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拓开富裕路——山东省东营市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营论文,山东省论文,富裕论文,纪实论文,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入海口处,有这么一个地方:村民们户户争着挂上“信用”牌;外地人争着去那儿做生意。就因为这两点,来过这儿的人都说,不来这儿交朋友,就等于不了解什么叫“实在人”!不来这儿做生意,就等于自个儿错失了发财的机会!
这个地方就是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的新兴城市。
当农村出现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违约、欠债不还等问题时,东营的决策者认识到,由于信用缺失,农民们“贷款难”和农信社“放贷难”的矛盾,将严重制约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诚实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2002年开始,东营市组织实施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到2005年8月底,全市5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40多万农民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两件事树立了东营人讲诚信的形象。
其一:广饶县稻庄镇闫口村,是有名的芹菜之乡。2001年,几乎天天都要往江苏、上海等地调运芹菜近20卡车,而且价格由南方客户约定。当年7月,南京客户的芹菜约定价是每公斤0.60元,但当时稻庄镇的行情已涨到1元。怎么办?因为约定在先,菜农们自己承担数十万元损失,仍以客户约定价格给南方发货。
其二:有一年春天,有位山东寿光的鸡苗商人来闫口村做买卖。一个村子几十户走下来,鸡苗就卖完了,但有一李姓农民忘了给钱,这位商人也忘了收钱。当这户李姓农民反应过来之后,拿着鸡苗款东奔西走,连找了几条小路,最终把钱交到了商人手里。
两件小事一出,“东营人讲信用”的美名立时传遍江南,闫口的芹菜更是越卖越远,连广州、三亚等地也有客商来订货,衬里的年人均收入也由1000元升到了4000多元。也就是从那时起,“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理念开始在东营农村流传。
民间有了榜样,政府开始引导。东营市适时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就是面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农信社放贷为突破口,以文明信用单位建设为载体,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靠信用致富,东营市让各级干部带头,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启动、诚信典型带动、设立“曝光台”促动。
在评选文明信用户、村、工商户、企业、乡镇过程中,东营市坚持由点到面延伸,逐步拓展。市里规定,只有”文明信用户”达到80%以上的村方可参评“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村”超过60%、“AA"级以上信用企业超过50%的乡镇方可参评“文明信用乡镇”。与此同时,东营市还明确标准,对五个层次的创评条件分别进行了细化、量化,由村里初评,红纸公示,严格把关。
具体到农民身上,东营市制定了“三个优先、四个享受”的优惠放贷政策,即凡被评定为文明信用单位的,可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支农资金,优先安排支农贷款;享受贷款证服务,享受送贷上门服务,享受政策规定范围内利率优惠,享受一定额度内的信用贷款。此举一出,农民们参与“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文明信用户”是致富通行证
东营区史口镇刘三村有90户人家,全部是信用户。村民们有的搞加工,有的办厂子,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今年49岁的村民王连华已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当初,他贷款1.5万元,养了3000只蛋鸡;一年之后,他还上贷款又贷了3万元,搞起了养猪,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谈到这些,他喜滋滋地说:“谁家要是被评为‘文明信用户’,就等于拿到了致富通行证。”
以前农民想贷点款,没有关系贷不下来,信用社也不敢放;好容易贷成了,一套手续办下来就得几个月。现在,被评为“文明信用户”的农民想要贷款,手续很简单:拿着一张文明信用卡和贷款证,填一份《申请表》,今天申请,明天就可以拿到钱。在农业贷款额度上,1万—5万元以内,有文明信用卡就可以贷,信用社带钱上门服务;额度大的,只要以往还贷及时,信用可靠,随到随贷。
为了强化农民的信用意识,东营市对文明信用户实行了等级化管理,即把信用户划分为 AAA级、AA级和A级三个等级,视等级标准分别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鼓励文明信用户不断提升档次和水平;对多数文明信用单位实行动态管理,那些发生问题失去先进作用的,取消其信用资格。
史口镇万家村是东营市开展“文明信用工程”的第一个试点村,共有村民170户,有153户是“文明信用户”。一开始,村民姜树林“不大相信这个事儿”。结果,别人用贷款做生意,先富起来了,他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两年前,他通过培训成为了信用户后,正式贷款买了部货车,两年多下来,不仅还清了27万元车款,还挣了70多万元。
农民讲诚信,也提升了农信社的服务水平。当地信用社为了配合这一工程,专门研究启用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信息咨询系统”,它可以及时采集、更新农户文明、信用、道德、经营、信贷等各方面的基本信息,实现了全市联网,可以对贷款户进行适时监控,实现了信贷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文明信用产生了连锁效应
自从东营市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以来,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3元,同比上年增长14.9%,增幅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农信社方面收益明显:到2004年底,全市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59.73亿元,全系统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9%,全市农信社家家盈利,综合业务考评连续4年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管辖的山东、河南两省名列首位。
在东营市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他们又在实施内容上再次创新,即:把评定“文明信用户”由单纯的借贷信用向生产经营、人际交往及公德品行等领域拓展,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范围,使文明信用创评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同对农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由经济发展而至社会协调。
如今,能够被评为文明信用户,成为当地很风光的一件事儿,村民们你追我赶。
不少村庄还借此纷纷行动起来,大搞村庄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眼下,全市投入7000多万元,有600多个村建成了“文明诚信一条街”,当地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讲诚信可以发财,讲诚信可以和谐,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许多农村问题专家对东营市的“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在新形势下,这一做法解决了如何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同时也找准了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使过去容易脱离的“两张皮”合在了一起,而且,它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村信用社获得了效益,整个农村的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这也为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创造了先决条件。
目前,东营市又提出了新的目标:提升现有文明信用村的档次和水平,到2007年,力争全市30%的村建成小康文明村,“三个文明”同步推进,努力把广大农村建成“民富、村美、风正”的新社区。