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西方共产党内部分化出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和市民社会等理论,具有哲学性、实践性和人本主义倾向等三个特征。

【关键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物化总体性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有深刻的理论原因,又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西方国家共产党内一股“左”的思潮出现,它提出了的许多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涉及范围也扩展到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上受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影响,把研究的目光逐渐从外在世界转向人的存在本身,构建起了一套以“辩证法”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思想”批判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

(一)物化

卢卡奇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提出物化(reification)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批判,这一批判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卢卡奇给物化下了明确的定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也就是说,物化是指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结果变成某种自律的、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物化现象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拜物教”性质,从而导致了人的物化现象产生,并且商品经济越发展,物化现象越严重,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产生物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商品成为社会普遍力量的支配原则,“只有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才能按其没有被曲解的本质被理解。只有在这一联系中,由于商品关系而产生的物化才对社会的客观发展和人堆社会的态度有决定性的意义。”物化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客观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世界形成了,充满客体(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相互对立;主观方面表现为在发达市场经济地区,一个人的活动与自身相疏离,变成非人的客观性商品,成为独立于人自身活动之外的商品。卢卡奇将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技术理性对人主体性发展的阻碍这一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并通过人的数字化、主体客体化和原子化等三个方面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由于工具理性过分发达的现象,从而导致人的文化困境。

物化现象加剧的后果是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识的产生,物化形态逐渐渗透到人的思想中,并且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形态的倾向,反而将这种形态当成外在的自然规律和人的命运加以遵循和服从。因此,人失去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卢卡奇将物化视为把握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将扬弃物化作为自己的理论宗旨。

(二)总体性

(一)哲学性

另外,对于改编成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虽然《中图法》已明确规定应归入儿童文学有关类目,但在实践中,由于作品改写幅度的大小难以鉴定,加上分编人员往往不愿意将此类作品与原作品分散,于是许多名著改写本还是归入“成人文学”类[8]。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着眼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理论,他认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危机,产生危机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第二国际理论家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有本质的联系,而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实证的社会理论,这种认识表现了人们不了解哲学的本性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漠视,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是以变革现存世界为宗旨,坚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恢复马克思学说包含的哲学性,通过“哲学转折”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基于此,柯尔施认为要建立马克思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以“消灭哲学”为外在形式的深刻哲学变革,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的恢复与确立。

(四)市民社会

第四,终生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绝大多数人资质平庸,即便他们有终生学习的意志,其学习效果也非常让人怀疑。他们能走多远呢?恐怕很难逃脱失业和被淘汰的命运。如果绝大多数人竭尽努力仍不免失业和淘汰,他们为什么要努力?

卢卡奇重视总体性是为了以此来确立扬弃物化的原则,寻求超越物化现象的现实力量。物化使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在理论和实践上丧失了内在的总体性,扬弃物化就要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恢复总体性原则。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社会进程,决定于生产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但是,每一主体均被被动的固定在物的生产过程的某一环节上,导致原本的总体性瓦解,生产过程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对总体性的认识越来越淡漠,缺乏对总体性的渴望。面对支离破碎的世界,人越来越把各个孤立的进程视作不可超越的自然规律,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维度。

(三)阶级意识

卢卡奇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构建总体性的辩证法,目的在于构建一套对革命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他认为主客体的统一在现实社会中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此物化的扬弃和总体性的产生主要是依赖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的觉醒。但是无产阶级并不是天生就能将自身作为主客体统一的存在来定位,他们主客体的自觉统一取决于对自身地位的认识和实践行动,他是物化的牺牲者,也是扬弃物化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既是自身发展成熟的结果,更是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就需要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理性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客体统一者,要有自觉意识;自觉意识的核心是认识到人成为“总体性”的人,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成熟;打破现存世界的物化结构变成一种实践,改变自身和现实世界。因此,卢卡奇的理论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

哲学缺乏对总体性认识的根源在于社会进程中理性化和实证主义直接影响了哲学理性思维,哲学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是为了确立总体性辩证法。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卢卡奇明确强调总体性相对于经济原则具有优先性,“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他认为只有超越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的批判哲学才能确立总体性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生产过程和社会进程各种要素只有放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之中才有意义;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有本质联系,人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一旦人失去了这种统一性,成为客体存在,就意味着人失去了总体性,成为物化者。因此,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联系,总体性的核心是人作为主客体的统一体,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也就是人的存在的辩证法。卢卡奇研究辩证法并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寻求扬弃物化的途径,实现人的解放。

根据阶级意识理论,卢卡奇提出了与传统革命观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观,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应该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西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没有超越物化意识的禁锢,阶级意识还未成熟,因此革命要成功首先要进行意识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总体性的革命。传统革命观认为意识的转变是政治革命和经济变革的产物,卢卡奇则认为意识革命应和政治革命、经济变革同时展开。在缺乏无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情况下进行单纯的政治革命,不可能成为实质性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在于无产阶级的内在转变和自我教育。

根管充填即刻质量评价标准[1](1)适充:根充材料距解剖根尖≤2mm,根管三维充填封闭严密;(2)超充:根管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3)欠充:根充材料距解剖根尖>2mm或者根管三维充填不严密,X线显示根充物不致密。

2)添加前置反应区[69].pH值对于零价铁的修复速率也存在很大影响,实际上铀废石渗滤液与铀尾矿渗滤液中的酸性较高,有些矿山的含铀渗滤液的pH<2,这些渗滤液若直接进入Fe0-PRB中势必影响其修复效率.因此可以考虑在PRB前端添加前置反应区,对铀尾矿渗滤液进行碱化处理.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是葛兰西关于西方社会阶级革命战略构想的核心观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并且其经济地位越来越显著,逐渐成为政治和文化上的阶级。市民社会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发展情况不同,东方社会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西方国家则形成了独立的市民社会,这种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社会革命前途和命运不同。东方社会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因此国家就是上层建筑的一切,国家可以通过暴力等方式管理国家。西方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市民社会群体发展比较充分,这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且资产阶级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精神内涵是社会契约精神和理性原则,国家摆脱了单纯的暴力特征,市民社会取得了合法性,这直接导致国家职能的改变。无产阶级革命同样要利用这一精神,加强通过意识形态革命的方式,争取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争取文化领导权是西方革命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中夺取文化领导权是革命的首要任务。争取文化领导权需要进行文化革命,所以他强调主体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有人们说病魔唯一的贡献,就是能把人塑造成一个思想家。也许这是因为,一是躺在病床上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二是病房给人提供了思考的环境和氛围。此情此景,竹韵开始了思考,她不能不思考。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及评价

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来看,他们并没有回避对现实问题的解答,他们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总的来说,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以下特点: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和柯尔施强调,哲学要加强对总体性(totality)的认识和研究。

(1)PC1对树基沟矿区长白落叶松反射光谱的累积贡献率占70.259%;PC2占23.212%。前2个主成分已经解释了总方差的近93.47%,故可以选择前2个主成分来取代45个原始变量。长白落叶松反射光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PC1光谱的变化,其次才是PC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哲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哲学。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都具有哲学背景,他们的著作几乎都是哲学著作,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点始终落在哲学上。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总体性理论、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理论等是在黑格尔的主客体同一性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辩证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面去解释辩证法,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架构。柯尔施在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必须打通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克服实证主义和各种庸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误解,他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哲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反思哲学。葛兰西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重新界定为实践哲学,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从而引申出霸权理论,实践哲学是葛兰西理论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是其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中介,霸权理论是他面对新的革命实践提出的革命策略。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它与传统西方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它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的超越。但是从第二国际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哲学所扬弃的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社会和人类历史,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僵化而失去吸引力。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主客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更具生命力和活力,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具有回到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倾向,并试图用黑格尔哲学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达到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目的,其愿望终究会落空。

自2012年国内磷复肥表观消费量达到峰值以来,中国磷复肥行业开始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周期,行业发展从量的充足向质的提升转型。面对问题与困难,国内磷复肥企业积极去产能、调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着重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差异化、环保高效的新型肥料,线上线下并举持续推动服务下沉,逐步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促进了化肥供需平衡,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理性成熟,使行业技术水平更上层楼,盈利能力整体回暖。

(二)实践性

理论的实践性是指理论对实践的关注以及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更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言的。有人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经院”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问题的方式是“经院”的,另一方面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经院”的马克思主义。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理论问题的切入点来看,他们并没有回避现实问题的挑战。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共产主义者,都加入了共产主义政党,并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出发点是针对现实革命活动失败的客观现实,寻求解决实践问题的革命之道。卢卡奇在揭示现实社会的物化现象,构建总体性辩证法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柯尔施强调要把社会存在和发展视为活动的整体,把理论和实践当作统一的整体进行把握,并多次论述总体性原则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柯尔施的总体性原则理论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现实运动。在葛兰西的著作中,他用很大篇幅讨论了实践哲学问题,他的实践哲学是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最直接的理论表述,“不能把哲学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类学:人的本性并不是由人的生物学本性所赋予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不仅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实践,重视理论对革命的指导意义,但是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他们在寻找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时,开始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走向“总体性”革命,由“总体性”革命走向文化斗争和哲学斗争,从现实斗争走向理论批判,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理论研究,轻具体实践活动,埋下了伏笔。

(三)人本主义倾向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倾向主要是指其理论研究着眼点在于激发人的内心革命意志,关心人自身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外在理论原因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端于叔本华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把哲学的目光从外在世界转向人的存在本身,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问题变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开始关注现代文明危机和人的异化状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程度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技术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剖析与批判。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总体性、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等,将人类理性的批判目光从关注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问题转向文化层面上普遍面临的困境。他的物化理论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意识结构中,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人的数字化、客体化和原子化等各种物化形式,落脚点也是人类丧失了超越物化的批判维度,并提出了意识革命理论。柯尔施论述马克思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唤醒工人阶级日益消沉的革命意识,为革命寻找出路。葛兰西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进行文化革命,通过文化革命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文化革命的核心是意识革命,是人对个性的自我把握,文化不能自发产生,必须经过文化教育,人的本质体现在人具有创造性,所以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取得文化的领导权。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直面20世纪人类面临的文化和历史困境,使马克思主义与同时期的西方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形成对话与碰撞。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现实这一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保持本质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7.149-150.

[2][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00.39.

标签:;  ;  ;  ;  ;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