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社会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面对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由西方共产党和西方进步的知识分子着力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总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西方革命实践的具体情况和西方文化的特点,力图寻找一条适合西方革命道路的一股哲学和政治理论思潮。其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其理论的锋芒既指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也批判当时苏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教条化的倾向,因而他们的理论主题和理论模式同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正如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所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个说来,似乎令人困惑地倒转了马克思本身的发展轨道。马克思这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不断从哲学转向政治学和经济学,以此作为他的思想的中心部分;而1920年以后涌现的这个传统的继承者们,却不断地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转回到哲学。”(注:[英]佩理·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69页;)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将自己的视野和毕生精力转到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和艺术上。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理论主题的转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困境,正确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然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相继失败,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方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家和西方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并非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而主要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还远未成熟,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且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看作自己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这一后果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一是第二国际后期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械决定论的指导思想造成的。他们忽视马克思的辩证法,曲解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科学,把唯物史观揭示出的历史规律看成是类似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完全忽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这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必将损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不能有效地指导西方革命。引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危机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西方资产阶级强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通过分析俄国和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就意味着革命的成功;但在西方,由于市民社会较为发达,因而国家暴力统治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外壳,其背后的市民社会所承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工人阶级的内心世界。可以这样说,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不仅仅是依靠暴力,更多地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欺骗来建立资产阶级的“领导权”,从而使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淡化、弱化,因而其统治是总体性的。与此对应,西方革命应有别于俄国革命,它应是一场包括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文化心理革命在内的总体革命模式,而文化心理革命是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对此,葛兰西曾指出:“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成熟的状态;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存在相适的关系,国家一旦动摇,市民社会强大的结构立即显露出来。国家只是前沿堑壕,它的后面屹立着强有力的堡垒和工事的体系”(注:[意]葛兰西:《狱中札记选》英文版,第238页。)。葛兰西由此认为,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打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劳动群众的奴役和欺骗,从而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统一的无产阶级的“集体意识”,进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摧毁资本主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均注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研究、注重对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考察,形成了与马、恩时代不同的理论重点和转斩,并提出了“革命必先革其心”的新策略,表现了他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西方社会的尝试和对西方人解放之道的孜孜追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奠定的理论传统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辩证法,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和文化传统的研究。然而,他们提出的主张一开始就和共产国际的路线方针相背,因此他们在党内受到严肃的批评。卢卡奇不断地作自我批评,科尔施被开除党籍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葛兰西则由于被法西斯关进监狱,尽管葛兰西的思想和共产国际存在着分歧,意共领导人陶里亚蒂在公开场合尽量维护葛兰西同共产国际相一致的形象,这种状况迫使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奠定的理论传统只能在西方共产党和工人党外发展,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得到发展,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点愈来愈集中于哲学和文化研究上来,这也使它愈来愈脱离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但并不能由此就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新“左”派思潮。这是因为,继承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奠定的理论传统的西方进步的知识分子仍十分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西方的现实,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西方人解放的道路,只不过他们的理论带有较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未能找到理论同工人阶级的结合点。况且,对现实进行理论思考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因此,要正确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必须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危机的表现形式,从而显示出和古典资本主义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具体体现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居于统治地位,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或“融合”更加紧密,他们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减少经济危机的损失,共同获取超额剩余价值。②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部门不断扩大,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分化成日益复杂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都超过50%,与此相应,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产业工人(蓝领工人)数量大大减少,而从事服务业、信息业及管理工人(白领工人)数量大大增加,白领工人比起蓝领工人有较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产业工人也有明显的差别,再加上西方国家战后的社会再分配和社会福利职能的发展,西方社会普遍贫困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由白领工人组成的中产阶级势必对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较大的影响。③由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财富大量增长;工人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获得新的提高,在资本主义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的引导下,社会朝着消费主义的方向发展。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弱化,革命意识淡化,整个社会产生了非政治化的倾向。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从主要靠暴力统治向文化、意识形态统治的转换,西方社会出现了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物质消费的“单向度社会”。④由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而享乐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精神问题。生态问题和人的精神发展问题成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突出的难题。社会生产的一体化、整体化趋势同个人个性化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代西方社会的上述变化,势必会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思考,形成不同的理论关注点和理论重心,从而形成另一种模式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能不能像国内部分学者那样,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如文化心理革命、总体革命、阶级意识危机论、异化消费论等理论观点和我们的哲学教科书的若干原理作简单的比较,进而否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给予他们以各种“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称号(如: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并将他们简单地界定为“左”的激进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笔者认为,脱离西方文化、历史条件的变化,抽象地评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并予以简单的否定,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不是我们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应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的转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正处于它的早年时代,其统治主要依靠暴力,且处理政治和经济危机的能力相当有限。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导致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马、恩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给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重心从哲学转向了政治和经济上。而“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力,资产阶级应付事变的能力和技巧日趋成熟。资产阶级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倡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输出其意识形态。体现在: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消费和物质享受,在全社会造就了一种和人类自身真正存在、让人放弃自由渴望的“虚假需求”。这种“虚假需求”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为和消费、爱和恨别人所爱和所恨的东西等。这种“虚假需求”的内容和功能是由个人控制不了的外部力量决定的。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说已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总体的统治。它导致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淡化,革命意识弱化,再加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也使阶级利益和阶级矛盾的冲突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其首要和关键的任务在于能否把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从“虚假需求”中解脱出来。由此,他们将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强调文化批判对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表现了他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西方社会,寻求西方人解放之道的探索和尝试,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坚持辩证法的必然结果。不能因为他们和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观点不同就否定他们这种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又反过来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代西方社会的困境。这种困境集中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以及人的精神发展问题上。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整个社会生产日益呈现一体化、整体化的趋势,整个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资产阶级利用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商品,倡导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力图使工人阶级把生活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对物的占有和消费的体验上。因此,西方社会对人的控制是全面的,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当代西方人并不是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那样是完全自由的,恰恰相反,当代西方人很难摆脱由社会生产一体化、整体化趋势给他们生理和心理带来的沉重压抑感,于是通过各种变态方式来反抗现存的社会制度。如:吸毒、同性恋、嬉皮士……,这些问题都是资产阶级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可以说正在这里。我们应该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把它同当代西方社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先予以同情的理解,从而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寻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后,也应该指出,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社会的结合点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因而革命的战略、策略问题成为他们理论的弱点,也使他们的理论带有较强烈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再加上西方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而他们的理论在现阶段也不可能指导西方革命走向胜利。

标签:;  ;  ;  ;  ;  ;  ;  ;  ;  

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