资金,是为真正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浦东开发的高起点,不仅体现在建设项目的规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上,随着浦东功能开发的深入,这种对高水平的科技、教育、人才和管理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改善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人们往往较多地把税收优惠、地价便宜、市政道路发达看作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忽略了文化、法制等社会性指标,甚至把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看作是经济开发的负担,是财政的包袱。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和短视的。

作为一个开发建设中的浦东新区,必然要有各类学校,除了实行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之外,还要有先进的大学和设施良好的幼儿园;要有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各类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等。一流的生活质量,离不开医疗保健,既要有综合性的全科医院,也要有各具特色的专科医院,还要有预防保健中心,并形成网络的医疗点;人皆需要精神生活,文化和体育的设施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环。开发初期,可以暂时原谅没有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体育场等历史造成的遗憾。但是等到开发者、投资者纷至沓来落户浦东,不能总是让他们跨过黄浦江去娱乐、去活动。浦东如果长期没有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没有完善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医疗,就是一座“死城”、“卧城”,就是一个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城区,当然也就谈不上投资环境优化。

再次,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带动经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使部分社会事业产业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强调社会事业的社会效益,并不排斥一部分社会事业实行产业化。这恰恰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闲暇时间有所增加,单一消费将不复存在,对文化娱乐、教育、保健卫生等消费日益增加,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职劳动时间减少,用于学习、创造和文化娱乐的时间大大增加,社会事业作为产业势在必然。

另一方面,社会事业发展带动了地区的发展,产生大量的间接经济效益。一个地区建设起配套完善的各项社会事业设施,该地区的地价、楼价必然随之大幅度增值攀升,并且很快使这一地区繁荣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形的经济效益;而由此产生的连带效应更是潜在的无形的经济效益。

3.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保持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的变化和各种利益的调整,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处理不好,都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如昔日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昔日的村落变成了城市小区,这种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人们行为与文化心理的震荡,必须要有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以引导。

又如,浦东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用工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有相应的就业机制和保障制度相配套,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社会分配的调节,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此外,大量外地民工的涌入,不仅给浦东开发建设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同时也给新区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管理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不仅给浦东带来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也会给浦东带来了滋生丑恶现象和腐败行为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新区的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新区的社会管理,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总之,社会矛盾的化解,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更要靠社会的全面进步。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备的法制,将对新区社会的稳定起到“安全阀”、“稳定剂”和“减震器”的作用。

二、浦东开发的5年是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的5年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新区管委会从一建立就下大力气,开展了对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工作。全市18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工作,并得到了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2000年前整个新区社会事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等各条战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并且制订出分年度实施的详细计划。我们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近年来,新区每年拨出20%的建设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每年以30%以上的增幅增加教育投入。我们还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注意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注意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

5年来,特别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浦东新区的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初步的效果。

1.人口数量得到合理控制,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态势。出生人数从1990年起逐年下降,已由每年出生1.35万人降至1994年的0.87万人;死亡人数因人口年龄构成的逐年老化,略有上升,从1990年的0.87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1.00万人,从而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明显下降,1990年至1994年依次为3.58‰、1.35‰、0.74‰、-0.08‰、-0.85‰,已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

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了逐步解决人口素质较低这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区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94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已达2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正在逐年普及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了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随着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预防医疗技术的进步,新区人民身体素质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1994年降至6.88‰。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岁。

2.缩减贫困现象,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扶贫网络。新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对农村贫困户中22户92人可以扶助的对象,通过安排进乡、村企业和科技兴农等途径,使他们全部脱贫,脱贫率达100%;对181户492人不可扶助的对象,落实了每人每月60元的区、乡、村三级定期生活补助,连同农业收入,使他们每人年均收入达1152元,超过了本市人年均850元的扶贫标准。

建立和发展“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在区、乡、镇、村及社会各界努力下,到1994年底,“基金”已发展到141万元,全年拿出“基金”增值款6万元,给450名特困老人以临时补助,使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农村地区开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1994年底,已有23176人投保,占应投人数的60%以上,保险收入达到67.3万元。这对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保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增长迅猛,1994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75.8亿元,比1990年增长4.3倍。居民消费结构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以下,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9.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9.1平方米。

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新区在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控制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仅1994年,新区就新增绿化地200万平方米。使浦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年前的0.57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创建国家卫生城区”活动取得成效,已基本达标。

4.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是否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新区妇女的从业人数已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44%以上。为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新区各级妇保组织积极开展妇女儿童保护工作,认真受理并及时调处妇女儿童被侵权事件,为妇女儿童伸张正义。1994年区和街道、乡、镇两级妇保组织受理妇女权益被侵权事件354起,调查处理343件,调处率为96.9%,接受理妇女权益被侵权事件11起,件件都处理落实。

新区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活动。全区设60个点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有123个单位上街组织一条龙服务,有1861位特困老人得到补助,金额达36.3万元。同时认真受理、积极调处各类涉老侵权事件。1994年调解处理涉老纠纷812件,调处率为95.2%。

新区认真实施《中国残疾人五年工作纲要》以及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条例。目前,新区处于工作年龄的残疾人就业率已达90%以上,为残疾人办了大量好事和实事。全国首台方便盲人过街的交通音响装置已在新区落成,开办了新区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开设了新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站,建立了新区智残儿童培智院,还设立了新区残疾人低视力康复门诊部。

5.科学、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改善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新区建立后,科技事业发展迅速,仅1994年就实施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126项,投入资金85291万元,实施科技开发研究项目18项,投入科技开发经费141万元,其中政府投入科技开发费54.5万元,其余为企业自筹,技工贸交易金额突破5亿元,新区民营科技机构达12000家,其中1994年新办的为368家。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1994年各剧场演出达1400多场次,并发展了2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新区举办的迎春马拉松比赛、巨型钢琴交响音乐会、首场杨浦大桥下的夜广场活动以及首届新区歌咏节、中华艺术博览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改善和美化了新区的形象。新区还首次承办了亚洲比较体育国际研讨会。

三、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现在起到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和全面出形象、出效益的关键时期。按照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到本世纪末,浦东要率先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产业结构框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体制框架,率先建成现代化城市形态框架。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将在52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建成100多个新型的社会事业设施,预测用地总面积将达到7.6平方公里,投资总额将为104亿元。与此同时,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也将得到充分发展,法制建设更加完备,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将大大加强。

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深化各项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浦东开发开放5年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社会发展问题日益重视,但是无可讳言,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因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下大气力,把社会发展工作抓好。

1.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

社会事业大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不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要依靠政府管理和支持。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也有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至领导社会发展工作上来。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注意经常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2.深化各项改革,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我国社会事业一直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体制。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完全包下来的做法,既不合理,国家财力也难以承受,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严格社会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同时,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也要抓紧进行。

社会发展领域许多公益性质的事业,需要政府予以足够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也要相应地增加,还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和适合我国特点的方式,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方面对社会发展事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

3.统筹规划,实现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涉及的部门和领域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的发展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浦东新区以及各重点小区、各乡镇、各街道的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一翼。浦东开发的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注重保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人们素质的提高、高度社会文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发展更艰巨、周期更长。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探索一条新的路子。我们坚信,当我们昂首阔步迎来21世纪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将是一幅浦东新区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绚丽画卷。

标签:;  ;  ;  ;  ;  ;  ;  

浦东的发展就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_社会事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