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成大的写景抒怀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范成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今存诗近二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十分广泛。但人们论范诗多偏重其田园诗和出使金国的七十二首绝句,而对大量的写景抒怀之作则过于冷落。其实,范成大的这类诗,也是写得相当出色的。无论是寓居田庄之时,还是为官镇帅一方,他都能把自己生活范围中的湖光山色或四时景致尽遣笔端。兴之所至,或浓墨挥洒;情之所钟,则精雕细摹,寄托着诗人无限的爱恋与思绪。清人翁方纲曾称赞说:“石湖善作风景语”。〔1 〕周汝昌先生在《范石湖集前言》中,也说范成大的写景抒怀诗“反映面非常广阔,又写得真切细致,清晰,多样,祖国的壮丽河山,人民的生活面貌,展卷如见”。因此,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当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一
范成大长期生活在乡村,曾寓居石门苦读经书,自号“此山居士”,无意功名。后来他父亲的好友“御史王公彦光勉之曰:‘子之先君期尔禄仕,志可违乎?’因课以举业”。〔2 〕这才不得已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于二十九岁时,中了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但到晚年时,诗人又退闲乡居,安然静处,“晚岁卜筑于吴江盘门外十里,……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所植多名花,而梅尤多,别筑农圃,堂对楞枷,山临石湖,盖太湖之一派”。〔3〕如此植花冶性,观景怡情, 自然也就养成了悠然闲适的性情。所以,在范诗中,有许多吟咏花鸟胜景之作,不仅写得清丽细腻,而且很富有情韵。如《樱桃花》:? 借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
玉梅一见怜痴小,教向傍边自在开。
樱桃花开得较早,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那花骨朵就施红着粉纷纷绽开了苞蕾,露出了亮丽的色彩,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玉梅对身旁这顶风冒寒而开的樱桃花,不禁侧目相待,更如大姐般地关心呵护。诗歌赋梅以人的情感,读来颇为亲切,别有趣味。诗人喜梅爱花,在石湖园圃中就种梅数百株,其居所周围也是桃树的世界,“村前村后东风满,略数桃花一万重”。〔4〕因此, 种花赏花是其休闲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大乐趣,有时甚至在冬寒未过,诗人就迫不及待地去寻梅观赏了: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
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5〕
在春信尚远的时节里,自称为“探梅公子”的诗人就来到了园中,要欣赏早梅了。可早梅不解诗人意,还沉睡在冬令的怀抱里呢。正当“探梅公子”怅然若失之时,忽然抬看到远处的桃花已是竞相绽放了,不禁喜上眉梢。探梅不遇而能看到这“红似绵”的桃花,也足可抚慰心中那一丝憾意了。诗歌以戏剧性的情节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细腻真切,确实别具兴味。
范成大的晚年乡居生活,悠闲自在,清静无扰。这使得他在清幽和淡泊之中,对农村的自然风物及农事民情,有相当深入的体察和描写,充分地展示了那纯朴而优美的田野风光。如他的《夏日田园杂兴》写道: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简直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图。在这宁静的花果世界里,蜻蜓翻飞蝶欢舞,散发出迷人的乡野气息。清人潘德舆对这首诗曾赞不绝口:“可与坡公‘溶溶晴港’一绝相配也。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者矣”。在《春日田园杂兴》中,诗人又以生动的白描手法,抒写了初春解冻后,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新气象: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在春雨的催动中,草木复苏,百花开放,原野一片青葱翠绿。邻家院子中的竹笋就犹如顽皮的山童,竟自窜过墙来了。这形象而传神的描写,使诗歌生趣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生活的轻松愉悦和闲适。
在太湖三滨,距姑苏城外十余里地的石湖,是诗人最为喜爱和眷恋的居所。这里风景秀美,幽雅迷人,既有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又有岸柳荷花点缀如画。无一不是观赏揽胜的绝妙佳景。范成大对此曾自豪地说:“石湖也似西湖好,烦向苍烟问白鸥”。在其写景诗中,自然有不少笔墨是用来歌咏石湖景色的。如其《次韵马少伊郁舜举寄示同游石湖诗七首》(其三)写道:
镜面波光倒碧峰,半湖云锦万芙蓉。
去年荡浆香风里,行傍石桥花正浓。
波光、碧峰、芙蓉、花香,这犹如人间仙境般的胜境,确实令人陶醉流连。在《初归石湖》诗中,诗人又写道: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圹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诗歌以简淡生动的笔墨,勾勒了原野的无限生机,反映出诗人初归石湖,就为眼前的景色所倾倒,并如痴如醉地感受着这诗画般的风光,流露出回归大自然的愉悦情怀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向往。这种对自然风物的迷恋和激赏,在诗人定居石湖后,仍时时表现出来。如“拖筇入林下,秀绿照衣袂;庐橘梅子黄,樱桃桑椹紫;荷依浪花颠,苟破苔色起”。〔6〕“竹色唤人来下马,乱蝉深处有图书”〔7〕等等。这些诗不仅十分真切地描写了石湖那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景色,而且也抒发了诗人怡情消闲的生活情趣。
在村居的日常生活中,范成大还善于从细微之处体察自然的韵味和美感,并以新的视点,新的悟性,展示出乡间习见之物的独特意蕴,使常景常境得到美的升华。如《晚春二首》(其一):
静极闻檐珮,慵来爱枕帏。
隙虹飞永昼。帘影碎斜晖。
燕踏花枝语,蜂萦柳絮归。
轻飔宜白紵,时节近清微。
诗歌以几近精描细绘的笔调,抒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和空间物态的微妙变化:阳光穿隙入室象一道美丽的彩虹,悬空垂挂。尘埃在光柱里纷飞飘舞。斜晖从帘子外挤进屋里洒在地上,就犹如被揉碎了的玛瑙。春燕在花枝上栖息低语,蜜蜂在漫天轻扬的柳絮中伴花而归。在这幅以动写静,以景抒情的晚春图中,诗人乡居生活的闲逸心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范成大的写景诗中,象这类“风光细腻”,“韵味淡远”的作品还有很多,而且大多写得诗意盎然,情景交融,它从一个侧面充分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和在乡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
二
范成大自二十九岁赴徽州司户参军任起,到五十六岁知建康府为止,在近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其职所经常调转变迁,数度奔波外任。先后到过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足迹几乎踏遍半个中国。在交通不便的当时,行途的艰辛劳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却使诗人有幸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雄奇瑰丽。在赴任或是归朝的旅途中,凡名胜古迹,大川峻岭,诗人无不登临游览,从不因劳累而舍弃。因此,不仅开拓了视野,饱览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数杰作,而且,所“经历之地,山川风土,多记以诗”。〔8〕这些诗与其寓居乡村和任所的景物诗相比,别具特色,显示出雄奇豪壮的阳刚之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乾道八年(1172)范成大赴桂林任所,途经湖南祁阳黄罴岭时,对这座南国险峻而高拔山岭的描写:
峻阪荡胸立,恍若对镜窥。
传呼半空响,朦朦上烟霏。
木未见前驱,可望不可追。
跻攀百千盘,有倾身及之。
白云叵揽撷,但觉沾人衣。
高木傲烧痕,葱茏茁新荑。
春禽断不到,惟有蜀魄啼。……
诗歌用“荡胸立”,“百千盘”来极写山峰的陡峭,几如直立;山道之盘曲,艰险万端。又以“烟霏”,“蜀魄啼”来铺写黄罴岭云遮雾绕的神奇感和深林子规啼叫的幽秘感。很有几分摄人气魄的壮美气势。
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范成大由广西经略安抚使调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四年夏,又奉召回临安参知政事。在赴蜀或离成都回朝途中,诗人尽情地畅游了巴山蜀水,并以豪迈爽朗的情怀和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沿途山川的雄姿秀色。如《初入巫峡》写道:
钻火巴东岸,拟金峡口船。
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
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
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三峡的奇险壮丽,自古天下闻名,两岸峰峦相对看,峭壁陡立江流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说:“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而三峡中,巫峡又最为曲折幽深和壮观,也是历代诗人最为注目和叹赏的景致。范成大在诗中以简括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巫峡水路之窄,礁滩之险的奇异形态,并由衷地赞颂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绝妙。
峨嵋山是蜀中大地的一道胜景,范成大曾以半个月的时间去游览,并写下了一组拟态传神,清新质朴的写景诗,充分地展现了峨嵋山的雄伟和奇秀。如《三峨》:
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昔我登临彩云表,独骑白鹤招青鸟。
石龛石洞何参差,时遇仙人拾瑶草。
丹岩瀑布连天河,大鹏图南不可过。
昼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栖岩阿。
四时青黛如彩绘,岷嶓蔡蒙实相对。
昔生三苏草木枯,但愿再出三苏辈。
峨嵋山分为大峨、中峨、小峨三山,景色迷人,世有“三峨秀色甲天下”之誉。诗人以喜悦的心情,用浓墨重彩,将峨嵋奇丽的风光作了仔细的勾画和铺描:彩云飘拂,仙鹤飞舞,洞府参差,瑶草丰茂,瀑布喧腾……在诗人看来,蓬莱仙境也不过如此罢了,何必再去费心寻求呢?正是这样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彩绘”之境,哺育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父子文学家,并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的苏洵、苏轼和苏辙。诗人有感于此,而发出了“但愿再出三苏辈”的感慨,对后人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和厚望。
在《八十四盘》一诗中,范成大对峨嵋山巅的描写,也是非常的壮观:
冥鸿无伴鹤孤飞,回首尘笼一笑嘻。
八十四盘新柱杖,万三千乘旧牙旗。
石梯碧滑云生后,木叶红斑雪霁时。
说与同行莫惆怅,人间捷径转巅嚱。
八十四盘,地处峰峦巉岩,山道险峻,盘回纡折,鸿雁难飞。其险如此,可诗人却游兴依然。他策杖谈笑,攀援临险,登高览胜。他对眼前那石级浮隐白云间,红叶飘飞映冰雪的险峰奇观感到十分惊喜,而只有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人,才能领略到这无限美妙的风光。因此,诗人热情地勉励同行者,不要因一时的艰险而退缩惆怅。人生道路亦如登山探奇,在经历了坎坷曲折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光明的坦途,到达理想的境地。
范成大的山川景物诗,大多都是景中有情,情含理趣;且言理时形象直观,发人深思。不仅闪现出诗人的胸襟怀抱和思想精神,而且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所以,比之一般的写景诗,这类诗歌更富有哲理意味,也更能动人心魄。
三
范成大向来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执着的爱恋。他常常用自己的笔去描写田园秀丽的风光;描写淳朴的农家生活和风土习俗,热情地讴歌农民的勤劳与善良。与此同时,诗人也没有忘记农民的疾苦悲凉,还深刻地揭露了农村中残酷的黑暗现实,诗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田舍》对乡村环境的描写: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诗歌以村童的顽嬉,斜阳中噪飞的归鸟和炊烟中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渲染了农村生活的清静安宁。农民们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辛勤地劳动,以汗水换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年景。望着那无边无际的金灿灿的稻田,就连诗人也由衷地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而情不自禁地呼唤起来:“乐哉今岁事”。从这也反映出诗人对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美好祝愿。又如《晚春田园杂兴》中对田园幽美秀丽景色的描写: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诗人用田园牧歌式的轻灵笔调,描写了初夏乡村优美淳和的环境气氛。彩蝶在连片的菜花丛中飞来飞去,农家正忙于田里的活路,艳阳之下,村庄显得十分的寂静。忽然一阵鸡飞狗吠声,打破了宁静,就知道是外地茶商来村里做买卖了。诗中第三句的描写颇为耐人回味,很有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句中那美妙的意境。诗歌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验和无限爱恋之情。
范成大对淳朴的乡村风俗,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其《村田乐府》十首最为典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其《照田蚕行》: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里,远如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苧麻无节莱无虫!
照田蚕,是当时吴中农家“祈丝谷”的一种习俗,其活动场面相当壮观。诗人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把照田蚕的活动写得错落有致,意趣横生。首先是对整个壮阔情景的描绘:当田野燃烧起许许多多的火炬之时,近看犹如夜空中云门大开,森然罗列着无数星星;远观则似惊风乍起,吹飘着漫野飞舞的流萤。其次是典型的特写:那忠厚而虔诚的一家子正在恭恭敬敬地诉说和祈祷呢。最后是诗人深为农家真诚祈求所感动,也在默默地祝愿农民来年都能得到好收成。这体现出诗人善良而美好的同情心理。
当然,在范成大的笔下,农村也并非总是花红柳绿的世外桃园,在这里还有苦难的血泪和悲惨的呼号,有凄风苦雨中的命运挣扎,如《夔州竹枝歌》写道:
百衲畲山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
——东屯平田秔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
地里的庄稼虽然品种各异,长势也很好。可是,农民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到收获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除了“半偿私债半输官”,已是所剩无几了。所以就出现了粮食“不到贫人饭甑中”的不合理现象。这是诗人对封建剥削的无情揭露,是对社会黑暗的抨击。类似的诗还有很多,而且反映面相当广泛,其景其情都含融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钱钟书先生曾对范成大的这种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给予了肯定,并赞扬他“无论是做官或是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有这样的爱憎情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
范成大为宦几十年,曾官至“宰执”大臣,地位权势之显赫,生活条件之优越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民生疾苦,关注国势的安危。即使是在写景诗中,也贯注着他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抒发其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如其《秋日二绝》(其一)就是一首蕴含着忧国爱国思想的诗歌: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诗歌从秋景写起,渲染了一片荒寒衰败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在此时此境下沉郁凄婉的感伤情绪。“莫把江山夸北客”,暗含着讽刺。据史载,当时苏州是金国使臣的必经之地,金使每年两次经过这里,南宋朝廷为了讨好献媚金国,于绍兴十四年,在苏州建造了一座“体势宏丽”的姑苏馆,“专以奉国信贵客”。还在城上筑高台,以供金使登临观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诗人正是有感于此,这才悲愤地喊出了“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的痛苦呼声。抒发了对国破家残的无限悲凉和对统治者偷安享乐而又竟然如此恬不知耻的愤慨之情。
在《题山水横看二首》中,诗人也是以萧瑟苍凉的秋令景象,来暗寓山河破碎及沦丧之忧伤:
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
尽是西溪肠断处,凭君将与故人看。
霜入丹枫白苇林,横烟平远暮江深。
君看雁落帆飞处,知我秋风故国心。
范成大对大自然那如诗似画般的美景,素来都是以饱满愉悦的情怀去观赏、去赞美,并在精心营造的清丽怡人的意境中,陶冶自己的性情。然而,在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危难所牵挂,为大片美好河山久沦敌手至今不归而忧愤。所以,他所描写的景物,似乎也抹上了一层灰暗沉重的色调:群山隐没于浓密幽暗的云烟中,秋水悲寂也流向无际的天边,层林尽染而枝叶斑驳的枫树和孤雁哀鸣逐归帆……所有进入视点的物象,无不是景凄情惨,寄寓着诗人无限的故国情思。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纵观范成大的景物诗,多是以这种“含吐不露”的委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愁怨和爱憎。如《浙江小矶春日》:
客里无人共一杯,故园桃李为谁开?
春潮不管天涯恨,更卷西兴暮雨来。
时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深感愁苦。于是便独步江边,寻景解忧。没想到却是对江伤神,愁怀更浓。他在揣想家乡园中的桃李春来该是枝繁花茂了,可主人不在,桃李为谁而开呢?大概是寂寞开无主吧?在无奈的问语声中隐含着浓重的乡思乡情。而眼前的春潮却不解人意,滚滚东去,并将隔江西兴的暮雨卷来,更平添了许多烦恼怨恨。诗中提到的“西兴”,位于钱江南岸萧山西北,与杭州隔岸相望。春秋时越国范蠡曾在此筑城固守,越国失败后,越王入吴为囚,国人相送于此,相互感慨流涕,决心忍辱负重以报仇雪恨。由于“西兴”具有这特定的历史内涵,所以,诗中的“西兴暮雨”,绝非是诗人的无意遣词,而应隐喻着他那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爱国心志。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此诗借景抒怀,“无限家国之感,隐约笔端”。这可谓一语中的,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实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范成大的写景抒怀诗确实丰富多彩,举凡大自然的山川风物、地理形胜;居所的园林美景、名花佳树;乡村的原野气息、风土民俗;甚至农家劳作的艰辛苦难,国势的安危忧患等等,几乎都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反映描写。而且,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很灵活,富于变化。既有细腻工致、清新妩丽的轻描淡画;也有雄奇隽伟、壮阔明朗的大笔铺写;还有寄寓深沉、情景凄恻的现实观照和反思。总之,从内容构思到风格意境,范成大的写景抒怀诗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和新的开拓,因此,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的。
注释:
〔1〕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 转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杨万里范成大卷》,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版,第200 页(本文所引古代诗话均转引自此版本)。
〔2〕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上卷二十三,同上第112页。
〔3〕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同上第153页。
〔4〕《范石湖集·自闾门骑马入越城》,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八月版,第286页。下同。
〔5〕《冬日田园杂兴》第377页。
〔6〕《三月十六日石湖书事》第378页。
〔7〕《范氏庄园》第250页。
〔8〕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同上191页。
〔9〕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