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_小康社会论文

精神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_小康社会论文

精神文明状况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精神文明论文,重要指标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小康生活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何为小康?许多人的理解并不一致,如:有人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美元,看做小康;有人把物质生活富裕殷实,看做小康;还有人干脆把小康生活水平看做纯粹的个人经济收入。把物质生活指标做为小康的重要内容,这是无容置疑的。然而,我们讲的小康,是社会发展战略,不是经济发展战略。既是社会发展战略,就应该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就是说,精神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一、小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指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辉映的社会发展阶段

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小康标准的界定。1994年,国家计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小康生活标准,包括五类10项综合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指标;第三类为人口素质指标;第四类为精神生活指标;第五类为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指标。在这五类标准中,除了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指标外,还涉及人口指标、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指标,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这些指标既是物质生活指标的体现,又反映精神生活水平,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小康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就是说,在对小康的界定中,都没有局限于物质生活指标,而始终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在国际上,小康型标准有其特定的指标体系,一般按二十一个指标组成,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人均绿化面积、人均医生拥有量、饮用清洁水的人口比例、城镇人口居住面积、通讯条件、信息利用状况等,这些指标既是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直接延伸,本身又间接反映着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

有人简单地引证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 美元”的话,来给小康下定义。结果只能是断章取义,或曲解小平的思想。小平同志讲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美元,才是小康。但他又说过,所谓小康,就是经济比较富裕,生活好过了。“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何为“生活好过了”?经济上去了,其他都搞不好,“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又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会有老百姓的好日子过。其次,小平同志强调在经济上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的同时,也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辉映,协调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的治本的途径”。因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真正到了小康的时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再次,小平在讲小康时,是把小康同摆脱贫穷落后联系起来,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就是要从物质生活的贫困中解放出来,又从精神生活的贫困中解放出来。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他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这些论述足以证明: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把纯粹经济的发展看作小康。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和其他场合,多次讲过小康是一个社会阶段,或直接叫小康社会。既然是社会阶段或社会,就决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整体推进。可见,800美元是个经济指标, 小康社会是个综合指标;三步走是经济发展战略,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战略。

二、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乐观,能否建立起适应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直接制约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提高,是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又必然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物质文明转化为精神文明,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二者相互促进,社会才会产生良性互动。

当前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倍受瞩目。谋求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体系,是现代发展理论的最大特点。当代社会发展观的改变充分证明: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决非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目标。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每发展一步,都应有益于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完善。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应该说许多地区基本上具备了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某些经济发达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消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但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区,娱乐设施大量闲置,俱乐部、图书室空空荡荡,高雅文化少有问津;人们的精神风貌落后,衣着无档次,缺乏美感;语言中文化含量少,新生活气息差。这样的地方,决不是小康社会的精神面貌。要实现小康,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三、实现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世纪末的逐步来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引导人们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上台阶、上档次,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是物质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总人口已达13亿,几乎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尽管目前出生率已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这种被国际社会上称之为“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人口现象,使我国今后相对长的历史时期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这种人口状况,已无法回避,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在继续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下大决心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化人口劣势为人口优势。目前尤其要抓好广大农村地区及老、少、边地区的青少年教育,搞好科学文化普及,杜绝产生新的文盲。

(二)加大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力度。在我国城乡居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在广大人民中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创造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为人们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福利设施,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拓展生活空间,特别是要改善人们的居住、卫生、交通、通信等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增加人均绿化面积;正确引导消费,增加消费中的科技文化含量;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小康社会,标志着人民由传统的物质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到新型的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一转变中,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问题。物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既是物质生活的内容,又突出地体现着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先进合理的消费方式,是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的途径。一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这个社会精神文化风貌的反映;家庭、个人如何消费,怎样消费,消费什么,同样反映着个人的文化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富裕,应提倡人们有意识地提高生活质量,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批判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将居民的消费行为逐步引向健康、有益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方向。

(四)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讯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优化生存环境。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使社会风尚普遍好转,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社会,人们不仅有着崇高的理想、良好的社会公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谐的家庭关系,而且整个社会风气普遍好转,社会秩序稳定,犯罪率低。一个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没有社会安全感的社会是不能称之为小康的。社会环境是小康的基本要求,国泰,民才能安,才能其乐融融。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把不利于改革、稳定、发展的苗头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农村大力开展争创文明家庭、守法家庭、五好家庭、小康之家等活动;在城市开展争创卫生城市、花园城市、文明城市等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塑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标签:;  ;  ;  ;  ;  ;  ;  

精神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